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星期六

毛远新:毛主席谈「天才」

毛远新:毛主席谈「天才」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9-30



【余涅附言】因为某种机缘,余涅获得了毛远新老师撰写的《毛主席谈“天才”》一文。在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后,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



毛主席谈“天才”
毛远新

1970年底,辽宁省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向中央汇报筹建党代会的情况,我和陈锡联、李伯秋等人一起到北京,住在京西宾馆。汇报结束后,我回中南海去看望主席。

主席说:“你们辽宁是全国最后建革委会的省吧?”

我说:“在1968年5月,是全国倒数第四个建革委会的省。”

主席说:“总理告诉我,辽宁去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就已超过了1966年。中央认为辽宁的形势比较好,现在是全国可以召开党代会的前三名,可以选举新省委了。两年前,辽宁三派还打得不可开交,其中两派都是反对陈锡联的,中央担心呢。总理说辽宁很快消除派性实现了大联合,你功不可没,提名你是省委副书记人选,我说只能进常委,但政治局都支持他的意见。”

我说:“还是当时中央政策调整得好,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矛盾,承认各派都是革命群众组织,一碗水端平,辽宁才很快消除派性,实现了大联合。”

接着,我简要汇报了辽宁的情况,谈到陈锡联传达庐山九届二中全会,学习主席《我的一点意见》的情况。

主席说:“他们说我是天才,是'天才的马克思主义者’屁话!才不要信呢。我小时候跟着母亲拜过菩萨,信过佛。读了私塾,又迷信孔夫子,崇拜曾国藩,进了洋学堂又崇拜过康德。要不是陈独秀,我的老师,我哪里晓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个姓马的大胡子哟。陈独秀是个好人,有点固执,后来犯了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他是有第一位功劳的。他和李大钊都是我的老师,我不是什么天才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后来从老师那里学来的。”

主席说:“还有什么'一句顶一万句’,'句句都是真理’。才不要相信呢!”我当时愣了一下,心想,那不是林副主席说的吗?

主席说:“一句就是一句嘛!修改《宪法》草案,我说要删去什么'天才地、创造性地发展’那几个副词,讲过四遍,顶四万句了吧?但顶个屁用!一句话可能说对了,也可能说得不对,除了神仙,谁能句句都是真理?”

停了一下,主席又说:“我看呐,连神仙也作不到。《圣经》上说有条蛇,劝两个年轻人吃了树上的苹果,上帝很生气,就处罚蛇终生吃土。可是科学家发现,蛇是从不吃土的。可见上帝也会说屁话呢。不许人吃苹果就是错误的。那条蛇叫人吃苹果,不要听信上帝的清规戒律,我看蛇是对的,是革命造反派。不然的话,我们今天还吃不上苹果呢。按照《圣经》的逻辑,那两个年轻人吃了苹果,头脑才开了窍,才晓得男人女人之间还有那么一种微妙的关系,有了羞耻感。那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嘛,否则今天大家还都光着屁股呢。”

我忍不住笑起来。

主席也笑了,说:“我看蛇是有功的,人类的繁衍,文明的进步,现在世界上有了几十亿人,都应该感谢这条蛇呢。可见上帝也会说错话做错事,他站到整个人类的对立面去喽!我是站在蛇一边的,支持它造上帝的反。”

主席转过身来问:“你也支持吧?”

“我也支持。”我说,“主席你生于1893年,农历是癸巳年。辰龙巳蛇,你就是属蛇的。”

“哦?我属蛇。那你呢?”主席问。

我说:“我1941年生,农历我说不清。正好晚你48年,12年一条蛇,我也属蛇。”

“来!”主席熄灭手中的烟头,举起茶杯:“为蛇干杯!”我举起茶杯,和主席碰了一下,喝了口茶。

“我们中国有个孙猴子,”主席放下茶杯说,“也是个革命造反派,他不管玉皇大帝的清规戒律,大闹天宫,搅得天庭不得安宁,把王母娘娘的桃子吃个精光,还在如来佛的手掌上屙了泡尿。你读过《西游记》吧?”

我说:“小学就读过,上初中又读过一次。”

主席说:“那你说说看,吴承恩为什么要写《西游记》?”我说:“为什么写……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主席说:“我看呐,他是对朝廷政治不满,又不敢去骂皇帝,就编出个孙猴子,搅得朝庭不得安宁。结果呢?判了五百年徒刑,刑满出来,还得加上个紧箍咒,不许你乱说乱动。这就是革命造反派的下场哟。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遇到的妖怪是什么来路?我看呐,许多都是中央高级领导干部身边的工作人员,什么秘书、警卫、司机之类。这些人到了民间,为非作歹,祸害百姓,连神通广大的孙猴子都斗他们不过。为什么呢?”

“书上说,他们都是偷了主人很厉害的法器。”我说。

“很厉害的法器是什么?”主席说,“无非就是主人的招牌罢了。最后还得把主人请来,把妖怪收回了之。而那些没有背景的妖怪,都死在孙猴子的棒下。这叫什么呢?这就叫领导干部的特权!”

主席说:“吴承恩几次科举不中,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据说他写过首诗,其中有两句说:‘胸中磨损斩邪剑,欲起平之恨无力’。可能就是他写《西游记》的初衷。想斩尽世上的邪恶,在心里把剑都磨坏了,也只能自叹回天无力哟。”(后来我查过吴承恩的资料,他有首长诗,其中有四句曰:“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作者注)

主席说:“我们党的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要带头反对特权,管好自己和和身边的亲属、工作人员,不然有人可能打着领导的招牌,到下面去祸害百姓呢。好像是在‘九评’中,列出了十多条,专门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求,特别讲到党和国家的干部都是普通劳动者,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干部要定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还提出要反对领导干部的高薪,反对特权,缩小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收入的差距。你找出来再读一读。”



主席点了支烟,说:“还有什么‘天才的军事家’,才不要信呢。我是个教书的先生,师范毕业,没上过军校,也没进过讲武堂。机关枪能打多远,迫击炮能打多远,部队行军一天能走多少里,我统统不晓得。秋收起义后,我打了许多败仗,队伍跑散了,拢都拢不起来,我急得直跳脚。几千人的队伍,死的死,跑的跑,只剩下几百人上了井冈山。后来去赣南发展,还是一个败仗接一个败仗,一直到闽西打下长汀,才喘得口气,可以回过头来总结经验教训。打了败仗跌了跤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了跤后不能客观地总结教训。

狗屁'天才的军事家’。我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在打了许多败仗之后,才逐渐学会打仗的。为什么打了败仗,队伍跑散了拢都拢不起来呢?我到连队去调查,想到连队里没有核心,提出把支部建在连上。一个支部七八个党员,每个党员再交一两个知心朋友,积极分子,连队就有了核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人就变得聪明些喽。说我是天才,我不赞成。说我善于总结经验,我赞成。”

主席说:“还有什么四个伟大,哪有那么多伟大哟,讨嫌!”主席又转过身来问我:“你说说看,世界上什么人最伟大?”。

我心想是指古人还是今人?指军事家还是科学家?……一时回答不出。主席说:“我看呐,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母亲。”这个答案,当时我是根本想不到的。

主席说:“还有人说,我要删除那几个副词,是什么‘伟大的谦虚’。在原则问题上我是从不让歩的!”主席再次转过身来问我:“什么叫谦虚?”

没等我想好用什么词来概括,主席就说:“谦虚就是实事求是,不足为傲,过之似伪。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喽。”

主席说:“还有什么人民解放军是我亲手缔造的,是某某人直接指挥的。缔造者就不能指挥了吗?何况也不是我一个人缔造的嘛。我是个教书的,没学过军事,我一个人怎么缔造军队呢?”

我说:“在一个材料上我看到,辛亥革命时期,你是当过兵的。材料上说,从那个时候你就开始学习研究军事了。”

主席摇了摇头:“当过兵不假,有大半年吧。但是说从那时就开始学习研究军事,那是屁话。我不过就是想走出去长长见识,看看外面的世界哩。”

我说:“那总是参加过军事训练,了解些军事常识吧。”

主席又摇头,说:“因为我的文笔好,长官把我留在身边当了个文书,帮他钉个名册,作个记录,起草个命令报告之类东西。”主席故意压低嗓门,悄悄说:“当文书可有个好处呢,早上可以睡懒觉,不用出操,不用参加训练。”我又忍不住笑了。

主席说:“缔造一支军队谈何容易,就像要打造一把刀,首先得要有铁匠,这个铁匠不是我,主要是朱老总,他上过讲武堂,行伍出身,有带兵打仗的实践经验。他能把一帮闲散的农民,组织训练成一支能打仗的队伍,从单兵素养到班排连营的基本攻防战术。还有伯承、剑英他们。我的作用,主要是如何使这把刀更加锋利,更加坚韧。再一个,就是这把刀如何个耍法,出出主意。”

说着,主席背靠沙发,举起右手空握着拳,在自己面前左右晃了两下。

主席说:“秋收起义失败后,上了井冈山,我一直在想,要建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这支军队要不同于国民党军阀的部队,也不同于王佐、袁文才绿林好汉的队伍。这支军队要成为我们党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武装力量。这支军队不仅要打仗,还要组织宣传民众,还要帮助建立地方政权。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党指挥枪,要在军队内部建立党的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同时,要建立一整套新的官兵关系,新的军民关系,新的军政关系,制定新的部队纪律。这和朱老总他们熟悉的带兵经验就不大相同喽。开始他们难以接受,产生过一些矛盾,还一度剥夺了我对部队的指挥权。后来实践证明,只有这条路子,红军才能生存,才能打胜仗,他们又转过来支持我的意见了。南昌起义失败,两万多人的队伍,死的死,跑的跑,也只剩下几百人,是朱老总带着,转战广东、江西、湖南,坚持斗争到井冈山会师。所以,只说我一个人是缔造者,我不赞成。说我是缔造者之一,我赞成。这不是什么‘伟大的谦虚’,这才实事求是嘛。”

主席说:“不仅是打仗,许多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学到的,单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书是要读的,问题是怎么个读法。”

主席又朝我转过身来问:“什么叫知识?”又提出一个我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我知道了,他并不是非要我回答不可。

主席接着说:“那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经验的总结。读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有了知识,是个知识分子,了不起喽。我看不见得。许多大学生,包括你,”主席用手指了我一下,“读了许多书,如果不去实践,前人的经验还不能变成自己的经验,算不上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有参与实践,才能检验你读到的东西是否正确有用。同时,又获得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你能把前人的经验,通过实践变成自己的经验,能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马服君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一生带兵打过许多大仗。他的儿子赵括,读了许多兵书,连他的父亲都辩论不过他。马服君临终前,交代他夫人说,千万别让我们的儿子去带兵打仗。后来秦国入侵,赵王不听劝阻,起用赵括统帅大军。结果呢?上了战场,碰上白起,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统统被活埋。我说有些人书读得越多就越蠢,就越没有知识,指的就是赵括这类脱离实际,只会夸夸其谈的读书人。”

“赵括也算得上是知识分子吗?”我问。

“也算也不算,”主席说,“他就是那种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知识的知识分子。还有王明路线临时中央的老爷们,吃了几年洋面包,读了几本马列的书,但他们对中国的实际,苏区的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却要指挥一切。结果好了,把苏区几乎统统丢光,三十万红军剩下不足三万。我在延安写文章说,饭是要一口一口吃的,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子弹是能打死人的,这些老爷们连这都不懂。我们党吃这类知识分子的亏太多了,所以提出知识分子的改造任务,让那些只有书本知识,却没有实践知识的知识分子,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磨炼,变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提出教育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把培养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的学校,改造成为培养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分子的学校。

我要你们军工学院统统下到农村去搞四清运动,就是要你们去接触中国社会的实际,除了有书本知识,还要有实践知识,那是坐在课堂里学不到的。大学毕业了,我要你离开大城市,到野战部队的基层连队,从当一名战士做起,就是担心你成为赵括那样的知识分子。国民党的将领中,真正有点本事的还是黄埔军校早期的学生,因为他们要从当兵开始,亲身参加作战实践。后来那些陆军大学毕业生,书读的不少,但真正能打仗的不多。”


主席说:“庐山会议闹了个大笑话,许多高级干部,居然相信天才,连什么是唯心论的先验论,什么是唯物论的反映论都没有搞清,打着拥护什么‘天才’的旗号,跟着陈伯达起哄,搞突然袭击,以为这一哄,二中全会原定的议程就全推翻了。我偏不买这个账,说他‘大有炸平庐山之势’。庐山会议实际上是一场未遂的政变,无非是‘诛晁错,清君侧’而已,古已有之。我看,我们党的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还是要多读些马列的书噢。”

我问:“你看我应该从哪里读起呢?”

