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星期二

第二次见面,張瀾就断言「得天下者毛润之」!

第二次见面,他就断言「得天下者毛润之」!
昆仑策研究院
作者 刘继兴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毛主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时,毛主席身后的第一排,站着的就是这6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很少有人知道,这6位中,有两人是师生关系,他们就是张澜与朱德。

朱德是四川南充仪陇县人,生于1886年。1906年,20岁的朱德就读于四川顺庆府中学堂。此时,顺庆府中学堂的监督(校长)正是张澜。张澜比朱德大14岁,生于1872年,四川南充西充县人,他是晚清秀才,曾赴日留学。

张澜亲自讲授“格致课”,将留日时所学得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他从日本带回的标本、挂图、仪器、资料等,详为阐述,直观具象,深入浅出,引起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朱德在顺庆府中学堂求学的时间仅一年,但张澜的言传身教和对朱德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朱德后来能走上革命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朱德始终没忘记这一段师生情谊。此后,朱德考上了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不久又远走昆明,进了云南讲武堂第3期步兵科深造,终成卓有建树的大军事家。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警卫工作总指挥、公安部长罗瑞卿也是张澜的学生,他是1924年在张澜创办的南充中学读书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走上革命道路的。

罗瑞卿是开国大将,他也是四川南充人。

建国前夕,朱德在家设宴招待恩师张澜,邀请了罗瑞卿作陪。席间,朱德与罗瑞卿一再感谢恩师张澜当年的栽培,师生三人相聊甚欢。


从1911年至1918年,张澜在四川前后当了8年地方官,从川北宣慰史、嘉陵道道尹到四川省的省长,政绩斐然,家中却一贫如洗,被誉为“川北圣人”。他曾以四川省省长的身份,资助了200余名西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党的卓越领导人,有一位后来还成了开国元帅,名叫陈毅。

1926年,张澜出任成都大学校长一职,把成都大学办成了声名远播的高等学府,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张澜允许校内三派(共产主义者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三民主义者的健行社和国家主义者的惕社)同时存在,自由争鸣。这样的胸怀,太博大了!

“九一八”事变后,张澜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极为不满,因而倾向于中共的抗日政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澜受聘为国民参政员,频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39年1月,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四项方针,并设置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由蒋介石亲自提案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也在这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为此张澜当面质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是大好事,为啥子要反它、限它?

1939年11月,张澜与黄炎培、章伯钧等在重庆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张澜任主席。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张澜继续担任主席。他领导民盟始终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1944年,张澜亲自出马,发动四川和云南的国民党要员龙云、刘文辉、潘文华等成为民盟秘密会员。5年后,当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后关头,这些人的起义减少了各方面的损失。

因为张澜德高望重,当时流传有“得四川必先得张澜”的说法。当年蒋介石入川,陈立夫屡次动员张澜前去迎接,张澜坚持不去。1945年8月28日,肩负重庆谈判使命的中共领袖毛主席和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时,张澜亲自到达机场迎接,毛主席大为感动。

这是毛主席与张澜的初次见面,却神交已久。

在重庆,张澜借住在朋友鲜英的府邸——有“民主之家”之称的特园。8月30日,上午和蒋介石会晤后,毛主席下午来到特园,登门拜访张澜。

到了特园以后,毛主席从楼梯底下开始和雇工一一握手问好,那些工人里面还有刚刚烧完火的,手脏得很。张澜当时就愣了。他后来感慨说:
“我也是贫寒出身,高高在上几十年,染了一身士大夫气。我没有毛主席这样对下人这么平等。”


毛主席与张澜聊了不少有关国家前途的问题,两人英雄所见略同。

张澜的孙女、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张梅颖谈起当时的情形时说,目送毛主席离开特园后,一向谨言慎行的张澜对在场的人感慨道:
「得天下者毛润之!」

这是张澜与毛主席的第二次见面。

在重庆期间,毛主席后来又两次前往特园看望张澜。

第三次拜访中,毛主席向张澜介绍了和谈情况,并表示共产党愿意做出很大让步,可是国民党还在部署兵力,内战随时可能会爆发。他拜托张澜发挥他的影响力,一旦内战爆发,动员川内的实力派与共产党合作。

张澜很郑重地点了点头。这次秘密谈话后,张澜立即加强了和刘文辉、邓锡侯等川内实力派的联系。

1949年,张澜已77岁高龄。这年9月,在举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毛主席曾亲临张澜住处,请他出任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张澜说:
“我快八十啦,老了,不行了。我又没有什么……”

毛主席没等他说完,就爽朗地笑着讲:
“你有德嘛,无论如何请你出来!”


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后的张澜,为了工作需要,不得不将妻儿从四川迁到北京。当时国家给他分配了一套规格很高的大四合院,但张澜拒绝了,嫌太大。后来,他亲自选择,终于合家团聚在一处小小的旧陋的宅院里。他的小脚夫人刘慧征亲自劳作,种了一些家常蔬菜。

张澜晚年时曾作《四勉·一戒》:
“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

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

而断不可以自欺。”

读之感人!

决策抗美援朝时,张澜曾提议,中国刚结束多年战乱,应该休养生息,反对中国出兵。后来朱德来给张澜做工作,动员他要服从大局。张澜就说,要是中央定了,那我就带领民盟坚决抗美援朝。张澜从那时起就不吃肉了,所有攒下来的钱都用来买捐飞机大炮。

多好的老人!

1954年,张澜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在同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又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2月9日,张澜在京病逝,享年84岁。毛主席亲自到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的张澜灵荫守灵1小时,致以深切的哀悼。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刘继兴”)

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

57年前,毛主席对「娱乐圈」的严厉警告,实在英明

57年前,毛主席对“娱乐圈”的严厉警告,实在英明!
网文选登 昆仑策研究院


     革命文藝演出後,毛主席上台祝賀演出成功,給予無限支持。

【导 读】1964年的一场“迎春晚会”引出了毛主席对文艺界的严厉警告:“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这真是英明的预见!

1964年,2月3日在政协礼堂举办的“迎春晚会”翻了车。相传,在当时的晚会中,看似精心准备却实存瑕疵,一些节目尽显庸俗、拙劣与哗众取宠。

甚至带着一些反动情结,在这样严肃的时代里,这使得观众的抗议声空前高涨且持续不断,一些节目在事后得到了众多警告并受到中央的重视与警告。

 比如空军文工团表演的《兄妹开荒》,用京剧中的老生、小生、花脸和昆曲的各种曲调来唱,“怪声怪调”;

铁路文工团表演的《梁祝哀史》,用真人学木偶动作,有时女的一下扑倒在男的怀中,“既糟蹋了演员,也糟蹋了剧本”;

哈尔滨话剧院演出男扮女装的《天鹅湖》,一个男演员脱得赤条条的,只穿一条三角裤,披着薄纱,胸前安了两个假乳房,“乱蹦乱跳”。报幕员还对观众赞叹地说:“你们看,那腿是多么富有弹性啊!

晚会过后,当即有一个部队文艺工作者写信反映晚会的情况,说晚会乌七八糟,对组织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1964年6月27日,毛主席对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文联和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告》作了批示。

2月3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政协礼堂举行“迎春晚会”,参加的有北京的和外地的戏剧工作者约2000多人。部分节目庸俗低级,引起了群众不满。事后有的人写信提出意见。

中宣部立即向剧协党组作了传达,责成他们检查,并于3月下旬召集文联和各协会党组成员,总支和支部书记50多人,连续开了3次会,进行讨论。

随后,全国文联、作协、音协、美协、舞协。民间文艺研究会和摄影学会等10个单位的全体干部集中20多天时间进行整风,中宣部将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

毛主席批示说: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是好的),15年来,基本上(——是一些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毛泽东的这个批示也被称作“关于文艺问题的第二个批示。


如今看来,毛主席的预见,实在英明!
看看如今的娱乐圈,不足以说明一切吗?


