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起
昆仑策研究院
2024年10月27日
【1947年毛主席带领中央纵队转战陕北】
有言认为,毛主席一生中有两个时段,是最难下决心的。其中之一,就是1946年与国民党的决裂。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努力争取和平建国。于此,毛主席以弥天大勇毅然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历时43天,国共双方终于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政府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但蒋介石玩弄假和谈真内战的把戏,在协定签订不久,便撕毁协定发动了内战。1945年10月,蒋介石空运两个军在秦皇岛登陆,分两路挺进东北。11月,蒋介石任命的保安司令杜聿明,率两个军由山海关打到锦州,挑起了关外的内战。在1946年初的两个月内,国民党军队又向这里增兵7个军,向解放区分路进攻,先后攻占抚顺、铁岭、鞍山、营口等地。1946年11月中旬,国民党调集三路兵力,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
1946年11月15日,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这一“国大”, 国民党政府当局,实质把独裁“合法”化,把内战“合法”化,把分裂“合法”化,把出卖国家与人民利益“合法”化,一手关死了和平建国的和谈大门。由是,毛主席下定决心,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通过实行战争的方针,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去实现中国真正的和平。
而这时,蒋介石全面发动内战,国共两党的实力差距悬殊,国际国内形势又于蒋介石极其有利,蒋介石扬言3到6个月彻底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这就是共产党面临着的新的严重危局。那么,这场危局大体是怎样的?毛主席又是如何破解这场危局的呢?下面粗浅研究,请予指教。
第一,共产党面临着的新的严重危局
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对共产党构成的新的严重危局,主要是国民党相对于共产党具有的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极端悬殊的优势:
一是国民党占据着绝对的经济力和外交舆论优势。一来蒋介石掌握着国家政权,占据着四分之三的土地;二来国民党控制着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交通干线;三来国民党掌控者工业、农业、工矿企业、贸易、金融、税收等经济命脉;四来国民党政府独占着外交;五是国民党控制着舆论。相比之下,共产党则被困于其中。
二是国民党具有100:0的绝对国际支持力优势。这即是说,如果把国际支持力看作是100的话,则完全由国民党独占,而共产党则是0。其时,美国每月给国民党军的军援价值为三千万银元,不但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全力支持国民党,而且苏联也是完全支持国民党。因为苏联1945年4月与国民党签订有条约,苏联将一切援助给予国民党政府。相比较说,共产党则是一人敌四手。
三是国民党具有着绝对的兵力和武器装备优势。从当时的情况看,共产党面临的这个新的全面危局,最核心的还是军事危机。由两方面看:
一方面是国共两党的兵力差距悬殊。其时,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为430万人,其中正规军248个师(旅)200万人;而共产党军队总兵力为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0万人。国共两党的兵力对比是3.4:1。从武器装备看,差距就更为悬殊。共产党军队的武器装备,主要是抗日战争缴获的日伪军的轻武器和为数很少的火炮,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舰艇都没有,军用车辆也很少,而军工生产,月只能生产迫击炮2门,15挺机枪、千支步枪和为数很少的迫击炮弹和步枪子弹。相反,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则是世界上头等先进的,基本是美式、德式武器装备,加之在受降中又接收了侵华日军100多万人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所以,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坦克、火炮、舰艇、车辆等现代化武器装备齐全,还控制着全部的现代工业和军工生产。
另一方面是蒋介石在美国全力支持下,快速进行了全面的内战准备。史料显示,国共重庆谈判的同时,蒋介石迅速调动部署了第2战区阎锡山的7个军、第12战区傅作义的6个军、第1战区胡宗南的8个军、第11战区孙连仲的3个军和李延年的3个军、第10战区李品仙的2个军、第7战区余汉谋的2个军、第9战区薛岳的1个军、第5战区刘峙的4个军等,共计42个军118个师的兵力。此期间,国民党军还在关内,使用兵力270万人次,占领了解放区的城市40座,村镇2500余处。由此。国民党军队基本完成了对华北、华东和东北的战略要地和交通线的控制。