“嗯……”主席想了一下说:“可以先读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主席端起茶杯,喝了口茶说:“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是黑格尔,他是马克思的老师。马克思、恩格斯从他那里学到了辩证法。但恩格斯说,黑格尔的体系没有错,但他是建筑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是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着的。马克思把他又倒了过来,头朝上,脚朝下了。

费尔巴哈也是马克思的老师,他的《宗教的本质》(应是《基督教的本质》 ——作者注)一书中的唯物主义观点曾经给马克思、恩格斯带来极大的解放。恩格斯说,我们一下子都成了费尔巴哈派了。但是,马克思又发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彻底,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到了人类历史领域,他又回到了唯心主义。所以恩格斯说他下半身是唯物主义,上半身还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的老师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提出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所以我说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是什么天才,他们是从资产阶级那里学了辩证法,学了唯物论,又学了经济学,学了社会主义学说。但他们不是盲目地学,迷信地学,而是批判地学,这就叫扬弃。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有扬有弃,正确的就发扬,错误的就抛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主席说:“我过去批评你学习方法不对头,以为老师讲的,书上写的都是对的,都是真理。才不见得呢!现在,你到东北辽宁工作,从北京发下去的指示、号令,都是对的吗?也不见得。还是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认真思索一下,看看是不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看是不是符合你们下面的实际情况。中央的指示,包括我说过的话,有些说对了,符合客观实际,你们省委就执行。有些说错了,不符合客观实际,你们就向中央反映,就要敢于和中央争论。只有经过争论,哪怕争得面红耳赤,才能知道真理究竟在哪里。只要你们的意见更接近真理,我就作自我批评。害怕争论,躲避争论,甚至不许争论,或者是自己心虚胆怯,或者是以势压人,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都是错误的。”

主席再次转过身问我:“什么叫真理?”不等我回答,他就说:“真理就是真正反映事物发展变化客观规律的道理。人的主观认识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总是有差距的,如果差距小一点,十个指头有两个或者三个,那就很了不起喽。人们认识到的真理都是相对的,今天被当作真理的东西,都包含有明天可能会显露出来的谬误部分;今天被认为错误的东西,明天可能被证明它还包含某些真理的内容。所以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不对的。经过怀疑,思考,分析,肯定那些应该肯定的部分,否定该否定的部分。”



主席重新点了支烟,说:“庐山会议原定议程,是为四届人大召开做准备,就有讨论修改《宪法》的议题。我提议,把公民有‘四大’的权利写进去。这样,人民群众就可以随时发表他们的意见,可以监督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干部的工作。还要把工人有罢工的自由写进《宪法》。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还允许工人罢工自由,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居然害怕工人罢工,岂非咄咄怪事?除非你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或者是自己屁股不干净,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脱离了群众。不然你怕什么?我看只要处置得当,罢工只能揭露矛盾,暴露坏人,教育群众,有利于反对官僚主义,改善干群关系。哪有共产党人比资本家更害怕工人的道理!”

主席从手边茶几上拿起一摞材料递给我:“黑龙江出了点问题,中央有些担心,那里是边防第一线,这样搞下去不好。你拿去看看。”

我接过材料粗略翻了一下,多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单位的内参,还有一些电报、记录稿,反映黑龙江省委主要领导的问题。

主席说:“你转告陈锡联,他们先回去,你留下,中央正在考虑黑龙江的问题怎么处理。总理提议要你参加,说你对黑龙江的情况比较了解。这些材料你先拿去看看。”我拿起材料,站起身来向主席告辞,主席也站起来和我握了手。

我刚转身,主席说:“等一等。”我又转回身来。主席问:“‘天才’一词,英文怎么说?”

“天才?”我说,“好像是gen……什么的,记不清了,可以查查。”我走到对面墙角,从书架上抽出郑易理主编的《英华大辞典》。

“查到了,”我说,“‘天才’英文是‘genius’。汉语注释为天才、天赋,还可以解释为神仙、妖怪。”我边说边把翻开的辞典指给主席看。

“哦,在庐山,他们说我是妖怪。呵呵呵呵。”主席笑了,我也笑了。

【初稿2008年9月;修订2023年7月】

2023年9月29日星期五

缅怀与思念:毛主席一生中的15个中秋节

缅怀与思念:毛主席一生中的15个中秋节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9-29



【编者按】又到中秋月圆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昆仑策研究院恭祝海内外同胞和朋友们中秋快乐!祝愿我们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国家繁荣昌盛,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

47年前的中秋夜刚过,即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本该与家人、与人民共享团圆的毛泽东主席却与世长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回顾毛主席的一生,中秋节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解情缘。今天,让我们分享几个毛主席与中秋的故事,缅怀人民永远的领袖——敬爱的毛主席!


1976年9月8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毛主席的最后一个中秋节,是在病床上度过的。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在接受抢救,上下肢插着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孔插着鼻饲管的情况下,毛主席这一天看文件、看书11次,加起来有2小时50分钟,平均每次不到16分钟,文件或书是由工作人员用手托着看的。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毛主席,最后一次阅读,是下午4点37分,看了约30分钟。7个多小时后,刚刚跨进9月9日的门槛——零时10分,他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此时,中秋节刚刚过去10分钟。

中秋十五望月圆,心中想念毛主席。毛主席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让我们从毛主席一生中的十五个中秋节的故事,来追思中国人民最伟大的亲人。


(一)1914年中秋节(10月4日):浪遏飞舟

当年毛主席在长沙求学。中秋夜夜朗月高照,毛主席和几个青年泛舟湘江,有人提议游泳,众人纷纷跳下水,激起一片浪花。1925年秋,毛主席写下《沁园春·长沙》,结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正是对当年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一个在新文化新思潮影响下的革命青年的壮志豪情。




(二)1916年中秋节(9月12日):征友结义

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苦于一己力量之薄弱,想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此勉励自己。为此,他想出了在当时看来十分另类的办法:张贴广告征友。他的姓名三个字繁体笔画一共28画,他就以“二十八画生”的化名,写了征友广告。后来,毛主席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这段经历:“广告登出后,我得到三个半答复。一是罗章龙,他后来加入了共产党随后又背叛党。其余答复是两个青年,后来变成了极端分子。‘半’个回答是一个不加可否的青年。他叫李立三。”

之所以说李立三是半个,是因为当时双方并未交谈——中秋节那天,李立三和一个同学一起去看毛主席。当时毛主席正坐在讲台上看书,李立三有些拘束、没有发声,假装去看墙上贴的课程表借以从毛主席背后走过,看见毛主席读的是《宋史》。这时毛主席这才发现了李立三,正要开口,李立三却转身离开了。后来两人相处交谈才提起这段往事。




(三)1917年中秋节(9月30日):聚会激辩

1917年暑期,毛主席同好友萧子升外出游学。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开阔视野、体察民苦,不但读万卷书、也行千里路。归校后游学笔记被广为传阅,被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中秋节时,血气方刚的毛主席和同学聚集在湖南第一师范后面的山上,群情激昂地辩论救国之道,他一一驳回了别人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坚定地说:“学梁山泊好汉!”他们知道,在封建社会的枷锁下,拿起枪杆子去战斗才是救国的唯一出路。这次和同学之间的中秋激辩,为他后来的革命事业确立了方向。




(四)1919年中秋节(10月8日):痛别慈母

1919年10月5日,一直在毛主席心目中占有崇高位置的母亲文七妹,因积劳成疾,身患瘰疬,年仅52岁就不幸辞世。噩耗传到长沙,正在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毛主席,悲痛欲绝。三天后,也就是1919年中秋节,他才从长沙星夜兼程赶回韶山,当时,母亲已入棺,他再也不能听到母亲亲切的唤儿声,禁不住放声恸哭。毛主席跪守在母亲灵前,以泪和墨写下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母文》,赞扬了母亲敦厚诚实、勤劳俭朴的美德,抒发了毛主席对母亲的爱戴和追思之情。这一年的中秋节,本是家人的团圆节,不想却变成了他的别母节,更是他的痛苦节。

1959年6月,毛主席回韶山故乡时,想起当年中秋的一幕,他向父母的墓地深深鞠躬说:前人辛苦,后人享福。



(五)1925年中秋节(10月2日):述怀言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主席。毛主席离开长沙到广州时,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这篇不朽诗作。诗中的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其实并非写意当时的实境,而描写了更早的一个中秋节。据陈赓回忆,毛主席在这首词里所说的“中流击水”,发生在1914年中秋节。毛主席等几个青年泛舟湘江,明月朗照之下,心情舒畅,有人提议游泳,陈赓第一个跳下水,激起一片浪花。众人纷纷跳水,毛主席在水中喊:“莫把我的布鞋打湿了!”当时他刚买了一双新布鞋。毛主席曾提过“诗言志”三个字,他在写《沁园春·长沙》时提及10余年前童年趣事,既是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更是抒发了准备投身伟大革命洪流的坚毅和豪情。




(六)1927的中秋节(9月10日):秋收暴动

9月9日,起义部队开始行动,破坏了周边的铁路。这天,毛主席遭遇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被捕:时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主席,由安源到达湘赣边陲山城铜鼓。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他被当地清乡队抓住,在押送去团防局准备处死的路上,侥幸机智逃脱。在一个水塘边的密草丛里躲到黄昏,才死里逃生。

9月10日,毛主席指着肖家祠堂的天井上空挂着一轮皓月对与会的人员说:“今天是中秋节,我没有给同志们带来月饼,但我带来了比月饼更好的东西,这就是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他宣布了举行秋收暴动的决定,把二十军独立团的番号改为中国工农革命军三团。当天,他激情豪吟《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毛主席从此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七)1934年中秋节(9月23日):长征准备

1934年9月,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处境艰难,早已失去红军指挥权的毛主席心急如焚,他积极地提出正确建议,并于9月中旬亲临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于都(后来的长征出发地)作调查研究,在赣南省区以上三级干部会议上,他要求大家要做好支前参战工作。正因为如此,他没能与妻子贺子珍、儿子毛毛(大名毛岸红)一起团聚过中秋节。

不久,长征开始,按规定不许带孩子,两岁的毛毛被托付给留下来打游击的毛泽覃。次年4月毛泽覃牺牲,毛毛从此不知下落。

解放后曾在当地找到一个和毛主席青年时期酷似的红军后代,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孩子最终身份没有被确认,毛主席也从来没有和他见面。

毛主席一生坎坷,共育有十个子女,或夭折、或失踪、或送人,留在身边带大的仅李讷一人,为人父母者都该知道这是一种何等深入骨髓的痛苦!