2021年9月11日星期六

毛泽东主席的人民立场

毛泽东的人民立场
徐大明 昆仑策研究院



毛泽东的人民立场
——写在伟大的毛泽东主席逝世四十五周年

【提 要】本文根据《毛泽东年谱》《中国共产党通志》《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其他公开文献资料或文章,对毛泽东人民立场的主要方面进行归纳:一、依靠人民力量 ;二、学习人民智慧 ;三、尊重人民权利;四、全心全意为人民;五、关心群众生活;六、特别重视农民;七、接受人民监督;八、反对官僚主义;九、为了人民纠错。


引 言
 
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称:“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

毛泽东则是这一密码的设计者和最大功劳人。1947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应邀为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1]


毛泽东的人民立场,体现了他伟大的个人特征和他领导的共产党的时代特征。毛泽东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戴和怀念,根本和主要的,是他在感情上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的人民立场,他思考的、决策的、执行的、检查的、检讨的、纠正的,都是从人民出发,为了人民。他对个人的自信,对共产党执政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自信乃至对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自信,来自于对人民支持的自信。

毛泽东的人民立场,是满怀深情的由衷表达,而不是言不由衷的敷衍;是表里如一的身体力行,而不是逢场作戏的官话套话;是一以贯之的终其一生,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或形式主义专题活动。

海外反华反共反毛学者余英时在《评价毛泽东》的文章中称:毛泽东生命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是没有留有足够的德业可供人去后之思。“回顾自一九七六年毛泽东逝世以来的舆论变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显著的客观趋势,即中国人对毛泽东的评价(包括中共官方在内)是愈来愈低;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发展之中。” [2]但我看到公开资料和从身边人语言交流感觉到的,与《评价毛泽东》的结论大相径庭:毛泽东公天下的功德,是毛泽东留给中国人乃至有志于服务人类的人们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敬仰毛泽东的人们不是在减少,而是在不断增加。这一敬仰毛泽东群体的扩大,主要不是来自官方宣传,而是以浓厚家国情怀的文化人为主的全社会感情认同。更多的人们敬仰毛泽东,是因为感觉历史上的毛泽东代表了人民,为了人民,与人民在一起。

毛泽东的人民立场,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随着对人民感情的加深和丰富,确立并不断强化的。一是有感于人民受压迫的痛苦。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毛泽东深感受被压迫人民生活苦难和走出苦难的艰难。1945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短文中强调,“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二是有感于无数先烈为共和国的牺牲和对先烈的交代。毛泽东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告诫全党:“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3]三是有感于共产党的合法性来自人民授权。毛泽东说:“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4]四是有感于腐化分子的顽固存在。毛泽东对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滋生官僚主义作风,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一直很警惕,担心共和国变颜色。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毛泽东的一生丰功伟绩,但也犯过错,但是,毛泽东的人民立场永远没有错。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毛泽东逝世四十五年了,他的伟大精神为更多的人们所敬仰和传承,形塑着敬仰他的人们的人格。毛泽东的人民立场及其人民立场产生的为人民的精神,更应该为今天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乃至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学习和坚守。

笔者把对毛泽东的人民立场归纳为九个方面:

 
一、依靠人民力量
 
相信和依靠人民力量,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根本自信。1919年6月,26岁的毛泽东就提出:世界上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民众大联合是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 [5] 。1925年11月27日,毛泽东作为中国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又明确提出:“被压迫的中国全体民众,乃一切中国问题的主宰”。[6]毛泽东32岁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34岁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他人民立场的鲜明表达。毛泽东认为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7]1936年7月,毛泽东同斯诺谈中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条件:主要的是中国人民的大联合,回答斯诺红军何以能够胜利的问题时指出,第一个原因“红军是民众的军队,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支持它。”[8]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报告强调:“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9] 同年6月25日,毛泽东在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中,形象地称人民为上帝,建国以后又两次称人民为上帝。针对大跃进时期不少领导干部瞎指挥,伤害人民利益问题,毛泽东严肃告诫一些领导干部:上帝就是老百姓,是人民。我们把人民惹翻了,非垮台不行 [10] 。尊称人民为上帝,是毛泽东对人民权利 神圣性的尊重。



二、特别重视农民
 
重视农民的根本作用,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智慧创新,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1923年6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发言介绍湖南农民和工人运动的情况,就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意义 [11]。1926年8月14日,毛泽东以第六届农讲所所长身份应邀参加中华农学会第九届年会开幕大会并致词强调 “农民是农业的根本,也就是中国的根本!”[12] 9月1日为《农民问题丛刊》写序言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13] 希望有大批同志下决心去做组织农民的浩大工作,“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甚么,问他们要些甚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14] 。

建国以后,毛泽东更重视农民问题,认为核心问题还是争取农民,把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第二次讲话说:“工人阶级没有农民这个同盟军,革命不能成功,建设时期也是一样,没有这个同盟军不能建设成强大的国家。中国的问题始终是农民同盟军的问题。有些同志不懂得,甚至在农村混了几十年也不清楚。对于农民的思想感情、心里想什么,不了解,因此就没有根,一种风浪一来,就容易动摇。”[15]毛泽东有一次告诫开会的在场领导,“没有农民拥护,不管你修多少铁路,搞多少钢铁,也会搞翻的。” [16]1964年5月一次听取汇报时,毛泽东说:要依靠大多数,依靠贫下中农,把他们组织起来。我们这一辈子忘不了贫下中农。[17]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和政治坚守,也是毛泽东对共产党干部的一贯要求。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为《政治周报》创刊号所写的发刊理由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8]。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发表的讲演 即《为人民服务》中强调:“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毛泽东还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9]毛泽东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20]在党的七大上,经毛泽东提议,“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被写入党章。

建国以后,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问题。1957年3月18日,毛泽东在山东省省级机关处以上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提到:“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曾形象比喻,“不管刮多大的台风,我看人民政府、共产党、老干部、新干部,只要是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吹不倒;半心半意为人民服务的,那就要吹倒一半;一点心思都没有,跟人民敌对的,那末就该吹倒。”[21]毛泽东在一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我们这些人是群众的领袖,你得老老实实替他办事,叫做为人民服务。办得好,就叫做他们的领袖,办不好,就不要了。”[22]以后,毛泽东又把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为世界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作为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主要标准[23] 。

 
四、学习人民智慧
 
向人民学习,是毛泽东对人民智慧的尊重,也是毛泽东实施正确领导,为人民服务的智慧工作方法。1941年4月,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写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24]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一文中强调:“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25]毛泽东把向人民学习视为他最重要的学习 [26] 。毛泽东说:“如果说我们有些成绩,那是人民的。我们的领导是从群众中来的,要向人民学习,人民向我们提供意见,我们按照人民的意见办事,我们如果犯了错误,就是因为脱离了群众;我们纠正了错误,就是因为听了群众的话。”[27]毛泽东在一次回答外宾问他的秘密和力量源泉时说;“我没有什么伟大,就是从老百姓那里学了一点知识而已。力量的来源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想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28] 1965年9月25日,毛泽东阅刘少奇的一封复信后致信刘少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须重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28]毛泽东说:“做一个共产党员,要跟工农接近,要向工农学习。如我们现在这些人不向我国工人、农民学习,那就不行。情况变了,工人、农民有新的要求,我们不知道,我们就会脱离工人、农民。所以我们号召干部,除了体弱有病的极少数人,统统要去跟工人、农民接近。” [29]

 
五、密切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毛泽东坚守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功。1934年4月,毛泽东在撰写的《乡苏怎样工作?》文章中,提出苏维埃工作的原则:“应该朝着最能够接近广大群众,最能够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能够动员群众执行苏维埃任务,……使苏维埃工作与革命战争、群众生活的需要完全配合起来”[30] 。1936年,毛泽东就把“能与群众联系”作为干部在重要标准。1941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发表演说指出;共产党员要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要联系人民群众,而不要脱离人民群众 [31] 。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32]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强调 :“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1956年11月15日, 毛泽东出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批评官僚主义就包括“不接触干部和群众,不下去了解情况,不与群众同甘共苦,还有贪污、浪费,等等。”[33] 1957年7月7日,毛泽东在上海对上海各界人士发表讲话说:“不要怕群众,要跟群众在一起。人民就像水一样,各级领导者就像游水一样,你要顺那个水,不要离开水,不要逆那个水。不要骂群众,不要跟群众对立,总要跟群众一道。群众也可能犯错误,要好好跟他讲道理,用好好讲的方法他不听,就等一下,有机会又讲,但是不要脱离他。”[34]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谈到农村“四化”(农业指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时说:“我们这些人原来不都是老百姓吗?要当群众代表,不要脱离他们,贪污、盖大礼堂就脱离他们。靠老百姓就有出路。”“人民群众的根扎在我们的脑子里,人民群众的观念才会扎深。”[35]