还必须提及的是,蒋介石发动内战,美国是第一大帮凶,采取多项具体措施大力支持国民党。一是美国国会通过《继续对华军事援助法案》,仅1946年的上半年,美国就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了13.5亿美元的物资援助。这一援助数额,是抗战胜利前美国援华物资的2倍。二是美国在军事上直接帮助国民党军队,仅以运送兵力为例,从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内战爆发前,美国就帮蒋介石从纵深向发动内战的前线投送兵力达54万余人。三是为国民党军队培训各类技术军官15万人,为陆军换装美式武器装备45个师(旅),为空军提供了936架飞机,为海军提供了131艘舰艇。四是美国把储存在西太平洋的价值20亿美元的战争物资,以5亿美元的低价出售给国民党政府。五是派出海军陆战队9万人进占上海、青岛、天津、北平、秦皇岛等城市,帮助国民党控制了这些战略要地。
对共产党这样的一个极端悬殊的降维优势,为此蒋介石狂妄地叫嚣,要在3至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
总之,摆在中国共产党领袖毛主席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严重危局。客观地说,在这样的危局条件下,共产党的方向、路线、政策、策略、行动、举措,那一环节失偏失误,都会导致共产党的灭顶之灾。
第二,毛主席破解危局的五大举措
现在的研究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有幸有了毛主席这样的英明领袖。是的,面对国共实力极端悬殊的这场危局,毛主席以冲天的豪气和超人的智慧,举措五策祛危转夷,并造就了彻底消灭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有利局面。
一、科学预见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
科学预见是毛主席的一张王牌。毛主席一生有过太多的预见,几乎是一一得到了验证。这是无人能及的。
毛主席讲,如无预见,即无领导。他指出,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见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毛主席就是这样的领导。诸多的研究证明,毛主席的伟大就伟大在他在事物刚刚露头,甚至还没有露出头的时候,就能够敏锐的洞见到它,并预见到它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筹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真就是“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这也是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招。
破解国民党发动内战危局,毛主席的卓越预见仍是起了关键的作用的。早在党的七大时,就在大家都为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而感到高兴时,毛主席却提出了17条困难,对抗战胜利后可能出现的极严重的危局做出了预想,让同志们从思想上清醒起来,想到可能出现的特别困难,树立起坚定的胜利决心。这就是毛主席“守乎其底而得乎其高”的预见。
历史证明,毛主席提出的17条困难,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是诸多的出现了。例如,抗战胜利后,大批伪军摇身一变,挂起了国民党军队的旗帜;抗战胜利不到一年,国民党蒋介石就发动了内战;美国武装国民党军队,帮助国民党军队打内战;国民党发动内战初期,有诸多根据地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丢失,中原突围损失了不少人,有一些党员跑了,散了,甚至跑到国民党那里去了;国民党特务实施暗杀阴谋等等。正是有了毛主席的预见,就使得共产党的领导机关,把一切工作决策的基点,建立在了可能出现的最困难的预想之上,遇变不惊,防患于未然,从而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破解了危局中的一个个困难。
不妨试想,假如没有毛主席的这些科学预见,党的工作全部建立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大好形势认知的基础上,那么面对蒋介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反动筹算和操作,一旦突遇事变,必将心无着落,仓促无措,势必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而蒋介石预想的3——6个月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的目的就可能会实现。我们现代人,不要认为蒋介石这是妄想,实际上蒋介石是个极精明的人,他是操着胜券在说这些话的,不幸的是他遭遇到了毛主席这样的共产党领袖。
二、以自我牺牲的千古豪气稳住大盘
在这样的一个危局面前,稳住大盘是最为重要的。深谙兵道的毛主席,对此一点尤其清楚。因此,他把自己留在陕北,至死不过黄河。
