CCTV国家记忆
昆仑策研究院
2024年12月11日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京视察。在视察黄河途中,他首次提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毛主席为什么设想从南方调水给北方呢?
在中国南方和北方之间,有一条天然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这条线以南的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而以北大部分区域,年降水量则远低于800毫米,有些地区甚至不足200毫米。因为缺水,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想要引水北上,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地点建坝蓄水。
汉江,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虽然汉江水量丰沛,但每到雨季,下游洪涝灾害频发。如果能把汉江水引到北方,不仅能解决北方缺水的困局,还能缓解当地的洪涝灾害。
湖北均县成为建坝的首选之地。在这里建设大坝,能拦截汉江和丹江两条江的水流,而且均县地势较高,江水可以实现自流北上。
1958年8月,党中央正式把南水北调写入了中央文件,在《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明确了全国范围内较长远的水利规划: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的即将江、淮、河、汉、海河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正式破土动工。来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10万建设者云集丹江口,参加工程大会战。
工程开始后不久,建设者们采用混凝土围堰的方法,仅用50多天就在宽600米、平均水深6米的汉江上筑起了一条长1320米的围堰。
李光垠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建设者
当时说全部10万大军,其实是12万人。10万大军要以丹江为家,以水利为业,为革命建好水库。
1959年12月26日,昔日肆虐的汉江被拦腰截断,丹江口大坝建设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1962年3月,由于施工准备和施工装备不足,浇筑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再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建设了近4年的丹江口大坝被迫暂时停工。
而停工并不意味着放弃。在有限的条件下,工程技术人员们守在未完成的大坝边一次次摸索,终于找到了修复裂缝的办法。
杨小云
长江委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技术顾问
每次看到大坝都感到蛮自豪,是我亲手建的。从1965年复工以后,看到大坝一点一点长高,从100米高程慢慢长,所以像孩子一样地爱护它。
1974年,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第一座大型综合水利工程在历经16年的摸索、试错和艰苦施工后,终于全面建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北方缺水的情况日益严重。
1995年,南水北调工程终于进入了实施论证阶段。5个部委、9个省区市、24个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院士,经过100多次研讨会,形成了50多种规划方案。
在讨论调水线路时,有专家为了给国家节约工程成本,提出河北省某些地区缺水情况不严重,依靠节水就能解决问题。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时候河北水利厅的一位领导情绪一下子就失控了,眼泪就流出来了,大声说:“能不能请你这位专家和我到现场去看看,看看我们河北的老百姓到底缺不缺水。”我们所从事的研究和规划,一定要坚持以老百姓为中心,以提升老百姓的民生福祉为目标。
2002年末,一份凝聚了几代水利人心血的南水北调方案终于得到批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规划、论证,一个涉及上亿人的世纪工程,终于走进现实。
2003年,国务院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被正式确立为十堰丹江口水库。
要保证工程全程自流引水,丹江口大坝需要加高。从2005年到2013年,工程技术人员花费近8年时间,终于突破一系列工程难题,使坝体从原来的162米,顺利加高至176.6米。
2014年12月12日14点32分,丹江口水库打开闸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一泓清水,从此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沿途的农田,流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润泽北方大地。
(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CCTV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