195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赫鲁晓夫。在赫鲁晓夫谈到美国人的上帝信仰时时说,“既然人民群众还去教堂,为了接近群众、团结群众,我们也应该进教堂。”[36] 1960年9月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墨西哥社会活动家、墨西哥全国和平理事会主席哈拉将军。哈拉称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爱人民的人、了解人民的人、领导人民走向美好未来的人,是伟大的人。毛泽东说:“我们要和人民站在一起,干部同群众是联系起来的。工厂干部、公社干部是如此,上级干部下去也是和人民在一道,不能摆干部架子。”[37]毛泽东说:“不联系群众的政府是不巩固的,因为政府只能代表群众。”[38]毛泽东严厉批评“很多人几乎完全脱离群众,独断专行。……他们在许多问题上,仅仅相信他们自己,不相信群众,根本无所谓群众路线。” [39] 毛泽东在总结人民公社“共产风”的教训时说:……公社教训就是群众路线的问题,脱离群众,刮“共产风”[40] 。



六 、关心人民生活
 
应该是艰苦生活的感同身受,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一直十分关心。毛泽东领导农民运动,组织土地革命,首先是为了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以后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都很关心群众生活。1933年8月12日,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六次提到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1942年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提出:“人民就有好日子过,这个才是革命政府的大仁政”,批评“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这是国民党的思想,我们决不能承袭。”“虽在困难时期,我们仍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

建国以后,毛泽东多次讲话,在全国各地视察每到一处,几乎都要问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政策执行对人民群众的影响。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总结讲话中提到“谷贱伤农,农民不种粮食了。这个问题很值得注意。” [41] 同年11月21日,毛泽东审阅陈云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养猪生产的决定(草案)》中,在草案“今后收购的肥猪,每头给养猪农民留肉十斤到十五斤”后加写:“(其中应有猪油四斤到五斤)”[42] 。 

1958年3月5日下午,毛泽东乘汽车参观成都市容,看见城墙边一些棚户,当即对陪同负责人说:你们这里解放这么些年了,还不能给群众修些瓦房吗?群众住在这个地方怎么能休息?又怎么能讲卫生?[43]1957年 4月6日,毛泽东在阅新华社《关于对中央负责同志肉食供应有严重浪费现象的调查》后批示杨尚昆:将中央负责同志“每户每天供应肉约三斤弱,仍太多,有一斤或一斤半就够了,可减少一半”。“减半执行,以示同甘共苦”[44] 。1958年10月17日,毛泽东在天津市干部俱乐部召开会议,对徐水幸福院“幸福中有不幸福”“幸福院不幸福”提出批评,要求幸福院考虑老人的实际生活需求 [45] 。

1959年2月28日,毛泽东在阅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整顿和巩固人民公社的决议》后加批注,在第三节“必须批判只顾公社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或者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公社利益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顾全局、识大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之后加括号批注:“这里应当加一句:又应当批判只顾国家和公社大集体而不顾生产队小集体和社员个人(全国共有几亿人口之多),公社积累过多、社员分配过少...…”的问题[46]。1960年11月15日,在给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中提出:“在讲大好形势、学习政策的过程中,要有一段时间大讲三分之一地区的不好形势,坏人当权,打人死人,粮食减产,吃不饱饭,……。” [47]1961年1月1日,毛泽东修改审定中共中央转发《信阳地委关于整风运动和生产救灾工作情况的报告》的指示稿,在“一边抓生产救灾”后加“一边抓群众生活”[48]。

1961年7月初, 毛泽东与湖南来北京的亲友谈话,详细询问家乡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毛泽东说,现在农民生活很苦,过几年会好一点。人民公社没有办好,群众有意见,我们犯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你们回去后,要及时写信,把农村情况告诉我 [49] 。以后多次要求省委负责人,要把群众生活安排落实好。

1961年初,毛泽东批评“要群众负担那么多,是国民党的办法,是土豪劣绅的办法。”[50]1965年8月15日,毛泽东审阅《李先念关于纠正一些地区粮食征购任务过重问题还须下一番苦功夫的报告时》批示:“……务必达到藏粮于民的目的,绝对不可以购过头粮。”[51] 1966年1月5日,毛泽东在南昌谈到农业生产和粮食征购等问题时说:“今年可不可以不购过头粮?就是要藏粮于民,要下一番苦功夫。我看到过一个文件,陈毅同志也同我说过,还有苛捐杂税,福建省的苛捐杂税就不少。苛捐杂税是国民党的作风。”[52]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注意社员休息,让群众“第一,肚子要吃饱;第二,觉要睡好”,还要求考虑女社员的生理特点 [53] 。1965年11月,毛泽东听到河北省委负责人打算阴历年时开会,当即表示不同意:“过年开会群众会有意见的,你们还是春节后开好。[54]

毛泽东对群众生活的关心,有些时候的有些方面,可以说无微不至。

 
七、尊重人民权利
 
1920年 9月 6日和 7日,毛泽东在《湖南受中国之累以历史及现状证明之》文中就提出:“建立以民为主的真政府,自办银行、实业,自搞教育,成立工会农会,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等权利”。[55]

毛泽东尊重人民权利的显著特征是。

一是倾听群众意见。1941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发表演说指出;“共产党员要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 [56] 1957年3月1日,毛泽东主持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的讲话指出:“无论哪级政府和干部有缺点错误,都应该批评,并且要成为一种习惯。……人民范围之内的事,人民是有批评的权利的。”[57]1959年1月26日,毛泽东在天津了解到河北共产风退赔最坚决,收到四百多万条意见时说:群众敢说话了,人民敢说话了。这才像个共产党的样子[58]。5月,在关于农村调查的来信中批示:“都要坚决走群众路线,一切问题都要和群众商量,然后共同决定,作为政策贯彻执行。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59]毛泽东多次提出,开会要有反面意见的人员参加 [60] 。毛泽东说:“开会有一种办法,一定要有对立面。以后要用这个办法,不能光听一面之词。”[61]

二是尊重群众选择。1959年3月15日,毛泽东就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写信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说:“……要按照群众意见办事。无论什么办法,只有适合群众的要求,才行得通,否则终久是行不通的。”[62]1959年4月4日,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人民公社的十三个问题(修正稿)》加写:“如果群众不同意,则不要这样做。总之,要按群众的迫切要求办事。” [63]对于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一个时期的食堂化,农村包产到户等,毛泽东尽管有明确的积极态度,但在具体工作上,仍然要求尊重群众自愿不勉强。1956年,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7万余户 [64]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转发广东省委关于退社问题报告》的批语中加写:“各地合作社对于富裕中农急急忙忙叫他们入社,或者让他们入社,本来是不策略的。……中央认为让一部分(不是大部分,更不是全部)坚决要求退社的富裕中农退社,不但无害,而且有益。请你们考虑这个政策是否可行。如果认为可行,就下决心让一部分人退社。”[65] 1962年12月10日,毛泽东听取中共河北省委汇报当前农村情况,当汇报到单干问题时,毛泽东说:“单干哪一年也会有一点,有百分之几的人单干不怕,让他单干。” [66] 1961年2月11日,毛泽东在长沙听取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和胡乔木湖南农村整风整社情况汇报,汇报到食堂问题时说:吃食堂不能勉强,你们这里是不是还勉强?[67]同年又多次强调,一部分不能到堂吃饭的,如老人,病人,孕妇,婴儿,则将他们的粮食送到他们自己手中。另一部分不愿参加食堂吃饭的人,例如少数富裕中农及其他阶层的人,也照这样办。”[68]后不到一个月,又同王任重谈话了解湖北农村情况。毛泽东说:参加食堂要大家愿意,不愿意吃食堂的就让他不吃食堂 [69] 。

三是加强人民监督。毛泽东窑洞之问的经典回答,就是人民监督。1959年毛泽东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劳动者的“最大的权利是管理国家。” [70] 毛泽东说:“人是会变化的,革命者也会发生变化。没有群众的监督和揭露,他们可能进行贪污、盗窃、做投机生意,脱离群众。”[71] 1965年,毛泽东重提井冈山时期的士兵委员会,把士兵委员会作为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从士兵委员会参与监督管理肯定的 [72] 。在目前发展形势下,人民监督对政治建设特别是反腐败,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尽管《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但在实际工作中,行业、部门、单位、个人之间事实存在着独立的利益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几乎都涉及群众利益,有时甚至是你多我少,此消彼长。很多情况下,在权利分配、政策制定、决策执行处于主动地位的权力机关工作人员,会自觉不自觉把天平倾向自己,甚至徇私枉法,贪污受贿。处于被动地位人民群众的利益往往被忽视而受到侵犯。改革开放中的工人农民,基本上就处于这种情况。特别是十多年的拆迁,不良开发商,政府和有关部门(包括有的村委会)、第三方,在公共服务名义下,直接间接地分割人民利益,侵害人民利益。还有动辄多少亿的劳民伤财工程等。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作为主人和直接的利益相关人,实施监督效果最好。可惜目前这方面做得很不够。