(八)1940年中秋节(9月16日):女儿满月

1940年中秋节,是毛主席在战斗岁月中度过的为数不多的欢乐节,也是一个团圆的中秋节。这一年的6月份,江青生了女儿李讷,毛主席年届半百喜得小女,十分高兴。女儿满月后的中秋节,毛主席特意以他和江青的名义邀请中央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到他家里做客。因为当天请来的客人多,除平时的厨师外,毛主席还让机要秘书叶子龙及其夫人江英过来帮厨,弄出一顿在当时的延安来说绝对算得上高规格的丰盛午餐。看着女儿咧嘴甜甜地笑,毛主席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度守了一个气氛热闹而欢快的中秋节。



(九)1947年中秋节(9月29日):昆仑报捷

1947年中秋节,毛主席是在胜利欢庆中度过的,刚刚结束的沙家店战役改变了西北战局。

在葭县朱官寨的一个院子里,毛主席与战士们席地而坐,就着辣椒喝酒、赏月、谈天,山居过节,他们居然也吃到两块月饼和几串葡萄,小院里传来开心的欢笑。夜深人静时,一轮皓月挂在天空,毛主席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逸光遄飞,诗兴大发,挥毫赋诗《喜闻捷报》: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诗曰: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十)1948年中秋节(9月17日):解放济南

毛主席在济南战役的炮声中度过中秋。他对许世友作出战斗部署后,静候胜利的消息。

济南战役于9月16日打响,9月17日中秋节时已经迫近内城,当时月明星稀、秋高气爽,“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呐喊声响彻云霄。经过激烈战斗,至9月24日,济南宣告解放。

中共中央在贺电中指出,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济南的解放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是三大战役的序幕。

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第一次视察济南时,亲口对在场的许世友等山东党政军领导人说:济南战役打得那么迅速、彻底,天下恐怕只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本人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




(十一)1950年中秋节(9月26日):犒劳英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1950年9月25-3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0名,其中解放军战斗英雄、工作模范代表307名,民兵英雄代表43名。另有国民党起义部队代表64人列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国人民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的形势下召开的。毛主席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祝词,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聂荣臻、罗荣桓出席并讲话,萧华作了总结报告。

这次会议对鼓舞全军的战斗热情,巩固和提高战斗意志,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加强解放军建设,推动民兵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会。解放军总政治部汇编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纪念刊》。

会议期间的9月26日正值中秋节,毛主席宴请英模代表,朱德、刘少奇等亦出席。颇有汉高祖《大风歌》的气魄——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当时的这张毛主席同部分英模代表的合影,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上毛主席头像的来源。




(十二)1957年中秋节(9月8日):畅游湘江

1957年,65岁的毛主席已步入晚年,他从内心感受到了光阴的无情。也许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强健的体魄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迈誓言,这一年中秋节,他选择了畅游长江和湘江。在品尝彬州梨的同时,他在长江和湘江的激流中展示了他的各种泳姿。之后,他又去了杭州,观看钱塘江大潮,并在钱塘江游泳,从此留下了“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雨台。人山分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的美丽诗篇。

之后的中秋节来临时,毛主席还曾巡游大江南北,在激流中畅游搏击。




(十三)1961年中秋节(9月24日):宴请贵宾

毛主席基本不喝酒、很少参加礼节性的外交宴请活动。但对个别重要的国际友人,有时也举办私人性的小型宴会。而在中秋节举行外交私人宴会的情况仅有一次:1961年中秋节,毛主席在武汉与来访的蒙哥马利元帅共进午餐。他们谈得极为深入,就领袖的魅力、权威和他所领导人民的关系交换了看法。蒙哥马利元帅不但对这位伟人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更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了新的深刻的理解。

蒙哥马利在西方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通过他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他两次访华都见到了毛主席,9月23日在武汉东湖相谈甚欢,9月24日中秋节毛主席改变了回京安排,请蒙哥马利中午吃饭,谈话到下午五点,毛主席邀蒙哥马利坐船,看他在长江游泳。此次共游了近一个小时。




(十四)1970年中秋节(9月15日):五个玉米

1970年中秋节,毛主席送给江青5个粘玉米,有何深意?留下了一段历史之谜。

曾任江青秘书的中央办公厅老干部杨银禄回忆说:中秋节那天晚上,江青从外边带回了两个玉米,她说:“主席给了我五个玉米,我给了康老、张春桥、姚文元各一个,这两个给我留半个,另外的给你们工作人员吃了吧。”这样,我也吃了一小截。毛主席送给江青的五个玉米是黏性的。当时,我对主席送给江青的玉米为什么不多不少正好是五个没敢多想。但是我知道九届二中全会以后,尤其是“九一三”事件以后,毛主席不太想见江青了。......1999年3月21日,我们7位在中央办公厅工作过的同志,去看望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吴阶平同志,其中有康生的秘书黄宗汉。那天他悄悄地把我叫到一旁,问我:“老杨,有件事我问问你好吗?”

我说:“你问吧,没关系。”他说:“1970年9月中旬,也就是旧历8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送给江青五个玉米,你还记得吗?” 我说:“记得,我还想问问你呢,你说说那件事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康生对于这件事,跟我说过:‘那五个玉米主席肯定指的是军委办事组的那五个人(指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玉’寓指‘欲’,意思就是说,庐山会议上的问题还没有完,预示着还有更大的斗争,山雨欲来风满楼嘛。‘米’寓指‘迷’,意思是提醒江青在斗争中不要迷失方向,头脑要清醒,不要迷迷糊糊,以此可以看出来主席对江青的看法有所变化,我的这种分析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更不要向江青透露。江青这个人很聪明,也很敏感,她会领悟到主席送给她五个玉米的含义的。’”黄宗汉说完,我没说什么,因为我对康生的解读将信将疑。




(十五)1976年中秋节(9月8日):天地同悲

中秋佳节倍思亲,1976年9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等待过节,但在北京,一个伟大老人却没办法感受中秋团圆的氛围,他就是毛主席。

这是毛主席最后的中秋节,这一天,他几乎是在昏迷中度过的。

当时他的身体已经难以支撑他继续坐起来,可依靠身边医生记录,在这一天毛主席共看书和文件11次,累计近3个小时,直到下午4:37才放下手上的书和文件。这可能就是毛主席一生的真实写照,工作、工作,还是工作......



贴身护士孟锦云成为毛主席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据孟锦云回忆,9月8日晚7时10分,毛主席很低声地对她说:“我很难受,叫医生来。”就昏迷了过去。这是他最后的一句话,他再也没有醒来。

人生无常,巨星陨落......

中秋节的第二天是周四,太阳照常升起,大家像往常一样,准备去上班。但打开收音机,听到的新闻却是: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逝世。

人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知道有多少人,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失去毛主席,成为中国人民最大的损失,无尽的悲痛。



毛主席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的能力甚至连外国一些对手、名人都不得不佩服。

——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菲利普·戴维逊就曾评价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哪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当初联邦德国的南特威希博士也曾回忆道:“当听到毛泽东逝世的消息的时候,我流下了眼泪。第二天第一堂课刚好是历史课,大家停止上课,悼念毛主席。我当时还致了悼词。”

毛主席的伟大一生,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是一坐屹立的丰碑,千古不朽。




今日中秋节,我们仰望星空,把酒邀月,追思伟人,缅怀先驱,并祝愿中华民族,天晴月更高,万里共婵娟。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2023年9月27日星期三

领袖、将帅们与军博的故事

领袖、将帅们与军博的故事
作者:李天印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9-27



雄伟壮观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坐落在北京海淀区玉渊潭公园南侧,展厅陈列面积4万多平方米,观众沿所有展览场地绕行一周,长达12公里。它是1959年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也被国际舆论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博物馆”之一。目前,它已拥有馆藏珍贵文物13万余件,接待国内外观众5600多万人次。本文记述的是领袖将帅们与军博的故事。


(一)

1958年 9月10日,中央军委在第 115次会议上,决定建立一座综合性的大型军事博物馆,以教育全军同志、教育全国人民、教育后代,并成立了由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上将为主任委员的军事博物馆筹备委员会。

首先,选馆址的事牵动着共和国元帅们的心。最先设想建在市中心的景山附近或西绒线胡同等地,但经过征求各方意见,否定了这个方案;又想建在木樨地,仍觉不妥。贺龙元帅和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同志铺开北京市地图,端详着互相比较,最后,确定在海淀区晾果厂村(即军博的现址)。这里,东边是木樨地,西边是公主坟,南毗莲花池,北邻玉渊潭,风景秀丽,环境宜人,并与故宫、中南海等著名建筑群同在一条东西平行线上,发展前景广阔, 地理位置极佳。此方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同,并很快予以批准。

1958年10月12日,军事博物馆大楼破土兴建,参加施工的军工 6600 多人,民工 2300多人,还有许多自愿到工地义务劳动的干部群众。整个工程仅用了9个月零17天时间,就1959年 7月 29日竣工。

军博大楼的设计方案也作了多次修改,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审定了建筑设计的模型。起初,设想在大楼顶端的塔座上托起一尊解放军战士持枪站立的塑像,但因塑像的重量约5吨多,大楼难以承受,最后改为现在的“八一”军徽。它直径6米,距地面94.7米,当时使用了400多两黄金作包裹。安装时,采取直升机吊装的方法,空军选派了两名最优秀的飞行员,两架直升机同时升空,不断地调整距离和高度,将闪闪发光的巨型军徽,稳稳地落在军博楼顶。

1959年2月28日,肖华上将在给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元帅和军委的报告中,就军事博物馆的命名问题提出意见:“博物馆的命名问题,拟用‘中国军事博物馆’或‘中国人民解放军博物馆,但因设有抗美援朝馆,大家意见以用‘中国军事博物馆’为宜,请军委决定”。3月9日,彭德怀元帅接到报告后十分重视,经过认真考虑,他又在原题中添加了“革命”和“人民”两词。这样,就成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3月12日,中央军委召开了第167次会议,正式通过了该馆名。


(二)

馆名由军委讨论确定后,大家一致要求请毛主席题写,然而毛主席风趣地说:“我已经在军事博物馆‘安家落户’了,昼夜在那里‘站岗’,我就不题写馆名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军事博物馆用汉白玉为毛主席雕了一尊当时全国最大的塑像,矗立在军事博物馆一楼中厅。此事事先没有请示主席,当他老人家得知后,很不高兴,对这样耗资的做法深感痛惜,也对搞个人崇拜的现象很不满意。因此,主席当时没有答应为军博题写馆名。以至军事博物馆正式开馆接待观众时,竟没有馆标。