要知道,蒋介石对延安是下了犁庭扫穴决心的,就是要把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中央彻底消灭在陕北,或把毛主席赶过黄河,以在政治上以彻底打击共产党。因此,毛主席把自己留在陕北,这无疑是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之涅槃式的千古豪气。
陕北巴掌大的地方,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困,毛主席区区人马,没有重兵器,没有防空武器,这在力量对比上看,只有挨打的份儿。所以,毛主席也做了最坏的考虑,他把中央领导机关区分了三部分:亲率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领导中央工作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让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河北平山,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以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率领中央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到山西临县,统筹后方工作。
毛主席把自己留在陕北,组成了一个精干的领导指挥机构,包括中央领导机关、解放军指挥机关和警卫部队,一共是400人,号称9支队。根据毛主席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代理彭德怀的总参谋长职务,作为毛主席指挥解放战争的助手,这种助手作用一直延续到全国解放,任弼时则主要负责这支400人队伍的行政和后勤保障。
在谈到留在陕北时,毛主席说,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几年,“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怎么对得起老百姓?所以,我决定和陕北老百姓一起,什么时候打败胡宗南,什么时候再过黄河。我不离开陕北还有一个理由,现在有几个解放区刚刚夺得主动。如果蒋介石把胡宗南投入别的战场,那里就会增加困难。中央留在这里,蒋介石就会多下些本钱。这样,咱们负担重一些,就能把敌人拖住,不让他走,最后还要消灭他。”就这样,毛主席力排众议,坚持把自己留在了陕北,把中共中央、军委总部留在了陕北,以400人的队伍,拖住了国民党25万的大军。
从这里看,毛主席实际把自己和这支400人队伍,作为了共产党整个解放战争的偏师。此时,留在陕北的共产党武装,只有彭德怀、习仲勋统领的2.6万人,这与胡宗南25万的精良部队相比,可谓不足挂齿,但毛主席又坚决不同意再增派部队到陕北的建议,由此,毛主席留在陕北所面临的极端危险是不言而喻。这不能不说是千古的豪气,想想红军长征时,在贵阳的蒋介石闻听红军兵临贵阳,那闻风逃跑和急呼救驾的狼狈,就不难理解毛主席的这种大英雄气概!
毛主席撤出延安,在转战陕北的1年零5天中,毛主席率领部分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编成的这支中央纵队,从一个山村转移到另一个山村。最频繁时,中央纵队在20天内奔跨靖边、横山、子洲、绥德、米脂、葭县6个县境,住过13个村庄。可以想见,当时的艰危是何等的程度。
总之,毛主席留在陕北,就稳住了这场危局的大盘。一是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提高了必胜的信念。这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毛主席过了黄河,国民党蒋介石就会“以毛主席逃出陕北”加以大肆渲染,这个危局的大盘就会因军心不稳而更加的晃动,甚至于影响到大盘的崩塌。二是让蒋介石背上陕北这个包袱,把蒋介石的注意力引向陕北。无疑,这一步是绝对达到了。只要毛主席在陕北一天,蒋介石就必会把主要心思放在陕北一天。三是把国民党大量兵力吸引于西北,不仅是胡宗南25万的精锐部队用于了陕北,还有蒋介石在黄河沿岸用40万大军布置了中国版式的马奇诺防线,这就大大减轻了共产党全国其他战场的压力,使之争取到了歼敌的有利条件。
三、以空间条件转换军力对比
以空间条件转换军力对比,就是以暂时放弃一些地方,而获得歼敌的有利条件,进而通过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借以转换敌优我劣的军力状态。这里蕴藏的是哲学智慧,以毛主席的经典论断就是:“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毛主席明确指出:“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他告诉全党和全解放区的人民,务必要明白此点,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这是毛主席的哲学智慧。别忘了,毛主席是西方人眼中的哲学王啊!当然,蒋介石望尘莫及。
蒋介石认为,无都市既无政治基础,无交通就无政治动脉,因此,最要紧的莫过于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控制都市。由此,蒋介石要求必须把共产党军队所占领的重要都市和交通据点一一收复,使共产党军队不能保有任何根据地,而成为流寇,然后加以清剿。
这里看,蒋介石显然忘记了毛主席是靠游击战和运动战起家的。试想,如果他把共产党的部队围困在城镇会如何?