 
八、反对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是人民立场的天敌。毛泽东对官僚主义早有深恶痛绝的反感和高度警惕。1933年8月,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就指出;“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经济建设工作同样来不得官僚主义。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归来,为当时中共松江省委(松江省1954年与黑龙江省合并)负责同志题词 “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73]。1952年元旦,毛泽东在中央人民府团拜会上,号召全国人民和政府工作人员一致起来,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开展大规模的“三反”( 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74] 。1953年1月5日,毛泽东批改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指示》指出: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在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但在目前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反人民的作风,国民党的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1956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说革掉很好,应当革掉 ”[75] 。1957年3月1日,毛泽东在主持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的大会讨论时讲到:如果个别地方官僚主义十分严重,在这样一种范围内允许罢工、罢课。我们把罢工、罢课、游行、示威、请愿等,看作是克服人民内部矛盾,调整社会秩序的一种补充方法。以后多次讲话都有类似的观点 [76] 。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指示》中写道:“官僚主义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作风,一年不用扫帚扫一次,就会春风吹又生了”[77] 。

如何克服官僚主义,毛泽东突出四点:(1)反对领导特权。毛泽东对领导特权似乎特别反感。他多次讲到的资产阶级法权,就包括领导特权。毛泽东自己则是不搞特权的模范。1958年,毛泽东起码两次讲到:主席也好,总理也好,部长也好,委员也好,只能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在人民中间出现,要使普通劳动者在我们面前感到平等。两次提到高级干部不增加工资 [78] 。1964年8月,毛泽东在中共卫生部党组改进高级干部保健工作的报告中批注:“为高级干部保健服务的保健局应当取消。” [79] 毛泽东两次提出党内一律称同志,建议坚决地改过来 [80] 。(2)领导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毛泽东认为,这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从1957年整风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毛泽东在起草、审阅修改重要文件或讲话时,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抽机会与工人农民在一起劳动。1957年4月28日,毛泽东审阅修改《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稿》时增加内容:“应该在全党提倡各级党政军有劳动力的主要领导人员以一部分时间同工人农民一起参加体力劳动的办法,并且使这个办法逐步地形成为一种永久的制度。”[81]毛泽东领导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考虑,很可能来自他在延安时期参加大生产运动的体验。(3)领导干部多做调查研究。毛泽东说:一个领导者要把调查看作吃饭一样经常、重要。[82] 毛泽东告诫有的省委主要领导:“没有调查研究就决定政策相当危险”[83]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坚决纠正错误,与他经常采取不同方式研究,很快发现错误有关。

 
九、为了人民纠错
 
必须承认,由于历史的、认识的、经验的、性格的等方面原因,毛泽东时期领导的工作,也有对群众的伤害。这时的毛泽东,首先带着内心的愧疚主动认错,然后下决心纠正错误,因此赢得人民的谅解。布罗戴尔在他的《文明史》中,谈到中国的昨日与现在时,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做概括性总结,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局极具灵活性,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迅速改变方针” [84]。毛泽东无疑是党和政府承认和改正错误的主要领导者。

在错误面前坦然承认,坚决纠正,是毛泽东伟大人格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毛泽东作为共产党领袖的高度自信。从已有公开资料看,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历任主要领导中,主动承认错误的第一人。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讲到:“我这个人也犯过错误。……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无论在军事、政治各方面,或在党务工作方面,我都犯了许多错误。” 阅读《毛泽东年谱》可以发现,毛泽东对共产党的错误和他个人作为共产党领袖的错误,总是坦诚的。笔者根据对《毛泽东年谱》记述的不完全统计,从1959年到1975年,毛泽东先后29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最高国务会议、中共中央全体会议、中央工作工作会议或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碰头会议和座谈会上:19次在各省市进行的调研、座谈过程等;16次在接待阿尔及利亚、阿联酋、泰国、阿尔巴尼亚、美国尼克松、尼泊尔王国首相等个国家首脑和文化团体(或个人)时,主动提到党和国家在政策上的错误,包括他个人的错误。有专家研究,毛泽东是中央领导层中第一个站出来,就“大跃进”运动的错误进行自我责备和明确承担责任的人 [85]。1965年11月,毛泽东在与安徽省主要负责人谈话中仍承认:“前几年高征购、瞎指挥,我也有一份,你们有,我也有。” [86]毛泽东承认“文化大革命犯了两个错误,打倒一切和全面内战。”“有无政府主义,打倒一切、怀疑一切的思潮,一方面不少人乘机杀人放火放毒,包括武斗在内。”“错误的主要责任在中央,在我” [87] 。

特别让人敬仰的是,毛泽东一旦发现错了,纠正误的态度十分坚决。如纠正人民公社的共产风,毛泽东就多次强调或要求。1959年3月5日,毛泽东主持第二次郑州会议最后一次会议作第五次讲话说:人家都没有饭吃,你天天搞共产主义,向富队去共产,这怎么行?这是抢产主义。……这种办法,人民公社非散伙不行 [88] 。3月30日,毛泽东在审阅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报告时批语:“公社退还平调资产,不要 ‘善财难舍’。须知这是劫财,不是善财。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是不许可的。”[89] 1960年11月15日,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指示》,要求“必须在几个月内下决心彻底纠正十分错误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而以纠正‘共产风’为重点,带动其余四项歪风的纠正。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自己起来纠正干部的‘五风’不正,反对恩赐观点。”[90] 1960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会议讨论公社退赔又说:“马克思主义者永远不许剥夺劳动者。一定要坚决退赔,赔到什么东西都没有,有实物退实物,有钱退钱。不要怕公社没有东西,公社原来就没有东西,他不是白手起家,是黑手起家。只有退赔光了,才能白手起家。县、社干部可能不满意我们,但是这样才能得到群众,得到农民满意,得到工农联盟。” [91]

1961年1月9日,毛泽东讲话指出:现在,我们和农民的关系,买卖不公平,是很大不公平。在谈到“共产风”时,他说:“共产风”对农民是一大掠夺。[92] 1月29日了解江苏整风整社,在谈到纠正“共产风”、“破产退赔”时,毛泽东说:“这个产本来不是他的,是抢来的,这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剥夺农民。” [93]后又强调“凡是国家共产集体的或个人的,集体平调集体的或个人的,都要坚决退赔。”“退赔还要道歉,才能取信于民。一天没有退赔,一天不是马克思主义,一部分没有退赔,一部分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反对剥夺农民的”[94]。5月23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又说:“马克思主义不能剥夺劳动者,只讲剥夺剥削者。地主、国民党才剥夺农民。我们平调了农民二百亿元,我们不退赔,就要被打倒,这是简单的真理。”“人民公社不彻底退赔,就会成为人民的敌人。……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共产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准剥夺农民。农民占百分之八十,得罪了农民,一事无成,你就休想搞好社会主义。” [95]