1962年夏天,军博的同志又找到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同志,想请毛主席题写馆名。杨尚昆当即指示,尽快写个报告送来。

此时,这座反映我军辉煌历程、展示我军现代风貌的军事博物馆已落成近两年,接待国内观众 300多万人次,为宣传群众、教育人民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毛主席对此很满意。

当请主席为军博题写馆名的报告呈到主席办公桌上时,他老人家欣然命笔,展开他平时最喜欢用的宣纸信笺,挥毫泼墨,写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十一个大字。他是那样的投入和认真,有的字连写好几遍,精心挑出两个较满意的字,再让军博择用。主席放下笔微笑着说:“我好多年没有写这么大的字了。” 由于是在竖摆的信笺上写,每张信笺写一个字,所以写出的字显得瘦长清秀,这在主席的书法作品中别具一格。

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馆名,由当时的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上将交给军博,大家激动地围在一起,一笔一画认真端详。突然有位同志说了一声:“‘馆’字写得是不是有点儿不合适?‘食’字旁应该是‘舍’字旁。”顿时,人们的目光唰地一下集中在“馆”字上,有人建议请主席重写一个“舘”字。

情况很快报到总政和中央军委。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先请教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董老又专门找到谢觉哉商议。二老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一致认为主席写得对,历史上的“馆”字和“舘”字通用。



随即,毛主席题写的馆名迅速送到工厂制作,十一个字逐个放大成直径一米的大字,镏金后镶嵌在古铜色的巨大铜匾上。

陈毅元帅也高兴地带着自己的毛笔来到军博,幽默地对馆领导说:“我是奉周总理之命,专门来给你们写馆名的,希望你们不要嫌弃哟!”接着,现场挥笔为各分馆题写了馆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馆” 、“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兵器馆”等。这些题字,都被制作成竖匾,挂在各分馆大厅门侧。



(三)

军事博物馆预展期间,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同志多次前来审查,特别是周恩来总理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关怀,至今仍令他们难忘。周恩来总理不仅亲自审阅军博的陈列计划,还亲临现场审查展览内容,连续审查了几个下午和晚上,他看完一个分馆又一个分馆,审查完一个展厅又一个展厅,逐块版面、逐条说明都严格把关,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作了不少重要指示。当看到陈列展览中反映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的地方时,这位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丰功伟绩的总理却是那样虚怀若谷,严于责己。在“南昌起义”的版面前,当解说员讲道:“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同志领导了南昌起义……”周总理当即提出:“哪是我领导?是党的领导,应该说是党的领导!”接着,周总理对陪同审查的军博领导说:“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等同志,也都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嘛!”并亲笔写了一个南昌起义领导人排列顺序的名单交给了军博领导。当解说员又讲到南昌起义部队由于没有和江西农民运动相结合,孤军南下,因而遭到了失败的教训时,周总理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批评得好,批评得对!”当时,年轻的解说员听了有点不知所措,但总理十分郑重地说:“南昌起义失败了,我有责任,没有想到要和农民运动相结合,建立农村根据地,还是搞以城市为中心,当时也是没有经验。你们要把这件事讲清楚。”总理这种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不贪功、不诿过,敢于在年轻解说员面前作严肃的自我批评的崇高思想品德,使在场的人深受感动。当时,军博建馆所需的2800万元经费和军徽、馆标所用的700两黄金,都是周总理特批的。

当征集文物、向军博献宝的活动在全军热火朝天地展开时,老一辈革命家又率先垂范,带头捐献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各种纪念品。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捐出了一级红星奖章;彭德怀、罗荣桓、聂荣臻元帅派人送来了所保存的几块现洋——红军时期的“伙食尾子”;聂荣臻元帅拿出他保存的全部珍贵历史照片让筹备人员挑选;贺龙元帅亲自督促找到了红军长征时仅存的一门山炮;罗瑞卿大将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红军时期的怀表和他的秘书珍藏的毛主席在抗战时期的文稿手迹一并交送军博……

朱德元帅为军博献兰花的情景使人永久难以忘怀。为使从全国各地源源送至的名贵花木得到良好的培植,总政把西郊的莲花池农场 30多亩地拨给军博修建花圃和温室花房。朱德元帅对此十分关心。一天,他风尘仆仆专程来到军博花房,边看边说:“这里兰花很少,兰花在中国叫做花中君子、王者之香,是一种名贵的花草。”他老人家饶有兴致地介绍着兰花的品种和习性,像一位很在行的园艺师。事后,朱老总把自己精心培育的 700多盆名优品种的兰花送给了军博花房,并耐心地向军博的同志传授培育技术。

当年,邓小平也抽空就到军博视察,并和军博的工作人员一起参加娱乐活动,经常到篮球场观看篮球比赛。更使人难忘的是1959年10月,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将我军珍贵的历史文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钢印归军博展出。


(四)

1960年8月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建军33周年纪念日隆重开馆接待观众。那天,许多为共和国创建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们也在参观者的行列中,每一件文物都激起他们兴奋的回忆和谈论。在展现红军长征史实的版面前,罗瑞卿大将激动地向观众们朗诵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杨成武上将指着版面,生动而形象地讲述他们当年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故事。红军老战士钟其汉在陈列的一部充电机面前,兴奋地介绍着他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怎样和战友们一起历尽千辛万难,把这部中央红军仅有的充电机从江西苏区一直抬到陕北延安的动人情景。

然而,正当军事博物馆搞得热火朝天,上千万观众拍手叫好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合伙炮制了一个“文艺黑线专政”论,竭力鼓吹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肆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他们把军事博物馆以毛主席著作为依据,经过周总理、朱老总、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审查过的陈列内容,诬蔑为“贯穿了一条又粗又长的黑线”,把展览中如实反映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践活动,咒骂为宣传了“黑司令”“大土匪”“走资派”等。就这样,军事博物馆于1967年1月被迫闭馆。直到1976年“四人帮 ”粉碎后,在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的亲切关怀下,各分馆才重新开放接待观众,受到全军上下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发挥着更重要的教育作用。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用80年代的视角看待这座军事博物馆,顿觉她所陈列的内容范围太窄了,已难以满足人们想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军事史的需要。

1983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调整充实军事博物馆陈列内容的通知》,决定筹建“古代战争馆”和“近代战争馆”。在国家文物局和全国文博系统的大力援助下,各地再次掀起了向军博献宝的活动,共征集古、近代历史文物3400多件。

1988年7月1日,军博“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正式开馆,中顾委常委杨得志、肖克、程子华、江华、宋时轮等参加了开馆剪彩仪式。这些戎马一生的老战士作为首批观众,兴味盎然地参观了这两个展馆。

军事博物馆,作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

【原载1997年11月21日《解放军报》,1997年12月19《作家文摘》第一版全文转载。作者曾在军事博物馆政治部工作,本文作了部分删减和个别修改。】

2023年9月26日星期二

评胡锡进们的立场观点方法——读《“鲶鱼”纸皮影》有感

评胡锡进们的立场观点方法——读《“鲶鱼”纸皮影》有感
作者:顾凌英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9-26



读彭水周《胡锡进的“鲶鱼”纸皮影》一文有感。文章说:“著名的胡锡进于9月11日发表了一篇博文,他秉持其一贯的时评风格,在肯定计划经济时代成绩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诟病的人们,尤其是经历过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个时代的上了年纪的老一辈提出尖锐批评。”

批评什么呢?在他看来,“极左”言论在社会上滥觞,产生了恶劣影响。

他说:“当今地铁已遍布神州大地,国人乘坐地铁已成家常便饭;出门打的是招手即停,私人小汽车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全家外出旅游、甚至出国旅游也是司空见惯,更不谈大人、小孩穿打补丁的衣服了…… 是的,谁否定这一切,谁否认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谁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是非客观的唯心谬论。”“不时看到有人公开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果和全面社会进步,宣扬改开之前的社会比改开之后更加美好、理想。如果是没见过过去的小青年人云亦云,也就罢了,但有些穿越了两个时代的人也那样说,真是不可原谅。”

作为“穿越了两个时代的人”,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对于一个时代的褒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譬如从胡锡进上面的话,可以看出,胡锡进评论时代的标准,是认为自己和与自己同一阶层人,生活的舒适度水平是主要的,或是唯一的标准。

可惜世界上的人,特别是劳动人民对一个时代的衡量标准,并不与胡锡进这一阶层的人一样。

就以大寨人与小岗人的标准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标准是多么的不同。

在新中国艰苦奋斗中,在相对自然条件比较优裕、但23年都靠救济粮为生的小岗人,他们对艰苦奋斗的毛泽东时代,当然谈不上多少感情,甚至有人十分厌恶,他们念念不忘的是一家一户自顾自的,习惯的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

而依靠集体力量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战胜自然灾害的英雄的大寨人,他们对集体经济的感情必然是无比深厚的、可歌可泣的,因为这里凝结着他们的不屈不饶的心力、创造的幸福和对祖国的贡献。

从这里可以理解,凡是在毛泽东时代,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同甘苦、共患难的人,必然对那段艰苦而伟大的岁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不同的两种人,对毛泽东时代的不同感情。从他们的感情,我们也可以大致地看到他们在共和国的困难时期,对待困难的态度和他们当时的立场。

从胡锡进对毛泽东时代的数落,想起了我们曾经的一位副总理级别的人物,他对毛泽东时代的言论与胡锡进大概属于同一类型。在80年代,听到别人说毛泽东时代好,他就说:“可以专门建立一个特区,购物用票证,定量供应,让他们享受计划经济的好处。”我当时听了他的话,就觉得好像吃了一个苍蝇,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

作为一个副总理级别的人物,毛泽东时代在他的心目中,就只有限制吃穿的票证吗?!在连年战争的旧中国,在兵灾、水灾、虫灾、旱灾,苛捐杂税、盗匪横行、民不聊生的旧社会,灾民、饥民饿死、冻死在路旁是常有的事。新中国虽然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对劳动者的剥削,但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就使生产力有翻天覆地的改观。为了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下,保证全国人民的温饱,取缔奸商囤积居奇、抬高粮价、扰乱市场的破坏活动,统购统销是唯一正确的办法;从国家主席到平民百姓,基本生活物资计划供应,人人平等、一视同仁,这是最好最合理的办法,当时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绝不是偶然的。

作为国家老干部,而且是副国级党员干部,怎么会对党的政策,没有丝毫的理解呢?!党的政策都是根据当时全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只有情况变了,政策才可能改变。譬如,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国人口虽然增长很快,但是粮食生产已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的需要了,这时候票证制度才有条件取消。所以改革开放,取消票证,恰恰是毛泽东时代工农业达到长足发展进步的结果。

可是在胡锡进们的眼中,党的政策是可以完全不顾客观条件,仅凭主观愿望任意设计的。连能不能有私人汽车,也是可以只凭主观愿望,想想就能实现的。他们的思维水平,好像停留在了儿童的阶段上,对需要与可能完全没有历史辩证的观念,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

在思维方法上,正如彭水周同志批判的,他们是静止、孤立的看待前后两个时代。我们今天的文明,是五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的今天,正是毛泽东时代人民努力奋斗奠定基础的结果。没有过去,哪有现在?老实讲,没有毛泽东时代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一解放就想开放,还真没有条件活下来,更别想富起来。你要独立,就只能被封锁;你想不被封锁,那就只有和蒋介石一样,当美国的殖民地。直到今天,美国的政策也没有变啊!变的只是旧中国变成了有原子弹的新中国,所以中国才有了对抗美国的力量。可惜这一切,胡锡进们是看不到的,他们眼中的中国永远比美国低一头,腰是直不起来的。

我们只能说:胡锡进们是属于人在新中国、脑袋还留在旧中国的人!

