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策研究院
独立评论员郭松民(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是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01
毛主席逝世45周年的日子就要到了。
45年,将近半个世纪,是一段很漫长的时间,但也恍如昨日。
1976年的9月9日,突然从广播中听到哀乐和“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时,那种震惊、悲痛以及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刻骨铭心,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稍有风化或销蚀。
我认为,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是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毛泽东思想是一座无比丰富的智慧宝库,据统计,毛主席一生著作可能在2000万字以上,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部掌握,学通学透,非常困难。
所以,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确存在一个“找窍门”的问题。当然,这里的“窍门”并不是指投机取巧,而是说,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的内容要有一个排序,这样才能比较快地取得学习效果。
前一段时间,我应邀给一些干部、学生和企业界的人士,讲了学习毛主席《矛盾论》《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我在讲课中提出,毛主席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先后提出了五个公式,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五个公式,对于全面把握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这五个公式分别是:
1、 “物质-精神-物质”;
2、 “实践-认识-实践”;
3、 “特殊-一般-特殊”;
4、 “群众-领导-群众”;
5、 “民主-集中-民主”。
很多人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希望我能就每个公式写一篇文章,便于学习和交流。
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今天就写第一个公式:“物质-精神-物质”。
02
“物质-精神-物质”这一公式,是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提出的: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这篇文章,是1963年5月,毛主席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这一文件时,加写的一段话,后来经过修改独立成文,这也反映了毛主席作为文章大家和哲学大家的文风:有的放矢,不拘一格,浑然天成。
毛主席的这一公式,被通俗地称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即“两变”。毛主席说,
“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有的同志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教育。”
这里首先要指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只是一个哲学概括,并不是简单地说物质的东西可以像变魔术那样变成精神的东西,以及反过来说,精神的东西可以像“芝麻开门”那样变成物质的东西,不能这样简单化、直观化、庸俗化地理解“两变”这一命题。
所谓“物质变精神”,是指人们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理论、观点、主张,从而以观念的形式认识并把握客观事物。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极为通俗地用“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来阐明这一过程。尝过了,你就会知道梨子的滋味是又酸又甜,而这种认知,又可以指导你下次会不会买梨子吃。
以我早年学飞行的经验,初见飞机,也觉得是庞然大物,难以驾驭,但经过教员带飞和自己练习,就总结出“飞机是可以驾驭,可以飞得好”的结论,见了飞机,不再觉得畏惧反而觉得可亲,这就是一个“实践到认识”,“物质变精神”的过程。
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根据对客观事物之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制定路线、政策、计划、方案、办法,将思想理论付诸人们的行动,转化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实践,也就是将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东西,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形成及其伟大作用,就生动地体现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过程。
《论持久战》发表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了10个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积累了很多,正是存在抗战实践这样一个大的物质前提,经过毛主席的大脑提炼、加工,形成了关于持久抗战的一系列结论。这一过程无疑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
《论持久战》发表了以后,由于它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本质规律性,所以成为抗战总方针,指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过程则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顺便说一句,人们通常认为《论持久战》是军事著作,我则认为,不仅是军事名著,同时也是哲学名著。
从更为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催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焕发出巨大的物质改造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此后,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再也不是过去的中国了,实现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转变和飞跃。
03
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使“精神”能够反映出“物质”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并且不能根据利益的需要强作解读,否则的话,在公式的后半段,即从精神到物质,从认识到实践到过程,就会栽跟头,就会遭到失败。
比如,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取得了冷战的胜利,这也是一个巨大的物质前提。
美国所以能够在冷战中胜出,根本原因,在于苏联自己出了问题,即苏共领导集团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脱离了苏联人民。
然而,日裔美籍美籍政治学家福山,却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对此作出了错误的解读,将其归结西方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绝对正确,进而得出了“历史终结”的结论。
在“物质-精神”的这一阶段,福山犯了决定性错误,但他的错误认知,却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美国统治集团所认可、接纳。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美国在“精神-物质”阶段,开始了以颜色革命和武装入侵输出“普世价值”的过程,不仅徒劳无功,也导致了自身的迅速衰落。美国从阿富汗的仓皇撤退,美国按照“普世价值”构建的阿富汗政权土崩瓦解,就是一个最新的证明。
最后,我要说,毛主席提出的“物质-精神-物质”这一公式,是一个无限丰富的哲学命题,我这篇短文,仅仅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讨论,也希望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