十分可惜的是,毛泽东这些严厉的要求,并没有真正触动所有领导干部的思想,没有得到全面彻底落实。“平调风”在全国农村死灰复燃又变本加厉,一个时期愈演愈烈。农民利益在全国范围受到较长时期的被动伤害。直到今天,侵犯农民的利益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注 释:
[1] 王海《永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陕西日报》,2020年9月28日第7版
[2]文中凡是未注释的,都可以在互联网查出
[3]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4]毛泽东:《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1968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页
[5]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第424页
[6]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559页
[7]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595页
[8]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561页
[9]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
[10] 曲青山《人民就是“上帝”》《光明日报》,2013年7月3日11版
[11]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110页
[12]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165页
[13]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166页
[14]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166、167页
[15]《毛泽东年谱》第四卷,第352页
[16] 同上,第566页
[17] 《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349页
[18] 刘荣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做新时代先锋力量》《中国青年报》2021年7月26日
[19]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新华网
[2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21]《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119页
[22]《毛泽东年谱》第四卷,第653页
[23]《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363页
[2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2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26]《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256页,
[27]《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212页
[28]《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401页
[28]《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411页
[29]《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438页
[30]《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423页
[31] 《中国共产党通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第792页
[32]《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
[33]《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 33页
[34] 《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189页
[35] 《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352页
[36] 《毛泽东年谱》第四卷,第18 9页
[37] 同上,第448、449页
[38] 《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523页
[39] 同上,第383页
[40] 《毛泽东年谱》第四卷,第132页,第五卷第296页
[41] 《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31页
[42] 同上,第35页
[43]同上,第308页
[44]同上,第387页
[45]同上,第469页
[46]同上,第609页
[47]同上,第 479页
[48] 《毛泽东年谱》第四卷,第515页
[49] 《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1页,第58页
[50]同上,第125页
[51]同上,第521页
[52]同上,第551页
[53]同上,第334页
[54]同上,第537页
[55]张太原《毛泽东的初心之路》,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56]《中国共产党通志》,第792页
[57]《毛泽东年谱》第三卷 第89页
[58] 《毛泽东年谱》,第四卷,第533页
[59]同上,第586页
[60]同上,第635、654页
[61]《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641页
[62] 同上,第634页
[63]《毛泽东年谱》第四卷,第6页
[6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史》(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2021年月第31次印刷,第426页
[65] 《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55页
[66] 《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175页
[67] 《毛泽东年谱》第四卷,第542页
[68] 同上,第341页 
[69]同上,第551页
[70] 同上,第635、654页
[71]《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302页
[72] 梁柱:《毛泽东:历史上第一个与“官国”传统决裂的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73] 薛庆超《毛泽东与反对官僚主义》《人民日报》,2014年9月23日
[74]《中国共产党通志》第57页
[75] 《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33页
[76]同上,第 89页
[77]《毛泽东年谱》第四卷,第360 页
[78] 同上,第239、403页
[79 ]同上,第304页
[80] 《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383页
[81]《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141页
[82]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48页
[83] 《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221页
[84]《文明史》,作者:[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译者: 常绍民等,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第231页
[85]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662页
[86] 《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539页
[87] 《毛泽东年谱》第六卷第208、242页
[88]《毛泽东年谱》第四卷,第623页
[89]同上,第657页
[90]同上,第479页
[91]同上,第510页
[92]同上,第521页
[93]同上,第534页
[94]同上,第590页
[95]同上,第592页
 
作者系西安市长安区委党校调研员,曾任长安人文研究所所长;来源:昆仑策网

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

张思德精神不能丢 ——纪念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77周年

张思德精神不能丢!
——纪念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77周年
陈惠方 昆仑策研究院


【编者按】7月8日,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张思德牺牲77周年,也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发表77周年,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张思德传》作者陈惠方,应北京卫戍区政治部之邀,在“北卫大讲堂”,以《传承张思德精神,践行我党宗旨》为题,为全区部队进行授课辅导,缅怀张思德的不凡事迹,重温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现经陈惠方同志授权,将讲演内容摘编发布如下,以飨读者。

      传承张思德精神 践行我党宗旨



......新中国建立70多年的历程,证实了毛主席的英明论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总观天下大势,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作为领导我们事业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只有自始至终地坚持自己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一定能胜利,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达到;否则,一旦偏离了党的宗旨,革命工作就势必偏离方向,革命事业就势必遭受损失,历史的车轮就势必倒退!

在论及我党宗旨时,张思德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张思德典型的树立和宣扬,同党的宗旨的确立和彰显,是与生俱来、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因此,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讲我党宗旨时,我认为,有必要对张思德这个典型的产生、认定、宣传过程,以及对张思德这个典型的认识、地位、作用,作一个回顾、定位和思考,这对于坚定不移地践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有裨益的。


一、张思德典型的树立是我党宗旨确立的前奏

人们常说,四川仪陇出了两位有“德’的名人,一位是元帅朱德,一位就是士兵张思德。位卑未敢忘忧国。张思德虽然是个士兵,但一心想的是为穷苦人闹翻身求解放,志存高远,信仰坚笃,勤奋工作,作战勇敢,朝气蓬勃,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默默无闻地奉献。因为毛泽东十分了解和赞赏张思德的事迹,认为张思德“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有意要把张思德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典型树立起来。于是当年张思德因碳窑崩塌而牺牲时,他不仅要让中央警备团为因公殉职的普通战士张思德举行一个隆重的追悼会,而且还要在会上亲自讲话。这篇讲话,这就是千古垂青的惊世宏论《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写进党章,第一次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指南。


二、张思德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我此生有幸也有缘,因一个偶然的机遇,一次特殊的采访,使我与这位“永远29岁”的英雄人物张思德结缘,并触发了撰写《张思德传》的念头。那是18年前,亦即2003年的夏天,我受原北京军区政治部的委派,到北京卫戍区驻长安街某部3连蹲点,并以“长安街上好三连”为题,撰写一篇通讯,宣传该连的先进事迹。我深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宣传任务,虽然,这一年我已退休,但我还是全力以赴地投入这次采写活动中。进入采访后,我很快就了解到,这是一支在战争年代曾担负过警卫党中央和毛主席任务的有着光荣历史的警卫部队,张思德同志就是从这个部队的前身走出来的。

一到这个张思德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老部队,我就满满地感受到张思德的作风、张思德的精神,在张思德的老部队洋溢着。就我蹲点的三连来说吧,连队俱乐部掛着张思德的肖像,连队门口树有张思德的塑像,门卫旁边的照壁上,镌刻着向张思德学习的口号,连队俱乐部的墙报上,张贴着战士们写的学习张思德的心得体会,就连我临时住的连队客房的书柜里,也摆放着一些张思德的宣传资料和已经出版的各种张思德的图书。显然,由于张思德精神的传承,对这个连队的作风建设和思想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还了解到,张思德的几位战友,不仅还健在,而且还都在这个部队任过重要职务,一位是杜泽洲,原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长征时是张思德的班长;一位是郭光金,曾任原卫戍区一师师长;再一位是孙恩堂,曾任这个师的五团团长;还有,在延安时期曾同张思德同一个班的陈耀和毛主席的护士长李银桥,他们现在都住在北京,且一直以来,都积极投身于张思德的宣传活动。他们眼中的张思德,是了解张思德的“活资料”,但现如今他们都年事已高,应当趁着他们还健在,思维还敏捷时,把他们知道的张思德事迹留下来,把这些“活资料”抢救下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张思德,不然的话,将是一个不可挽回的损失。基于这个考虑,我还浏览了当时已经出版或虽未出版但已经整理打印成件的文字资料。我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见诸于图书、报刊的反映张思德事迹的新闻报道、报告文学、传略、诗歌、戏剧等多种形式,不下十几种(件),但真正称得上张思德传记作品的,可以说绝无仅有!有些作品,虽然也是以传记作品冠名,但至多是“片段”或“故事集”而已。有些作品,因受彼时彼地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及局限,对张思德的描述和评价,有失偏颇、不够准确,或者有比较明显的“左”的痕迹。张思德,作为中央军委规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连队俱乐部挂象的7位英模(现在是10名)之一,其他6位均已有传,唯独张思德无传。张思德这位“二十九岁”的老大哥,孰能无传!于是,我凭借着多年来,对张思德的素材积累和感情积累,怀着“为张思德作传,舍我其谁”的决心和信心,在原北京军区政治部的大力支持下,毅然决然“披挂上阵”,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张思德传》的采写工作中去!在采写过程中,我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是,张思德作为一个英模人物,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当我在北京卫戍区一师五团三连采访期间,在浏览有关张思德的图书或资料时,发现在写到张思德的身世时,都说张思德苦大仇深,他父亲张行品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可是,唯独有一份材料说:张思德父亲张行品“是被红军处死的”。这一偶然发现,令我深感意外,且惊愕不已!如果,这一资料是真实的话,那么,张思德就是属于“成分不好的人”。在阶级斗争异常复杂的战争年代,毛主席不可能树立一个出身成份不好的人,作为全党全军学习的榜样。在我的脑子里,对张思德的出身有了这个问号后,曾一度动摇了我写张思德的决心。但是理智告诉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全面情况,就不能轻易作出结论。于是,我在2003年9月赴四川仪陇采访时,把搞清张思德父亲“被红军处死”的情况,作为采访的重中之重。经过到仪陇县实地调查,终于弄清了真相。原来,当年张思德父亲张行品在任韩家湾村苏维埃土地内务委员时,由于坚持秉公办事、按政策办事,得罪了将苏维埃打土豪收缴的烟土据为己有的村苏维埃主席,他诬告并向上级举报张行品“包庇地主富农”,在张国焘极左路线指导下的所谓“肃反”运动中,张行品惨遭杀害。张思德的生父张行品蒙冤罹难,不明不白地被处死,不用说远征他乡的张思德无从知晓,就连张思德的家人,也如坠谜团之中。从现在看来,张思德父亲被错杀,无损于张思德的形象及对张思德的评价,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组织上不明了真实的情况,认定张思德父亲是被“红军处死的”,那该会是什么结果?如果不是毛主席慧眼识英雄,也就不可能有毛主席这样一篇讲话。所以,张思德的死,是偶然的;但毛主席拿“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说事,将这位默默无闻的普通战士树为典型,从而在全党全军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却具有必然性!