2023年9月23日星期六

毛主席和邓芳芝——为一张旧照题写

毛主席和邓芳芝——为一张旧照题写
作者:陈先义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9-23



                 毛主席和邓芳芝


这是一张旧照,作为珍贵史料至今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照片记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1953年4月,毛主席特地请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到中南海做客。照片里一位烈士父亲的手和一位烈士母亲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毛主席说:“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得光荣,我们都是烈属。”

多年以后,邓芳芝回忆:“我握着毛主席的手,毛主席说,黄妈妈,你好啊,多亏你把黄继光教育得好,教育他为人民服务。我赶忙说,你毛主席教育得好,培养得好。毛主席说,你生得好,养得好。”



历史,

虽然已经过去了,
整整七十年,
但是这张旧照,
依然能够让观者,
泪水涟涟。

这是多么平常的对话啊,
就像两个邻里,
叙说家常里短。

两个烈属,
手拉着手,
面对着面,
多么亲切啊,
多么恬淡,

他们的儿子,
都牺牲在了朝鲜,
他们都把亲人,
为和平事业奉献。





如今两个老人,
共同把他们牺牲的儿子,
缅怀和纪念。

一张旧照啊,
印证着那个时代,
我们的中国共产党,
和人民之间,
是怎样鱼水相连。

印证着那个岁月,
我们敬爱的伟大的领袖,
与普通百姓,
是那样亲密无间。

什么是初心啊?
什么是使命啊?
不必要,
也无须再去,
进行逻辑推理和理论研判。

一张照片,
便给定了你标准答案。



面对一张旧照,
我们猛然想起,
英雄黄继光,
那奋勇一跃,
当年怎样把全世界震撼。

毛岸英在熊熊烈火中,
成为入朝作战第一烈士,
作为毛泽东的儿子,
那青春形象是何等伟岸。

其实,
不管母亲和父亲啊,
为人父母,
谁能将亲情割断?
两个老人都曾流过泪水,
也都把亲骨肉思念。



于是,
在我们面前,
站起一排英雄的队列,
他们是:
杨开慧,
毛泽民,
毛泽覃,
毛楚雄,
毛泽建,
他们,
可都是毛主席的亲人啊!



这个队列,
还有千千万万的英雄,
他们都是,
为今天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国,
用血肉铺路的砖。

“我们都是烈属啊!”
这是多么普通的语言,
出自一个领袖口中,
显得那样平淡。



面对一张旧照,
我们此刻,
也想到另外一些人,
那些亵渎英雄的丑类,
那些侮辱领袖的混蛋,
那些富可敌国的大蠹,
那些卖国求荣的汉奸,
当你们信口雌黄,
用虚无主义侮辱先贤,
当你们用谣言诡辩,
去把历史真相遮掩,
你们良心安在哉?

你们把良心喂狗了吗?
没了良心的丑类,
活在这个世界还有颜面?



今天,
面对这样一副旧照,
我想做一个假设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党员,
都要对问题给出答案,
假如我们明天,
和帝国主义发生大战,
你能像我们的领袖一样,
把儿子义无反顾地,
送往前线?

我相信,
百分之九十九的党员们,
都会学习毛主席的榜样,
用血肉之躯,
来捍卫民族尊严。

可会不会有另外极少数人,
会想尽一切办法,
把他的子女送往美利坚?

我想这一点也无需怀疑,
现在有些人正在,
用卖国之举,
给出现实答案。

亲爱的同志们,
警惕吧,
我们民族的历史不乏英雄,
可从来也不缺汉奸。

战云密布,
大战在前,
清除奸细的斗争,
需要全民动员。

学习领袖的榜样,
照先辈的样子去做,
我们才能稳操胜券。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23年9月20日星期三

毛主席问赵朴初这样的问题——向毛主席学习写文章之十一

毛主席问赵朴初这样的问题
——向毛主席学习写文章之十一
作者:司马南
2023-09-19




前 言

为纪念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现将此前曾经发表过的跟着毛主席学习写文章系列,重新予以发表,温故而知新,历久而弥新。公知们诋毁毛主席,造谣毛主席,污蔑毛主席,他们用尽了浑身的气力,非但无损于毛主席的光辉,反而暴露了他们与人民为敌的立场,而毛主席愈发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怀念。

在新的八股文和假大空文风又开始盛行的时候,回忆毛主席教导我们怎样写文章,对我们的工作是有益的,对于我们作风的改进是有益的,对于我们端正对人民的态度是有益的。

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这是毛主席群众路线的根本。说通俗点就是把心交给人民群众,所以毛主席与人民心连心,所以毛主席的那些报告批示,文章,讲话,就像是跟老百姓说的心里话,一点也不装,一点也不紧绷,一点也不炫耀,一点也不掉书袋,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正 文

向毛主席学习写文章这个话题我已谈了若干期,好多人表示看完以后,发现了毛主席以前竟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新闻故事。

毛主席的书与文章带给我们许多启迪。著名的散文作家梁衡先生经常谈及到毛主席写文章,这也给我们非常多的具体的启示。

毛主席写文章,各种文体驾驭得非常熟练,恰到好处。他所用体裁之多,在中外政治家当中,皆极为罕见。



今天我们接着说公文写作。一般来说,公文写作是说事说理,文风平白朴实,但是也不完全排斥创作中用情、用形象、用典,若用好了之后则事半功倍。

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度,自古以来文人就有当官的传统。“学而优则仕”,学的好了,当官。所以中国最早建立了世界上的文官制度。这就要求当官的人至少有遣词造句的功夫。因而公文的写作,是秀才的基本功。正因为如此,很多公文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写得好。

公文写成美文,传为佳话。例如西晋文学家李密上奏给晋武帝的表文《陈情表》。其中的“表”意为这种文体是臣子写给皇上,人家叫他当官,臣子跟皇上说不当官。这在今天,太离奇了,不可思议。皇上叫你当官,你不当官,重臣举荐你做官,你不做官,你不做也就罢了,还给皇上写。今天的说法叫有点“凡尔赛”,写的“凡尔赛体”。

南朝梁文学家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一封两军阵前劝降书信。两军对阵,放马过来,来者何人者也?然后把这封信一箭射过去,先看看再说。中国古代的交战,有交兵之美。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亦属公文。

魏征大家都知道,他的《谏太宗十思疏》相当出名。“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像这些文章都选进了《古文观止》,长演不衰。它们都属议论文,都是美文,都存于文学史,都有典故,但主要是公文写得好。



现在有《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毛泽东选集》出到第五卷,后来又有《毛泽东文集》共八卷。

毛主席一共有340多篇公文,很多文章写起来,跟刚才说的那些选进《古文观止》的文章比,绝不逊色。比方说《祭皇帝陵》《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言当中,毛主席有这样的句子。他说,总而言之,蒋介石20年的统治都是卖国独裁、反人民的统治。到了今天,全国绝大多数人民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都认识了蒋介石的滔天罪恶,盼望本军从速反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这是什么呀?这是绝妙的用典。用蒋介石在抗日声明当中的名言,打蒋介石的耳光。他还有这样的句子,说本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志们,我们现在担负了我国革命历史上最重要的、最光荣的任务,我们应当积极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伟大祖国哪一天能由黑暗转入光明,我亲爱的同胞哪一天能过上人的生活,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政府,依靠我们的努力来决定。这是什么,是号召,是动员,是抒时代之情,是真诚的人民的情怀。

在蒋介石的黑暗统治之下,特务多如牛毛,老百姓艰难度日。读了这样的文章,稍微有点理解力的人,焉有不动容之理,焉有不奋起革命之理。如今的时代不一样了,今天要在公文上找到这样的内容,难上加难。

毛主席在中国的公文写作的历史里程碑中,是一座巍巍的珠穆朗玛峰。因此梁衡先生有感而发称,毛主席恐怕是共产党公文中最后的“贵族”。我们犯不着做贵族,但是这“最后的贵族”,只是打个比方。毛主席的公文、报告写得漂亮。咱们是写文章,毛主席是讲文章,随便讲出来就成一篇文章。

那年张思德同志牺牲了,毛主席参加追悼会。他发言说,大家都很难过,也都那么熟悉。张思德是老红军,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平日里朴实真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还是英勇顽强的警卫战士。

毛主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强调: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主席接着又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其实这种话就是最平白的,每个人都听得懂的。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鲁迅曾对《史记》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向毛主席学习文章,记住了很多典故,了解了很多逻辑。写的很多、很复杂,恰恰是本末倒置,心里装的是什么,对象是什么,你要表达的确切的意思是什么,这是核心。不要那么多花活,真诚比别的重要。

毛主席写新闻更是这样,新闻是要大家广而告之的。什么是新闻?新闻是受众关心的、最新发生的、用事实的信息传递的文字。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伟大的解放事业,他无时不刻不关心着身边的重大事件,每时每刻都感受着解放区内外、国内外受众的关心期待。

所以连埃德加·斯诺这样的西方记者也要千里迢迢到上海找宋庆龄,之后辗转到西安,突破重重阻隔,最后来到延安,前来报道毛主席和他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

写新闻本应该是像埃德加·斯诺、范长江这样专业记者的事,不应该是毛主席这样的中国革命领袖人物做的事情。毛主席应当是新闻里面写的主体,是创造时势的英雄,是被采访的对象。不禁感叹,各国领袖亲自上阵写新闻的人有吗?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有没有写过?丘吉尔拿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写过新闻吗?拿破仑写过新闻吗?这种将帅写新闻的,咱也不能说一个也没有,毕竟我也没全查一遍,但确实很少见。

毛主席要亲自操刀,还留下52篇写作和修改的新闻作品。据梁衡先生统计,毛主席52篇留下来的,还不是全部留下来的新闻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由新华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这在中外政治史和新闻史上也是绝对罕见。

现在回想起来,毛主席那时候写新闻,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革命相当程度上是农民革命,队伍当中的文化人不多,人手不够,毛主席着急无奈,只好亲自上阵。

第二个原因,毛主席当年在北大旁听的时候,参加新闻学会。新闻学会就是学习写新闻,后来毛主席回湖南自己办刊物,总编辑、记者、评论员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干,身怀绝技。所以毛主席写文章,各种题材都能熟练驾驭。

第三个原因,当时别人可能写了但不合毛主席的意,他认为还不如重写。便拨开众人,亲自拍马上阵。果然技高一筹,毛主席写了之后,留下了数篇新闻名篇,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新闻佳话。

毛主席写新闻,是领袖写新闻。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讲政治,有高度,有气势,留下时代印记。二,毛主席的语言生动、简洁,有个性。说到底是杀鸡用牛刀。一只小鸡用杀牛的刀来杀,那就是冰山露出一角。这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借媒体的一角来做一个豆腐块文章。