蒋介石显然没有毛主席的哲学智慧,当然也就见识短浅。所以,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前4个月,在占领解放区105座城市后,便认为自己已经取得重大胜利,战略目的已接近实现。
而毛主席据此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论断。毛主席认为,蒋介石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基本矛盾无法克服外,在军事上,由于他的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也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此种矛盾,必然要成为战胜蒋介石的直接原因。毛主席透彻地分析说,蒋介石的野战兵力,每占领一地,不可避免的要以一部或大部担任守备。这样,他的野战兵力,一方面不断的被歼灭,另一方面又要抽出大量的去担任守备。结果就是,我们逐步夺取战略上的主动,由防御转为进攻,从而彻底改变敌优我弱的形态。
为了加速促成这样的转变,毛主席要求中原部队突围,要求华东部队主动放弃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而集中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于一处,造成相对的优势兵力,集中兵力打一个敌人,打较大规模的歼灭战,以此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毛主席一直计算着兵力的对比。他说,消灭国民党军七八十个旅,国共双方的力量就可达到平衡,而达到平衡后就很容易超过,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向长江以南,大约用3至5年的时间达成这一目标。战争的发展,完全验证了毛主席的分析。
再看看毛主席主动放弃延安一招。时间进入1947年,蒋介石下决心要把毛主席的中央和军委赶出西北,要对延安实行切实占领,认为把毛主席赶出延安就是胜利。毛主席却说,但实际上只要他一旦占领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延安是一个世界名城,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蒋介石既然要背这个包袱,那就让他背吧,我要拿一个延安换一个中国。就这样,毛主席带着四个连的人马撤离了延安。撤离前,毛主席依依不舍,他交代警卫排长严长林说:“你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具一点也不要破坏。叫胡宗南知道,我们还要回来的。”你在几位领导人的住宅门上写上“某某人住此”的字样。所以,毛主席的住宅门边也便有了这样的一幅标语:“毛主席驻地,请勿喧哗。”临行之际,毛主席又对彭德怀说:“我们走后,你要检查一下群众纪律,把延安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胡宗南进来,这叫有客不容怠慢。”“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延安来的。”
这是毛主席的自信!当然,毛主席有这个资格。也就是在这时,毛主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毛主席转战陕北一年多,在陕北的山峁沟岔间,指挥着共产党武装的各个战场奋勇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陕北部队逐步打击歼灭胡宗南部,使其多次遭受重大损失,1948年4月21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华东、华北等各路大军不断战胜国民党部队的进攻,歼灭国民党部队的有生力量,使共产党由战略防御开始转为了战略进攻。
历史就这样证明了毛主席的伟大!一年一个月,延安重新回到了共产党手里。两年半多,毛主席用延安换取了全中国。
这就是毛主席以空间条件转换军力,以军力转换破解危局的杰作,绝对是一等一的大手笔。
四、及时提出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
毛主席是高明的战略大师,他善于联系地辩证地看问题,从整体性、协同性和发展趋势上提出一系列战略决策。面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极端危局,毛主席对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土地革命、自力更生发展经济、注重城市工作、统一战线等,结合新的形势都实时进行了新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新的战略策略,历史的发展,也完全证明了这些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本文对此不做全面研究,只是就军事方面做一概略分析。
历史的看,共产党面临的这场极严峻的危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就其最危机的领域讲,还是在军事方面,就是如何战胜蒋介石的优势兵力进攻。
战争,作战,管总的上位的东西,是军事战略方针和军事原则。有没有切合实际的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和军事原则的指导,是决定战争和作战胜负的关键。
面对蒋介石的优势兵力进攻,毛主席适时提出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和军事原则,从而为逐步扭转不利的军事状态和进而改变军力对比形态提供了基本遵循。
毛主席指出,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的是运动战,作战形式要由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兵力的运动战转变。为了打好运动战,就不要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必须特别强调,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当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的一个旅(或团)。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这种方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在蒋介石军队优势的条件下,这是 “我军必须特别强调的”。要“ 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 为此,要实行正规兵团、地方部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看到这里,读君可能想到了抗日战争初期,毛主席向全党提出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转变,是的,战争形势变了,作战对象变了,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就必须要跟着变。