二是,张思德作为一位英模人物,既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张思德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一位普通战士,是一位平凡而崇高的“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我看来,他也是“三个代表”:是成千上万优秀战士的代表,是成千上万无名英雄的代表,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代表。张思德既是一个“凡人”,也是一位“英雄”;张思德,在和平时期,是默默无闻的“凡人”;在像黄继光、董存瑞那样的战斗关键时刻,他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的“英雄”,只不过是表现环境、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他们的共同的特点,都是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三是,张思德作为一个英模人物,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普适性。张思德是因毛主席的一篇《为人民服务》的悼词,一举成名天下闻!值得思考的是,在众多战士中,为啥唯独张思德能享此殊荣呢?就这个问题,当年我到延安采访时,曾请教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一位党史专家,通过他的诠释,令我很生感慨。毛主席之所以那么郑重其事地亲自指示要为一位因发生事故而牺牲的普通士兵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异乎寻常的,也是含有深意的。这除了毛主席对战士一贯怀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外,同当时当地一个实际情况分不开的:红军长征胜利后,中央机关和部队(先是红军,后改编为八路军)进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已历时九年,在战争间隙的九年相对和平时期里,在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方面均出现了些问题,最根本的是,出现了一些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为群众服务、为群众着想的思想淡薄了,甚至还出现了贪污和侮辱民女的事件。按照当下的说法,也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这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警惕。正在此时,一位大公无私、不计名利、作战勇敢、埋头苦干的普通战士,进入了毛主席的视野。善于用正面形象和运用典型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毛主席,他的异乎寻常敏感的政治神经,立即产生了灵感:拿张思德说话,教育广大官兵,克服腐败现象,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后来,毛主席在延安发动的整风运动,实质上也是一场反腐败运动。光阴如流水,时代在变迁。从现如今的社会现状看,毛主席当年给我们树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不是依然很鲜活,依然很管用,依然具有普遍教育意义吗?

四是,张思德作为一位英模人物,既具有传统性,也具有新锐性。张思德身上的老红军老八路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军的传家宝,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他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擎天大柱”,是永放光芒、常学常新的。当前,在我们的革命队伍中,一些同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一些人理想信仰、精神支柱动摇;一些人甚至思想颓废、腐化堕落。所有这些,都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百倍警惕。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种问题,既需要用新的思维、新的对策来加以解决,也需要不断吸取历史的营养和传统的精神,来匡正我们的言行。张思德精神,为我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思想防线、强化精神支柱,都具有相当新锐的启迪意义。


三、 张思德精神是珍贵和丰厚的红色资源

1972年春节期间,毛主席在其卧室里(当时,毛主席身体欠佳),会见尼克松时,尼克松看到毛主席穿的衣服打着补丁,感到很纳罕。尼克松忍不住问毛主席:“主席先生,您的特长是什么?”毛主席笑着向他伸出右手掌,展开五个手指,只说了五个字:“为人民服务!”这朴实无华的五个字,道出了老人家一生的所作所为,表明了老人家一生的追求!毛主席一辈子舍生忘死为中国人民奋斗的动力来源,就是这金光闪闪的五个字。这简短的五个字,也正是毛主席老人家当年对张思德的高度评价,也赋予了张思德这位英模人物的最珍贵最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人们说到张思德时,会想到“为人民服务”;而当人们说到“为人民服务”时,立马会想到张思德。张思德仿佛就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象代言人!

张思德典型是我党我军的极其珍贵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

一是,从张思德这个典型的地位来看:

1、前奏。张思德典型的确立,是我党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前奏,已如前述,就是因为张思德的事迹引发和派生了我党我军的宗旨,从而使我党我军我们的革命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楷模。纵观张思德的生平事迹,他参加红军10多年来的言行事迹,不是在某一件事,某一行为上,而是全面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足可称“楷模”。楷楷,乃全面可学之谓也。

3、标准。张思德的言行事迹,达到了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最高标准是:“完全、彻底”。

4、形象。张思德已经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代言人。

二是,从张思德这个典型的作用来看:

1、红化作用。宣传、弘扬、传承张思德精神,能起到使红色文化红色事业红色江山永不褪色的巨大作用。

2、转化作用。学习和宣传张思德精神,能使落后的意识形态和落后的行为方式得到“润物细无声”的转化。

3、量化作用。这是张思德这个典型的独特之处,他可以量化,这也是从标准中派生出来的,按照张思德的事迹和行为方式对待革命工作,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用“完全、彻底”量化的。

4、细化作用。张思德对待所有的工作都极端负责,一丝不苟,因此学张思德,不能大而化之,要过细学,从点滴做起。

三是,从张思德这个典型的可学性来看:

张思德这个典型产生的由来、缘起、背景和前提,是非同一般的;这个典型的特点和事迹也是非同一般的,但正如古语所说的“人皆可为尧舜”,这个典型具有可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

1、可学性——人格完美。完美的人格,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党性追求。张思德的是位人格完美的人,他完美到几乎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1944年秋天,张思德由农场生产队副队长调到安塞山里烧炭,任烧炭队队长。临行前,他找到南泥湾大生产时生产队张队长谈心,当他向张队长征求意见,提一提“我有什么缺点”时,张队长想了半天,竟想不出张思德有什么缺点,最后张队长只“逼”出了张思德一个“缺点”:“今后,在夜里熄灯后,不要点灯看书,那样会影响别人休息。”张思德心悦诚服地接受张队长的“意见”,后来他如夜里睡不着觉想看书时,就用被子蒙起来打开手电筒看书。

2、可比性——内涵丰富。张思德精神的内涵相同全面丰厚,蕰含了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一个普通群众、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所有的高贵品质: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工作努力、作战勇敢、志存高远、献身精神,等等。

3、可操作性——人人可学。“人皆可为尧舜”。张思德离我们普通人并不遥远。只要你愿意学,都可以成为“张思德的传人”。

4、可持续性——永远可学。学张思德,没有“张思德月”,没有“季节性”,一年365天,天天可学,时时可学,坚持不懈,必有好处。北卫戍区作为张思德生前所在的部队,坚持不懈地学习张思德精神,成效显著。特别是近几来,在全区部队广泛开展“做张思德传人”的活动,创办“张思德传人公众号”,评选表彰“张思德式忠诚卫士”活动,在持续不断地学习张思德的实践中,总结凝聚了“张思德精神”——“对党忠诚,人民至上,乐于奉献”,涌现了一大批高铁成、袁满囤等一大批张思德式的警卫英模。

习近平主席对宣传英模事迹十分重视,他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张思德事迹、张思德精神,是一份无比珍贵无比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主色调。张思德的战友们都十分强烈地表示,我们应当把张思德这份珍贵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在我采写《张思德传》期间,应张思德家乡人的要求,在京的张思德战友,都先后欣然为仪陇“张思德纪念馆”题词。杜泽洲的题词是:“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郭光金的题词是:“张思德同志是我们战士的楷模,我们要永远学习他”;孙恩堂的题词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放光芒”;陈耀的题词是:“学习张思德同志,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思德的老战友们说,张思德精神不能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忘!如果丢了张思德精神,忘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个社会非出毛病不可! 

一个国家和民族,以什么人作为自己崇敬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这体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崇拜。进入“新时代”以来,关于应树立什么人做榜样,依然还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最突出的也可以说最搞笑最悲哀的,就是曾经有一个时期发生的某个评选活动,竟将范冰冰这样的戏子评为“国家精神造就者”;还有,在一个名为“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评选”活动中,竟然有冯小刚、巩俐这样的“名人”赫然入列!因此,我们有必要热切地向全社会呼吁一下:要进一步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张思德、学习张思德的活动,把张思德这样的真正的人民英雄,作为全民的学习榜样,成为名符其实的“共和国精神的造就者”,使他们的英名和业迹,家喻户晓,世代相传!