我干了一辈子新闻,当编辑。我过去在记者部写新闻,后来去评论部,后来又在总编室。资料室我也干过,天天收集资料。新闻这个行当基础课有两个,一为政治,二为文学。汝欲学新闻,功夫新闻外,政治制高点,文学展翅膀。

毛主席的政治引领,毛主席的文学润色,这是新闻之外的功夫,所以毛主席的新闻为什么写了之后就是名片?因为这根本就不是普通记者写的,根本不是报人能及。报人是你告诉我什么情况,我把它记起来。

普通人跟这差远了,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你不是政治家,怎么会有政治眼光?你若是政治家,介入了这一场伟大斗争了吗?你介入伟大斗争,吃尽千辛万苦领导一个队伍,经历艰难曲折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吗?你了解对手吗?在中国古典文献方面下过死功夫吗?你什么都不知道,而且写新闻是要用的,这一个新闻将发挥什么样作用,摧枯拉朽。写了之后,便四面楚歌,让敌人军心动摇。所以毛主席作为政治家办报。

解放以后,据说有一次佛教领袖赵朴初陪毛主席见外宾,客人还没到,毛主席问赵朴初说,“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赵说:“有。”主席再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赵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毛主席这里使用的“是……非是……是”的句式,出自《金刚经》。

其实新闻在主席的眼睛当中,新闻不是新闻,是名新闻。这句话什么意思?毛主席写的新闻与一般的报人和一般编辑所写的新闻不同,是名新闻,实质是政治。新闻有四个属性,信息的属性、政治的属性、文化的属性、商品的属性。毛主席是把新闻当作政治来写的,当作军事棋盘上的棋子来用。

另外,毛主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开篇第一句就是,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他在《政治周报》发刊词里面也说过,反攻敌人的方法就是要忠实的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他亲自动笔,用新闻稿、评论、发言人谈话、暗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宣传群众,让群众知道党的政策,反击敌人,让敌人心惊肉跳、夜不能寐、四面楚歌、草木皆兵。

不禁感慨,至今能写出这样的新闻的只有我们的毛主席。

2023年9月19日星期二

胡锡进否定前三十年可以原谅吗?

胡锡进否定前三十年可以原谅吗?
作者:欧植竹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9-19


本月11日,胡锡进发布了一篇长文,开宗明义指出:“不时看到有人公开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果和全面社会进步,宣扬改开之前的社会比改开之后更加美好、理想。如果是没有见过过去的小青年人云亦云,也就罢了。但有些穿越了两个时代的人也那样说,真是不可原谅。”紧接着,老胡用了大量篇幅诉前三十年,也就是毛泽东时代的“苦”。在老胡眼里,毛泽东时代简直“苦不堪言”“不堪回首”(胡文太长,我不引原文了)。


笔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不仅“穿越了两个时代”,而且还在国民党的“三座大山”压迫下生活了十几年,我水平虽不高,阅历倒较丰富。我用亲历、亲见、亲闻,讲讲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我一个总的印象是,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两个时代,比起国民党时代来,无论哪个方面,都是进步了、好多了。如不拿旧社会比,只拿新中国自己前后对比的话,我的感觉是,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各有其不同的优点和缺点,而且前后是相连接的两个阶段,不可割裂开来的。就像一座大厦,它有底层、基础、基脚部分,也有上面楼层、顶层部分,不能把两层断然割离开的。既不能拿前三十年来否定后四十年,也不能拿后四十年来否定前三十年。我们要对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好的东西,经验,就保存下来,并继续发扬;不好的、错的东西,就把它抛掉、改正过来,目的是为了继续前进,取得更大辉煌。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就不敢苟同胡踢进的观点了。老胡把前后两个时代对立起来、割离开来。他打着“肯定”“赞颂”改革开放(即后四十年)的旗号,全盘否定前三十年(即毛泽东时代)。他只准人家讲改开所取得的成果,不准讲前三十年的优点。他但凡听见有人讲怀念毛泽东时代,他就极不高兴,就把“想走回头路”的大帽子扣到人家头上。他但凡听见有人讲改开中出现的问题,他就非常生气,就把“否定改革开放”的大帽子扣到别人头上去。他还用带有威胁性的口气说,“真不可原谅。”而他自己呢,用了大量的篇幅,放肆地诉前三十年的“苦不堪言”。他这个胡大总编大有“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气势!殊不知,觉醒了的网友并不买他胡大总编的账,估计老胡对此更会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了。

我是一个小草般的人,加上才疏学浅,本是毫无资格同胡大总编在此说三道四的。但我好歹也是一个有着68年党龄的老头,亲历、亲见、亲闻过许多事情,应该可以、也是有责任讲出自己的看法的。

据我所知,前三十年因为是在国民党给我们留下的一片废墟上搞建设,当时美帝妄图把新中国掐死在“摇篮”里,用“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来恐吓我们,美狗蒋介石则配合其主子,叫嚣“要反攻大陆”。在那种形势下,我们不勒紧腰带过艰苦日子,那国家哪有资金搞建设?如何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抗争?所以,当时全国人民,上上下下,所有人的物质生活,确实是非常贫乏的。与现在相比,无论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是差得很、苦得很的。然而,就是在那样“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的艰苦环境下,全国人民却在毛主席英明领导下,在短短时间内,就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了一个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有着许许多多水库、山塘和高标准农田,还有“两弹一星”的工业国,建成了一个在国际上都颇有影响的国家,一个令全国人民感到自豪的国家。前三十年毛泽东时代如此辉煌,难道不值得大家怀念吗?我国人民是知道感恩的,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都深情怀念那个时代,没跟老胡一鼻孔出气,难道就错了吗?就犯了“不可原谅”的大罪了吗?

我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怀念前三十年,怀念毛泽东时代。尽管胡大总编威胁说“不可原谅”,我还是一如继往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当然,我也不完全否定后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础上,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最大的成就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物质生活上,让人们过上了比前三十年好很多的日子。这,我不但没否定过,连怀疑都没产生过。据我观察,就是所有怀念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大众,也没有谁怀疑、否定这一点。老胡给人民大众戴上“否定改革开放”的大帽子,那是毫无事实根据,也是没有道理的。

我怀念那个时代,不是老胡说的“想回到那个时代去吃苦”。我水平再低,也不会“放下好日子不过,甘愿去过苦日子”。我怀念的是,那时党风、政风、民风,整个社会风气良好;那时绝大多数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事公道;那时干群关系是“鱼水关系”,亲密得犹如兄弟姐妹;那时没有资本无序扩张,不存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那时不存在找不到工作、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那时没有黄赌毒等污泥浊水;那时食品不很丰富却很安全,很少有坑蒙拐骗乱象:那时没有欺压百姓的地痞、流氓、恶霸及其保护伞;那时的医疗、教育、住房都基本不用干部职工负担,不存在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养不起娃,没有房贷和车贷,人们压力感不大;那时人人学雷锋做好事,不但老人跌倒有人扶,就是在街上看到拖板车的上坡艰难,路过者都会主动上前去推推车,助一臂之力……等等美好情景,难以用我的秃笔加以描绘。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为何大家怀念一下那时的美好,没有像老胡一样大诉那时的“苦不堪言”“不堪回首”,就“不可原谅”呢?

讲起原谅和不原谅的事,我就很纳闷。在我的印象中,胡锡进先生是一个很“宽宏大量”的人。他对许多令大众反感、生气的事,都能表示谅解、包容,并为那些制造让人生气的人开脱、洗白、说好话。举个例说吧:就在今年发生的“笑果辱军”事件中,人民大众对那些公然侮辱、嘲笑、丑化人民解放军的人,是非常气愤的。然而,军人出身的胡锡进,却不但不和大众站在一起,反而一连发布三篇文章,为笑果文化公司和当事人李昊石说好话、解围,甚至呼吁各方给予宽容,给予李昊石们“言论自由”。这就奇怪了,一位当过大报总编的资深媒体人,怎么一点政治觉悟都没有,他可以原谅坏人坏事,却唯独对怀念毛泽东时代的好人,却特别生气,表示“真不可原谅”,这实在让我难以理解。

我最不理解胡先生的一点是,他为何要全盘否定前三十年,把毛泽东时代说得“一无是处”?有网友赞颂那个时代治安工作做得好,很少有盗窃犯。对这一点,老胡都极为反感。他否定不了这是事实,就“转弯磨角”,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胡侃,说那个时代太穷,人们家里除了有几件铁制工具,别的什么都没有,没东西可偷呀,所以很少有盗窃犯。老胡这似是而非的谬论,很能怱悠人、迷惑人。“打嘴仗”,我哪是他的对手,还是摆事实吧。我在这里讲个小故事,驳驳他的这一“妙论”。

我1951年参加工作,第一站是在某县人民银行。当时这个银行只有一名行警(几年后增加到了两名),派行警去运钞票,行内的保安就没人负责。所以,凡是行里要往上到地区中心支行领钞票,或往下给乡(镇)营业所(分理处)送钞票,这“运钞”任务,都是由行领导临时指定一位或两位在职干部担任。

有一次,行领导派我运送钞票去给一个镇的分理处。从县城到那个镇有40多里路远。当时县里只有一条到达地区城市的简易公路,所有乡(镇)都尚未通车,出差人员一律靠双脚步行。

读者可能不知道,人民币(即钞票)是怎样进行“打捆”的。我告诉你吧:第一步,把一张张的纸币聚积在一起,每100张用纸条扎成一小把。第二步,把10把纸币叠在一起,用麻绳捆紧成为一砣像砖头般的“钞票砖”(这是我给它起的名字,不知妥否?)。当时“运钞”可不像现在这样。现在不但有“运钞专车”,还有揹上真枪实弹的警察数名,跟车进行保卫。我那次“运钞”,是把一捆捆“钞票砖”装进两个麻袋里,请来一位挑夫用扁担挑着步行。我这“运钞员”,则身带一支自己根本不会使用的手枪,紧紧跟在挑夫的后面,两人同步向前走。

我俩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了40多里路程,既经过一些平坦开阔的农田、村落,也经过森林密茂的深山,却没有遇到任何意外,很顺利地把钞票一分不少地运送到了目的地。完成那次任务,我除了受点累、出了一身大汗外,没有受到任何惊吓,更没遭到任何袭击。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那时的社会风气正、治安环境好呀!想想看吧,如果社会风气差,歹徒、盗窃犯多,闹市街头都有抢银行的暴徒,我这个根本不会使用枪支的书生,虽然身上带了一支手枪,在那山高林密的地方,若是遇上打劫的歹徒,我如何对付得了呀?凭当时我年轻气盛、革命意志强的特点,决不会举手向歹徒投降,一定会与他们进行生死搏斗。那样的话,结果可以想象:我这书生斗不过凶残的歹徒,一定百分之百会成为“为保护国家财产而英勇牺牲”的烈士,那是毫无疑义的。大家说说,我这个因为治安工作搞得好、让我保存了生命,我能忘恩负义、不怀念那个时代吗?我怀念一下也错了吗?!

我请问胡锡进:两麻袋钞票,是不是“几件铁制工具”,太不值钱,所以没人进行抢劫呢?没有人对很容易得手的巨款进行抢劫,可不可以说明前三十年的社会风气就是好、治安工作就是棒呢?你再善于诡辩,能想否定就否定得了吗?!

