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翔
昆仑策网
2024-01-09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理论创造和文化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在对各种新思潮的比较鉴别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早年求学期间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将其深深融入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创新理论之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上下求索的毛泽东同志指明了人生方向。经过反复比较鉴别,他从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主义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果断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行动指南。
(二)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决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同志始终认为,解决中国问题必须加以实地调查研究。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通过对湖南、广东等地农村的调查,为破解中国革命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走向胜利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基础;针对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等错误倾向,撰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这些重要观点凝结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贯穿于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
(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毛泽东同志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明确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经过不懈探索,他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回答了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等根本性问题,并对经济、文化等基本制度进行了初步设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写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而又比较系统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四)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两个结合”的智慧结晶。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又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书·河间献王传》,经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改造,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科学内涵,从而上升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毛泽东同志运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改造升华,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制定了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立自主精神,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活的灵魂为根本标识,毛泽东思想突出体现了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两个结合”的伟大理论创造。
二、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巩固和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
毛泽东同志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探索建设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为巩固和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建立了不朽功勋。
(一)关于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毛泽东同志在其伟大的一生中,推动建设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重要前提和基础,锻造了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主体。他指导党进行延安整风,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指导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领导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这一切,确保党始终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始终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关于坚持人民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把“人民”二字写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旗帜上。他积极推动民众的革命文化运动,组建革命文化团体,创办红色报刊,宣传普及革命文化;撰写《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明确新中国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华文化的人民主体性昂扬挺立起来。
(三)关于开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创造性地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确立了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指导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关心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毛泽东同志领导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事实上推动了“第二个结合”,牢牢树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四)关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毛泽东同志主张洋为中用,指出“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强调“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
三、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马克思主义是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明的根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继承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宝贵经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更好构筑并向世界提供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二)弘扬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守正创新是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品格。毛泽东同志在指导和引领文化传承发展中,既坚持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弘扬守正创新的正气,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稳文化发展方向;弘扬守正创新的锐气,以昂扬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不断从思想上行动上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要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绮丽瑰宝,既有人类文明底色,又独具中国特色。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本国具体实际,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坚持弘扬并不断丰富发展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