 作者系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军旅作家;来源:昆仑策网

兰考变「兰溪」,不忘毛主席

陈先义:兰考变“兰溪”,不忘毛主席
昆仑策研究院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

   【兰考县东坝头黄河河道(央视记者谢岩鹏 摄)】

转瞬之间,毛泽东主席离开我们已经45年了,人民还时时不忘毛泽东主席在世时对兰考改变贫困面貌的亲切关注。

兰考人不会忘记,那是1952年10月29日,新中国刚刚成立两年,毛主席便风尘仆仆来到兰考。省市的负责接待的同志赶到兰考时,毛主席已经到了兰考农村的打谷场。省委领导向毛主席问好。毛主席正在和农民王廷选谈话。

毛主席问王廷选:“你家啥成份啊?”答曰:“贫农。”毛主席问:“村里有无地主富农啊?”王廷选答:“俺这地儿穷,没有地主,只有两家富农。中农和贫下中农19户”。

毛主席接着问:“那你这儿土改没有?”

王答:“改罢了。”毛主席问:“每亩收多少斤粮食?”

王回答:“也就百十斤。”毛主席问:“花生每亩能收多少?”王回答:“好的合两石,雨水不好,也就收一石多点。”

毛主席接下来问到关键问题:“那每亩缴多少公粮呢?”

王廷选如实回答:“一百斤交十几斤。”毛主席指着旁边的白花花的盐碱地问:“这些没有几棵苗的盐碱地,一亩地也那样交么?”

王廷选说:“这要看地质量啦,像这种盐碱地,要少点,可再少也得七八斤。”毛主席问:“这儿盐碱地可不少啊?”王答:“都是因为黄河啊,年年透水,透出来的都是清水。”毛主席说:“这怎么解释啊。”王廷选说:“这黄河啊,它是紧沙慢淤澄清碱,流得快了,能够把坏地变淤泥好地,庄稼长得好着呢。澄清的水出来,不是盐就是碱地,坏得很。”毛主席说:“看来得用黄河的长项,用它淤灌为百姓造福。”

王廷选答:“是啊,过去国民党时期,没人管这事,今天挖沟子,明天挖沟子,天天打仗,都是不管百姓死活,弄得黄河成了害河,这大部分盐碱地跟老蒋滥挖有关系。”

毛主席点头称赞他的话,说:“我们现在共产党当家了,我们要管住这条河,让它给咱百姓造福。”接着他说:“打公粮公不公?”王廷选说:“公,公,公着哩,人人一份,谁也特殊不了。”毛主席拍着王廷选的肩膀,哈哈笑了起来。

接着,打谷场上来了很多老百姓,争着来看上边来的大领导。主席跟群众不断打招呼。毛主席问:“你们这儿有没有粮食囤啊”。群众争着答:“俺这地方粮食收成薄,那点粮食还用不着囤。”正说着,不知谁家的二小子喊起来,“俺家堂屋挂的像就像是他,对,就是他。他是毛主席。”于是,大家禁不住喊起来了:“哎呀,是毛主席,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咱庄上了!”这么一喊,农家人都放下手里活,有的端着吃饭碗赶到了打谷场。毛主席说着笑着,从打谷场朝一户叫董宪德的农家走去。

老董的老伴儿李桂香满脸堆笑迎毛主席进院,又是倒水,又是给毛主席让饭。毛主席问日子过得怎样。李桂香说:俺这儿现在解放了,老蒋被打跑了,俺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日子好着哩!”毛主席问家里几口人,李桂香说:“俺家就三口,老伴儿去县城有事,俺儿当兵在海南岛。”说完,她捧一捧黄豆给毛主席看。毛主席看黄豆,说:这黄豆怎么像辣子籽一样小啊,今年生虫了吧。”李桂香说:“是的,主席怎么啥都知道啊,今年蝗虫可厉害。”毛主席看这屋里摆设,桌子上摆了一些农活用具,正方面墙上挂一副毛主席像,像的下边挂了一副南海大力士画像。

毛主席一看笑了。李桂香一一解释:“你看,这是我们毛主席的像,这另外一副呢,是老奶像!”毛主席看着这很不协调的摆设,笑了说:“旧社会俺老家湖南也挂过,现在不时兴啦。不过你就是挂上也没有啥妨碍,他又不吃你的,也不喝你的。”说完,大家一起哈哈笑了起来。

毛主席挨家挨户走了很多家,了解得非常细致。大家都舍不得毛主席离开,都比着给毛主席端来饭,拿来馍,让毛主席尝他们的面条馒头。毛主席边拉家常,边互相打招呼,聊得非常开心。

毛主席非常关心兰考的土地改良问题,在黄河边上,他对随行的省市领导说,既然黄河水可以通过灌淤改良土地,就要用好这个资源办法。黄委会的王化云接着给毛主席做了详细汇报。他说,省里现在正在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做好关于引黄灌溉的大事情。用黄河水来改良兰考的土地。毛主席说,兰考土地不改良,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你看,黄河改道后,给兰考留下来不是内涝,就是沙荒、盐碱,怎么解决,省市当然要想办法,恐怕主要还是靠兰考县委和群众,人定胜天嘛。江山流血牺牲都打下来了,就不信它打不出粮食来。不能眼看老百姓填不饱肚子。我等着下次来,就要看看兰考的变化。毛主席指着黄河,对着随行的一群干部,把手一挥说:我们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指点江山似的号召,也是党的领袖对兰考的期待和希望。

大家都认为毛主席只是说说,真没有想到,六年后,毛主席真的再次来到兰考。毛主席惦记这些黄河边的父老乡亲哪。这时是1958年8月,陪同的有省委领导史向生、地委书记张申、县委书记程约俊,时隔六年,毛主席来到就再次问粮食产量情况。程约俊书记如实回答,“兰考盐碱内涝、风沙确实太严重,条件太差,小麦增产了,今年也就是一百多斤。”毛主席就说,填饱肚子还是不够啊!他逐项问到农民生活,问到黄河治理计划,问到如何改变兰考内涝、风沙、盐碱这种因黄河带来的自然灾害。

毛主席问他们,那年我来,记得黄河堤上掏洞的狐狸很多,对黄河威胁很大,现在还有没有。毛主席怕兰考人不明白,他说就是偷吃鸡子的那个东西啊。

程约俊回答说:我们发动群众,已经把狐狸消灭了,把那些狐狸洞灌上淤泥浆淤实,大堤现在很牢固。大堤牢固了,水患少多了,土地危害就会减少。

听说毛主席要游一下黄河,省里安排县长张钦礼特意带领几十个黄河船工及水性好的小伙子探路试游。此时正是八月,黄河水很大,浪也急,漩涡也多,不要说外地人,就是黄河边的船工也经常出现险情。水性极好的张钦礼来回游了数遍,认为主席在这样十分危险的地方游泳不合适,实在没有把握。

张钦礼如实把考察情况上报中央以后,中央负责同志向毛主席报告,取消了泅渡黄河的计划。但是这样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定要游一次黄河的毕生夙愿,最终也没有实现。

在住处,毛主席依然惦记着兰考面貌改变的问题。他1952年来兰考视察时曾经提出大面积植树造林,特别是在古道上那些柔软的沙土地上,他认为适合种植泡桐和多种果树,这次他来到兰考,很想看看落实没有,结果令他分外高兴。看到仪封已经大面积种植苹果葡萄,此时已经果实累累,其中3000亩的苹果园已经都结果了。

毛主席特别高兴。他很想进一步了解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兰考的内涝、盐碱问题。省里领导商议,让被称为兰考通的本地干部,县长张钦礼配合程约俊详细给毛主席做个汇报报告,在毛主席面前桌子上,张钦礼打开一张县里精心绘制的兰考引黄灌淤根治三害的五年规划图。他向毛主席报告,根据这个规划,通过引黄,准备建造一座有规模的引黄渠,我们叫“人民胜利渠”,把黄河水引出来,对兰考土地逐片灌溉,这样沉积下来的泥沙非常厚,最多达到半米,这样就彻底改变了土壤性质。这样大片盐碱地就会变了地性。至于那些黄河古道留下来的沙丘,我们打算按照主席的要求,大面积种树,只要种上树,沙丘就不再流动,就会稳固下来。

张钦礼对主席报告说,兰考的问题是黄河留下来的灾害,的确是硬骨头,但是骨头再硬,我们也要一口一口啃下来。请主席放心,我们能在主席的领导下解放兰考,也一定能把这块地方变成米粮川。让老百姓吃饱饭。

毛主席听得高兴,非常兴奋地说:“人民胜利渠,这名字叫的好,听着鼓劲啊。如果照你们计划干下去,黄河就会由一条害河变成有益之河了。”

毛主席接着说,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是母亲河,世世代代养育了我们,滋润了我们的文化,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图腾,我们就是要想办法用好这条河。让母亲的乳汁滋养我们。接下来,毛主席有非常详细地查看了兰考淤灌水利建设规划图,看完后,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如果照这个计划落实下去,多年后,兰考就会成为江浙的鱼米之乡兰溪了!