胡锡进先生(本来你我都是共产党员,应该称同志才好,但志不同道不合,称同志不合适,还是叫你先生吧):你为了否定毛泽东时代,到了什么话都胡说的程度。这让我这个曾经对你产生过好感,认为你“有水平”的人,感到非常非常费解。您这个“水晶球”,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你该认真想想啊!

你知道吗,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里,你如此全盘否定前三十年、毛泽东时代,套用你的话说,这是“真不可原谅”的啊!希望你不要在与人民大众相背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欧植竹,又名欧阳植竹,湖南省作协会员,省文联第四、五届委员,省文艺理论研究理事会理事,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郴州市文联原主席;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2023年9月16日星期六

为什么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向毛主席学习写文章之十

为什么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向毛主席学习写文章之十
作者:司马南
2023-09-15




前 言

为纪念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现将此前曾经发表过的跟着毛主席学习写文章系列,重新予以发表,温故而知新,历久而弥新。公知们诋毁毛主席,造谣毛主席,污蔑毛主席,他们用尽了浑身的气力,非但无损于毛主席的光辉,反而暴露了他们与人民为敌的立场,而毛主席愈发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怀念。

在新的八股文和假大空文风又开始盛行的时候,回忆毛主席教导我们怎样写文章,对我们的工作是有益的,对于我们作风的改进是有益的,对于我们端正对人民的态度是有益的。

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这是毛主席群众路线的根本。说通俗点就是把心交给人民群众,所以毛主席与人民心连心,所以毛主席的那些报告批示,文章,讲话,就像是跟老百姓说的心里话,一点也不装,一点也不紧绷,一点也不炫耀,一点也不掉书袋,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正 文

写公文这种事,很多人是文牍往来。案牍也劳形,写公文还有什么技巧呢?有些人认为这就是一个熟练工种。但毛主席不这样想,他创作的公文不仅有文采,而且连工农干部、农民小伙、村口老太太都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写文章干嘛?写文章不是为了炫耀文采,写文章是为了实用。写公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写的短,主要的内容和首要的任务要先提出。公文要注意它的表达内容,这是最重要的。

写公文最忌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里面说了,那些写得很长,但是没有内容的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毛主席还说,现在是战争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的短,写的精粹。延安虽然现在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工作也忙,文章如果太长,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一些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布,赶快扔到垃圾桶里边。

毛主席说,长文之风现在已是见怪不怪。一个不管什么活动的通知,也要“指导思想”、“宗旨”、“目的”、“内容”、“组织领导”等等,一段一段去套。好像长江大桥,前后引桥很长,而就是一步可跨的小河,也要修这么长的引桥。这就叫文风日下,文字日长。

我们看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的电文,最长的一篇《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不过800字。党中央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这么大的事,只发了两个文件:一个指示,一个通知,加起来700多个字。

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拟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文只有122个字,英雄不朽,文字不朽。


再说到1840年时,我们一般都会用阿拉伯数字描述年份。但是毛主席另辟蹊径,使用“一千八百四十年”这几个字眼,不是多几个字的意思,而在于文字因为修辞更显郑重。毛主席的文字那叫一个精粹。

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时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青年渴望去农村一展身手。大家热情洋溢,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家响应号召去了,后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毛主席给李庆霖同志寄了一封回信。这么重大的问题,毛主席写了多少字?



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这就是毛主席,这就是34个字。

这个信发表以后,致使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国务院成立了知青工作领导小组,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知青们的境况普遍得到了改善。



如今有一些政治家、专家、学者、教授,对这件事情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当然,也有的人对这件事情持歌颂怀念、青春无悔的态度。但是人度过这一生,又有谁能说自己走过的路完全都是正确的。

今天我们的世界不完美,包括神也不能够把一切做得尽善尽美。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收获了什么,汲取了什么?说到这儿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写文章,功夫在文章之外,并非都是文章本身。

现在是什么时期?现在是和平时期,美国在台湾挑衅,在南海挑衅,但是近40年来我们基本上没有仗打,没有闻到战争的硝烟,我们身后边没枪声。现在大家喜欢喝着茶,开着会,摆着瓜子,摆开架子做报告。传达一个文件动不动就上万字,几万字,这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

而真正有权威的上级机关,或者是个人,从来不需多言。明知无用,为什么还要写?为什么还要发?因为公文它是带着权利的文章。文章滥用职权的结果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这也是今天政治腐败的一种。


什么叫政治?孙中山先生说,就是治理众人之事。毛主席说,就是要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

失去了人,听公文,执行公文的人没了。大家听不下去了,听烦了,听得耳朵起茧子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听烦的问题,这叫失去人心,用隔壁王奶奶的词叫不受待见。那就导致了一个结果。什么结果?党亡政息。别以为是小事,这是大事。

文章写得多长就有多臭,又长又臭又空的文风是亡党毁国之先兆也。魏晋尚清谈,明清好八股,大家都在那里玩玩词章,但没有人致力于解决真的问题。那不等着亡党亡国还等什么呢?所以文风是最能检验,一个执政党的党风。



还有一个问题是写公文,尽可能要写的生动一点,有那么一点美感。但是大量写公文的人,无此雅好,写得干巴巴、干瘪瘪,看上去毫无生气。文字写作,不是一朝一日之功,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公文在修辞学上有个词,叫消极修辞。消极修辞就是说不是积极的,不是张扬的,不是要画面张力的,文采飞扬,而是要平实。

所以公文通常会比较枯燥。但是我们的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写公文力求生动。为什么?因为他是毛主席,他的审美追求无处不在。毛主席写的公文鲜明准确具有实用之余,还有潇洒之风。毛主席写的公文,文人气质,能给人温暖之感。

所以向毛主席学习写文章,不是说要写一本书才向毛主席学习,而是要从一字一句的公文写起。

一般来说,公文写作要求明白,要求简洁,不一定必要追求修辞之美。至少我们退而求其次,但退到最后不能折磨人。就像吃饭,这顿饭不一定有多么美味,但是不能往饭里掺沙子,这谁受得了?

毛主席作为我们党的领袖,国家的领袖,军队的统帅,一天要看多少公文?1958年9月2日,毛主席批示北戴河工业会议的文件。毛主席恼火了,这些公文实在是没法看。他说,“我读了两遍,不大懂,读后脑中无印象。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看不见,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态。”,“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

毛主席写的信,看出文采了没有?连发脾气都这么有文采。

在毛主席的眼睛里边,公文要能调动情绪,要能统一思想,指导工作,至少要能够沟通信息。

怎么才能起到这个作用呢?除了靠语言生动,美的感召以外。毛主席说,“修正文件,字斟句酌,逻辑清楚,文字兴致勃勃”,“使人看了感觉解决问题,百倍信心,千钧干劲,行动起来。” 公文主要是说事、说理,但从毛主席书写的公文来看,也不完全排斥用形象、用情感、用典,用的好则事半功倍。

应该说我国是个文章的国度,自古以来就实行文官制度,经过科举再当官。当官的时候创作的文章大都过关,所以公文也是美文,传为佳话。因公文成为美文而传为佳话的,在中国历史上是大有人在。

为啥禁止农民进城斗地主—向毛主席学习写文章之九

为啥禁止农民进城斗地主
—向毛主席学习写文章之九
作者:司马南
2023-09-14




前 言

为纪念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现将此前曾经发表过的跟着毛主席学习写文章系列,重新予以发表,温故而知新,历久而弥新。公知们诋毁毛主席,造谣毛主席,污蔑毛主席,他们用尽了浑身的气力,非但无损于毛主席的光辉,反而暴露了他们与人民为敌的立场,而毛主席愈发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怀念。

在新的八股文和假大空文风又开始盛行的时候,回忆毛主席教导我们怎样写文章,对我们的工作是有益的,对于我们作风的改进是有益的,对于我们端正对人民的态度是有益的。

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这是毛主席群众路线的根本。说通俗点就是把心交给人民群众,所以毛主席与人民心连心,所以毛主席的那些报告批示,文章,讲话,就像是跟老百姓说的心里话,一点也不装,一点也不紧绷,一点也不炫耀,一点也不掉书袋,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正 文

毛主席在公文写作上,下的功夫太大了。他创作了几百篇公文,还有像电报这类的文稿。在三大战役中,毛主席发了几百封电报。电报不追求文笔灿烂华章,它要求传递上面的情况以及下边的情况,然后给出最准确的指令。

平常往来的公文,毛主席也都亲自动手。他曾经为要修改两个字,让杨尚昆重新发一个更正通知。毛主席作为一个那么大的学问家,那么大的领袖,在处理公文这种细小的事情上,都能有如此认真的态度。



1958年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视察,他敦促身边的人读书。不只要求下面的人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就行了,还要大家读关于四川的古诗词。毛主席亲自选编了咏四川的古诗词,结集成书,名为《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毛主席在校对文稿的过程中,发现错误立刻提出,你看11页第2行,13页第13行,各有一个错,第一个经查是出自李商隐《马嵬》中的“空闻虎旅传宵柝”,第二个……

毛主席做事极其认真。但是也有人认为,毛主席那么伟大的人物,应该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为什么要这么做,至于吗?应该吗?现在看起来,我们应该理解毛主席那一代人,那时不光是毛主席、李大钊、陈独秀,包括我们的周总理都常常这样做。

周恩来总理经常为文件上的用词,亲自去查字典。我们党第一代领导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出身,他们认为这事很有必要。文字当然不可以出错。语言学家季羡林也常说,不要羞于查字典。梁衡认为这就叫大音希声,真水无声 。

今天有哪些领导干部亲自写公文?短小、平常的公文写吗?大多数懒得写,都是秘书代劳。但是我们还有的干部愿意寻词觅句,学习毛主席梳理的《唐诗宋词》《二十四史》《资治通鉴》。

毛主席在做学问的时候,对细小处非常认真。如果他做校对,那顶是天下数一的校对者。公文是实打实、一对一的,是具体的工作,直接和办公相联系。公文要求严格,第一是准确,第二平实,第三禁用空话和套话。

按照我们大学里的应用文写作课来说,公文属于应用文、实用文,首先是实用,不要套话,直指核心。如果说毛主席的讲话文章多偏重思想理论,那公文写作则要求实打实地对一般的工作指导办公。

公文不是用嘴,而是用笔,它遵循文字写作的规律,又是指导工作的原则。因而要准确,要平实,要一针见血。

尤其是毛主席这辈子,身处于战争时期,形势瞬息万变,建国之后百废待兴,容不得半点含糊。平时就是你有什么说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要张嘴说,别东拉西扯,穿靴戴帽。同样,那个时候的形势,也容不得在这地方来回周旋。



毛主席于1951年干了个大事,由胡乔木亲自办这事儿。中共中央印发《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中的文字缺点的指示》。在《指示》中,毛主席龙飞凤舞,专门讲了一段。他说,一切较长的电文,均应开门见山,首先要提出要点,就在开端的地方,先用简要的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者结论。毛主席直接跟全党提出要求。学新闻的都知道,导语就是古人所说的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也。导语要唤起阅者的注意,让他脑子里有个总概念,使其不得不继续看下去。这就是说公文的目的,要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毛主席在《党八股》中说,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那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的,是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毛主席的话是说到家了。

跟毛主席学写文章,这些具体的要求,相对是不是容易做到。以毛主席草拟的这份电报为例《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毛主席说,此次再克洛阳,可能巩固。关于城市政策,应注意下列各点:

第一条,以极谨慎地清理国民党统治机构,只逮捕其中的主要反动分子,不要牵连太广。

第二条,对于官僚资本,要有明确界限,不要将国民党人经营的工商业都叫作官僚资本而加以没收。对于那些查明确实是由国民党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经营的,即完全官办的工商业,应该确定归民主政府接管营业的原则。但如民主政府一时来不及接管或一时尚无能力接管,则应该暂时委托原管理人负责管理,照常开业,直至民主政府派人接管时为止。对于这些工商业,应该组织工人和技师参加管理,并且信任他们的管理能力。

如国民党人已逃跑,企业处于停歇状态,则应该由工人和技师选出代表,组织管理委员会管理,然后由民主政府委任经理和厂长,同工人一起加以管理。对于著名的国民党大官僚所经营的企业,应该按照上述原则和办法处理。对于小官僚和地主所办的工商业,则不再没收之列,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严禁侵犯。毛主席的指示没有一句空话、套话,每一句都是非常明确的规定,而且交代的非常清楚。

第三条,禁止农民团体进城捉拿和斗争地主。对于土地在乡村,家在城里的地主,由民主市政府依法处理,其罪大恶疾者,可根据乡村农民团体的要求,送到乡下处理。这很重要。要不农民进城里边来斗地主,财产的问题怎么办?