我们看到,在这一方针原则下,根据形势的发展,毛主席对军事力量部署也适时作出了三个方面的扭动:一方面是收缩南方防线,撤出孤悬于国民党统治区腹心的南方各解放区的部队,加强华北、华东解放区的力量,二方面是巩固华北以及华东、华中的解放区,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巩固我党我军的基本阵地。三方面是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早在党的七大,毛主席就抓住了东北这一关键,针对战后形势提出要“注意东北”的方针,指出“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事实证明,重视东北这一关键战略部署,为我军建立强大的战略基地,为应对全面内战,为以后的战略决战选在东北奠定了有利基础。
毛主席认为,改变战局的关键,就在于争取更多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此,就要集中兵力打运动战。毛主席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师一处,集中了超10万人的兵力集团,以打较大规模的歼灭战。1946年12月中旬,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以大兵团的运动战,在新安镇、沭阳地区一举全歼国民党军队整编69师2万多人,从而实现了毛主席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意图,这对打破蒋介石的重兵进攻,提供了典型战例,对于破解共产党面临的军事危机极具重要的意义。
五、施以切合实际的战术方法
施以切合实际的战术方法,就是根据各战场面临的不同情况,制定胜敌之策。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告诉我们,毛主席不但善于提出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和原则,而且长于指挥部队的具体作战行动,即使像三大战役这样的世界超大规模的战役,他每每就旅团级部队的配置位置、出动路线、攻击方向、歼敌时机和具体打法等实施具体指导。可以说,共产党人民武装的每一场作战,都是装在毛主席的心里的,而且战史表明,凡是按照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战术实施的战役战斗,基本都是胜利的。
蒋介石发动内战,首先把西北和华东作为主战场,意图扫平西北和华东后,再对共产党的华北主力实施两面夹击和解决东北,从而彻底消灭共产党的武装力量。
面对这样的严峻局势,毛主席要求部队在敌强我弱的基本条件下,要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实行内线作战,主动放弃一些城市和地方,集中兵力不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对于西北战场,毛主席要求部队必须从长期的战争着眼,依靠自身的力量部署一切,并采取主动放弃延安,诱敌胡宗南部主力至延安以北山区与之周旋,陷敌于十分疲惫、十分缺粮的困境,然后乘机集中兵力逐次加以歼灭,达到牵制并逐步削弱胡宗南部,从战略上配合其他解放区作战,最终夺取西北解放战争胜利的目的。
毛主席对刚到延安的新四旅的指挥员说。我们部队数量和装备都比不上敌人。因此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先打分散孤立的敌人,后打集中强大的敌人。好比你面前有三个敌手,一个强手,两个弱手,你先把两个弱手一一打倒,剩下那一个强的,前后失去了照应,他就孤立了,胆怯了,强手就变成了弱手,一打就能倒。把弱的消灭了,强的也就变弱了,把分散的打了,集中的又要分散,在寻机会歼灭他,假以时日,情况就会好转。陕北战场就这样,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蟠龙战役,宣告了蒋介石西北战场的失败。
华东战场,宿北战役胜利后,部队还没有来得及休整,毛主席即电示他们抓住战机,将部队在火线上编并,鼓舞士气,以利续战。毛主席指示陈毅、粟裕:只要有好仗打,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再转到外线作战更为有利。要集中主力,并有必要的准备时间,以期打一比宿北更大的歼灭战。第一仗以先打鲁南敌军主力整编第26师为宜,以争取全局好转。于是,1947年1月2日,鲁南战役打响,历经18个昼夜的激战,在1月20日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整编第26师、第一快速纵队以及整编第51师,共计5万多人,俘虏中将师长马励武,周毓英以下36000多人,缴获众多,还包括坦克24辆,由此华东野战军组建了特种兵纵队。
紧接着,华东野战军遵照毛主席的精心筹划,继续实行内线作战,出其不意地隐蔽北上,突然发动莱芜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46、第73两个军6个师,及第12军1个师共7个师(旅)56000多人,活捉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和中将军长韩浚,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准备在山东战场上南北夹击华东野战军主力的计划。
仅过3个月,毛主席又指示华野“待敌进之适当地点,不失时机发起攻击”, 发起孟良崮战役,毙杀俘敌32000万人,击毙敌王牌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制侵犯鲁中之敌全线溃退。
接下来,便就是毛主席的擎天之笔,决定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近大别山。
在国人的文化认知里,顺势而为那叫是高明,但此一点显然不足以描述毛主席的高明,毛主席不但是能顺势而为,更是能造势而动,极善于洞明事物本质,在战略战役全局上做眼,破解危局,陷敌于死地。
就这样,蒋介石全面发动内战,不但没能3到6个消灭共产党及人民武装,却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由430万人下降到370万人,共产党军队则由127万人上升到195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内线作战转入战略反攻。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了“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共产党面临的极严重的危局基本破解。
研究这段历史,在本文的最后还想特别指出的是,这时的毛主席是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权力高度地集中在毛主席的手里。因此,有了毛主席的智慧,全党就有了智慧,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人民提供了思想和精神武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赖以打破这个严重危局的最为内核的元素。
参考书目:
1.《毛泽东年谱》1893.12——1949.0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下),中国文史出版社。
3.《毛泽东兵法》,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解放战争时期),军事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