第四条,入城之初,不要轻易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口号。在战争时期,能够继续生产,能够不减工时,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就是好事。将来是否着量减少工时、增加工资,要依据经济情况及企业是否向上发展来决定。

第五条,不要忙于组织城市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和生活改善的斗争,要等市政管理有了头绪,人心已经安定,经过周密调查,弄清情况和妥善,有妥善的办法的时候才按情况酌量处理。

第六条,大城市目前的中心问题是粮食和燃料问题,必须有计划地加以处理。城市一经由我们管理,就必须有计划地逐步解决贫民的生活问题。不要提“开仓济贫”的口号。不要使他们养成依赖政府救济的心理。

第七条,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必须妥善地予以清理和登记。

第八条,一切作长期打算。严禁破坏任何公私生产资料和浪费生活资料,禁止大吃大喝,注意节约。

第九条,市委书记和市长必须委派懂政策有能力的人担任。市委书记和市长应该对所属一切工作人员加以训练,讲明各项城市政策和策略。城市已经属于人民,一切应该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负责管理的精神为出发点。如果应用对待国民党管理的城市的政策和策略,来对待人民自己管理的城市,那就是完全错误的。

这么一份重要的经济政策文件,全文900多个字,发表于1948年4月8日。大家看看政策规定明确不明确,对照一下,今天我们有的地方发的文件,说了一大堆漂亮话,但你不知道要干嘛。毛主席写的公文分条捋晰,将我们党进入城市之后遇到的新问题、新政策说的一清二楚,便于理解,又便于执行。

写到这儿,我在想,不要以为公文好写,不要以为准确、平实是起码的简单的要求。实际情况是,文章平实最难写,正如真人难做。官场通病是官儿一旦大了,当久了,就端起架子。不当官就是平常人、普通人,而当了官以后,就有了架子,有了官威。下意识地,一见面就要跟人握手。其实不见得谁都要跟你握手。知道吗?这架子干嘛用的,架子是下意识形成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空虚和低能。到了官场以后,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有个无形的东西叫套子或者叫框子,就把你套进去了,没法偷懒。

所以一个政党,一个团体或者是政府上下形成老一套的时候,是领导者这官最好当的适合,因为一切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是如果一切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团体、政府、政党也就老了,这还有什么创造?老的就是老一套,空话套话,写文章就拿腔拿调,装腔作势。甭说毛主席写公文反对这些,当年韩愈、欧阳修反对实文,就是这样的。

明清八股也是这一套陈词滥调,味同嚼蜡,没有任何新鲜内容。延安整风反对党八股,党老也会僵化,政老则虚施老兵皮,稳走形式,这是政治规律,也是文章的规律。所以毛主席写的公文,全部都是最新的情况,需要极其谨慎的处理。那时刚刚取得政权,政府由原来国民党的政府变成了人民的政府,人民的利益为最大出发点,维持生产,一切弄清了之后再说。每个政策都非常重要。

毛主席说过这样的话,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他为一个白勺“的”亲自致函陈伯达—向毛主席学习写文章之八

他为一个白勺“的”亲自致函陈伯达
—向毛主席学习写文章之八
作者:司马南
2023-09-11




前 言

为纪念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现将此前曾经发表过的跟着毛主席学习写文章系列,重新予以发表,温故而知新,历久而弥新。公知们诋毁毛主席,造谣毛主席,污蔑毛主席,他们用尽了浑身的气力,非但无损于毛主席的光辉,反而暴露了他们与人民为敌的立场,而毛主席愈发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怀念。

在新的八股文和假大空文风又开始盛行的时候,回忆毛主席教导我们怎样写文章,对我们的工作是有益的,对于我们作风的改进是有益的,对于我们端正对人民的态度是有益的。

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这是毛主席群众路线的根本。说通俗点就是把心交给人民群众,所以毛主席与人民心连心,所以毛主席的那些报告批示,文章,讲话,就像是跟老百姓说的心里话,一点也不装,一点也不紧绷,一点也不炫耀,一点也不掉书袋,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正 文

这篇文章我想谈一谈,毛主席怎么写公文。

据我所知,咱们现在有不少人生产公文。公文是什么呀?它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简单来说,公文就是公务人员为工作而写的文字。封建时代干这活的叫什么?衙门里有专职的师爷,后来称呼变多了,叫“书记、文员、文案、秘书”之类。

因此这些专职的公文写作人员,应该精于此道,应该研究此道。时间长了,公文写作就变成了一个技能,一门学问。只从写作角度、文学角度、历史角度、词章角度出发,写公文是断然写不好的。



公文写作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不少古今名人都擅长写公文。如原为李密义军书记后来成了唐太宗的名臣魏征,以及后来的李敬业(别名徐敬业),李作为一个秀才,竟敢起兵造反。他青史留名的原因是骂的对象太厉害了,他反武则天,骂武则天。还有一位是大诗人骆宾王,你以为骆宾王只因诗歌而闻名于世?其实不然。他最出名的当属一篇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蒋介石的“文胆”智囊团里面有一位叫陈布雷,陈布雷的女儿是共产党,陈布雷给蒋介石写了很多文告。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文告一时广为流传。蒋介石后来责骂陈布雷,因为陈布雷有民族气节,他看不到前途,也不忍中国人厮杀。再加上抑郁症等诸多原因,陈布雷自杀了。

作为“一把手”的领袖,亲自写公文这事儿比较少见。很多单位一把手写公文,有秘书代劳,秘书处有办公厅,有政策研究室,下边还有经济研究所。部委正部级的单位,省部级单位都有经济研究所,下设各种研究中心,分门别类。

但是毛主席跟别人不一样,他亲自写。毛主席在战争时期,虎帐拟电文,倚马草军书,撒豆成兵,毛主席的公文写得极有水平。

后来我们的条件稍好些,进城了,解放了,进入建设时期。面对案牍如山的状况,毛主席也是亲自批示,亲自拟稿,甚至亲自整理稿子。有些文章毛主席读着很费劲,但依旧写按语,甚至亲自编书。



在领袖以及世界各国政要当中,毛主席亲自处理公文这种作风,绝对是少见。

我们可以说毛主席亲民,也可以说是情势紧迫,军情紧迫。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毛主席总想亲自了解第一手的材料。甚至警卫员放假时毛主席都给他们布置任务,交代几条。

第一,注意保密,不能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第二,回去以后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干部作风,了解政策出台。同时农民收益要具体写。那时候很多警卫员是文盲或半文盲,毛主席给他们讲课,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知识,学习写调查报告。

毛主席回来后根据调查报告,写成了一些东西。毛主席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他写公文,不是一般的水平。但写公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亲自动手,不要他人代劳。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毛主席的文章、公文,是什么水平?是毛主席的水平,不是秘书代笔的水平。

毛主席这辈子亲自起草了大量的公文,有决议、通知、指示、决定、命令、电报,等等。有些收录到《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五卷中,以及《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中。这类的决议、通知、指示、电报、命令等等,统计一下,共有348篇。

毛主席把“亲自动手”作为一项指令、一种要求、一个规定,下发在全党严格推行。而且毛主席经常强调,不要秘书代劳,要自己写。秘书则以辅助搜集材料为主。毛主席倡导这个工作作风,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1948年毛主席给党内起草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中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1958年毛主席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第三十八条规定,“不可以一切依赖秘书”,“要以自己动手为主,别人辅助为辅”。

毛主席为什么强调“亲自动手”?为什么在勤政敬业、事关党风这个事情上不依不饶,要求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干部遵守要求?因为毛主席认为草拟公文是一个干部最起码的素质。

共产党的干部不是衙门里的老爷,我们要革命,不是要做官,我们是人民的公仆。而且我们所干的事儿,都是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边调查研究,边行文试行,边总结提高。公文是工作的工具,是撬动难题的杠杆。

草拟公文当然是领导人的工作,正如不能由别人代你吃饭一样,草拟公文这个事也不能完全推给部下。领导人有没有才干,有没有水平,体现在他亲拟的公文当中。在写公文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非常重要。

很多人不会起草公文,那就说明你的工作能力没有提升。毛主席在西柏坡期间,一年的时间亲手草拟408封电报,指挥三大战役,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毛主席那一代都是比较早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学习毛主席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终身受益。

毛主席曾经有名言,要用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蒋介石靠戴笠,靠白崇禧跟各路军阀利益交换,靠江浙财团,靠武力统治中国。他势力最强大的时候已经变成世界几大领袖之一了。四年不到的光景被掀翻了,蒋介石到台湾岛上去了,死在阳明山。话说文房四宝的本质是什么?是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因此跟毛主席学着写文章,当然词章重要,结构重要,逻辑重要,怎么写重要,遣词造句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人民情怀。

毛主席强调,夺取政权要靠枪杆子,更要靠笔杆子。笔杆子是什么?是战略,是策略,也是思想,方法。枪杆子是实力,是武器,笔杆子是表达人民的意愿和心声,动员全党实现目标的工具。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是毛泽东思想,从一定程度上说,也靠的是毛主席的一支笔。

他从不带枪,但是他从来没有离开笔,毛主席天天写字写公文,在指导公文方面,下了太大的功夫。他不厌其烦,经常提醒工作人员校对清楚,有错别字要改过来,甚至还亲自为公文改错。

现在中央档案馆记载着这么一个东西。1953年4月毛主席发现他的一个批示印错,便写信:第一页上“讨论施行”是“付诸施行”之误,印错了,请发一更正通知。

1958年6月《红旗》杂志第一期刊登毛主席的《介绍一个合作社》,毛主席发现多了一个“的”字。这在咱们看来不是大事,但毛主席写信给陈伯达同志:第四页第三行多了一个“的”字。其它各篇,可能也有错讹字,应列一个正误表,在下期刊出。

他仅为一个错讹字专门给陈伯达写信,行文如此之认真。毛主席践行了他的那句话,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