张钦礼、程约俊回答毛主席说:我们一定按照主席的号召,想尽一切办法,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把兰考变成兰溪,不辜负主席对我们的期望。这一天,不论省和地区来的干部,还是中央来的随同人员,还是兰考县的本地干部,都显得特别兴奋,因为由兰考县委一班人制定的根治兰考三害的规划得到了国家领袖毛主席的亲自肯定。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一个根治灾害的群众运动在兰考兴起。大家在毛主席面前表态:等主席下次视察兰考,我们一定让兰考彻底变样,给主席一个惊喜。

毛主席非常高兴地说:好啊,到那时,我一定会再来看中国大中原的“兰溪”,再来听你们讲改天换地的精彩故事。

1958年,毛主席视察兰考,真正为兰考的三害治理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从那时开始,兰考经历了几代人的奋斗,开始有张钦礼、程约俊一代,六十年代初,党又派来了好书记焦裕禄,他与老县长张钦礼骠起了膀子拼命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焦裕禄去世以后,兰考百姓用“誓将遗愿化宏图”的意志,继续战天斗地。为此有的领导同志还经历无数磨难和冤屈,但最后目标就是一个:治好三害,向九泉之下的毛主席报告。

但是兰考的特别重大变化,真正实质性的历史巨变,还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对兰考的关注和关怀,桩桩件件都落地有声,全国各地的支援都非常具体实在,促使兰考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如今再去兰考,你就会发现,这里已经是花果之乡、泡桐之乡、乐器之乡等等,兰考当地人会给你讲十个八个这样的“之乡”故事。兰考变了,楼高了、树绿了、百姓服装美了、姑娘小伙个个都像城里人了。兰考应验了毛主席七十年前的期待,兰考成了中原的“兰溪”。

而这时,兰考百姓最大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再来兰考走一趟,看一看他期待中的兰考是怎么变“兰溪”的,看一眼中原的美丽江南是一番什么模样?希望他为“中原兰溪”留下一首壮美的诗篇。黄河岸边,碧水蓝天,人民在怀念我们当年吹响进军号的伟大领袖。

今天,在毛主席离开我们45周年之际,兰考人民百倍思念毛主席。领袖得知应笑慰,喜看旧貌换新颜。

毛主席,兰考人民想念你。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高级编辑;来源:昆仑策网

2021年9月9日星期四

解读毛主席赠尼克松诗

解读毛主席赠尼克松诗
小 陆 昆仑策研究院

                                      毛主席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

毛泽东主席一生写了许多诗词,这些诗词是世界文学殿堂里的瑰宝,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主席的诗词风格俊朗,多为直抒胸臆,很少有晦涩难懂的,唯独一首《四言诗•赠尼克松》是个例外。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访问期间,毛主席接见了尼克松,并进行了友好的交谈。尼克松向毛主席索要了一幅墨宝,这幅墨宝只有12个字:
“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尼克松在访华之前做足了功课,尤其是精心阅读了一些毛泽东很有代表性的诗词,还专门研究了毛主席的革命历史。但当他拿到毛主席的墨宝时还是一脸懵圈,不解其意。随行的代表团看过之后,也如同雾里看花,一头雾水,就连美国中情局的人研究后也搞不明白毛主席要表达什么玄机。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一定知道毛主席的墨宝那可是价值连城的,收下好好保存。


毛主席的这幅墨宝是一首四言诗:
《四言诗·赠尼克松》

老叟坐凳,
嫦娥奔月,
走马观花。

全诗虽然只有三句,仅仅12个字,却很难解读,是一种隐晦的思想表达。

如何理解毛主席给尼克松的词?国内外有各种解释,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毛主席自己也没有给过解释,毛主席只是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尼克松没明白我的意思。”

这幅字的意思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也许会成为未解之谜。据笔者了解,目前对这个词的理解大概有三种:

一是美国人的。
美国人R·特里尔是研究毛主席的专家,著有《毛泽东传》,他曾对这幅书法作品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老叟坐凳”中坐在凳子上的老人是美帝,傲慢看着世界;“嫦娥奔月”中的嫦娥是中国人造卫星的象征,寓意中国的强大;“走马观花”是指尼克松在中国的简短行程就像走马观花。

我觉得美国所谓专家的解释不仅是肤浅的,而且不准确,离毛主席想要表达的意思,差了十万八千里。

二是中国有的学者解读。
毛主席坐凳,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美国总统走马观花看中国。描述了当时中苏美三大国的三角关系。这种理解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很准确。毛主席与尼克松主要谈中美关系。当时苏联还没有垮台。

三是从毛主席这个中国人民伟大领袖、世界伟大的政治家,看当时中美关系。

毛主席的这首诗,采取的是四言形式,每句诗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上下句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全诗的思维呈现很大的跳跃性,用典的隐喻性很强,表意仅从字面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以为,文如其人。毛主席的诗词,要从他的政治立场、地位、学知,从当时中美的国情和世界大势看。

毛主席是经过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当时世界是美苏争霸,中国受帝修反围堵,中国独树一帜,毛主席划分三个世界,广泛团结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争取第二世界,分化第一世界,中国在斗争中发展。

可以这样理解:
“老叟坐凳”
这老叟,中国俗语称老人。应该是毛主席的自称,因为1972年主席已经79岁高龄,含有几分幽默风趣诙谐的成分,真正的含意是,我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对世界第一強国的总统也不会卑躬屈膝,我就坐在凳子上等你来访。充分体现民族的自尊心,自強心,自信心!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这是一个典故,取自民间传说,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讲嫦娥偷吃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之后,身不由己便飘到月宫里,再也不能回到人间。李商隐的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便是取材于这个典故。

毛主席在诗中的这个用典,有多重含义。

其一,是对尼克松政绩的赞许。因为尼克松任总统期间,他主持了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重要成果。毛主席引用“嫦娥奔月”的典故,意在赞扬尼克松主持的这个计划。

其二,隐含着尼克松的这次访华,也如同嫦娥奔月。月亮,在这里暗喻为伟大的中国,你尼克松不是奔着中国这个月亮而来的吗?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就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美国总统来中国访问,就如同嫦娥奔月一样,要了解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
 
“走马观花”
此句,用的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诗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句。走马观花,意为粗略地观看一下。诗中,毛主席把尼克松的这次访华喻为走马观花似的访问。暗含的诗意是:了解中国,仅凭这几天访问是不够的,只有长期交往,才能至更深刻地理解和了解中国。此句,也隐含着中美关系应进一步发展之意。

改善中美关系,这是当时背景下毛主席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用诗来表达这种想法,不宜太直白,因此,毛主席的这首诗显得隐晦曲折,不易好懂。诗中的用典,都超出了表面意义,但这种隐含的深意还是有迹可循的。这种隐晦的表达,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我同意这种观点。这样理解符合毛主席当时的身份和思想,符合当时中国和美国国情,符合世界大势。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中美联合公报》。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在会谈的第二天再次见面时,尼克松突然问毛主席有什么擅长。毛主席回答说了五个字,就是“为人民服务”。尼克松听后肃然起敬,告别前不由自主向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

 作者系为独立学者

毛主席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伟人

毛主席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伟人
葛元仁 昆仑策研究院


45年前的今天,我们痛失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现在我们和全国人民一起祭奠他,因为他是把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伟人,带领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党魂,军魂,国魂。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毛主席文韬武略的才华,人品无人能比,他没有任何私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坚定意志,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放弃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代理宣传部长的高官厚禄,提着脑袋闹革命;他放弃了我党中央要他坐机关的安排,坚决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农村去发动群众;他在党内受到错误路线打击时,坚持原则,从不消沉。

毛主席去世后,不管一些别有用心的怎么朝他身上泼污水,污蔑他,丑化他,但人民却越来越敬仰他,怀念他,“毛泽东热”犹如燎原烈火,越烧越旺。这股烈火终将烧掉假马克思主义者的外衣,露出他们真实的面貌。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得就是民心!人民通过自己现实的生活体会到,毛主席指定的方针、路线才是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呼唤毛主席路线的回归,这就是民心。

毛主席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阶级斗争。他坚持与国内外的阶级敌人,与党内的错误路线进行斗争,多次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历史证明,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国地位。

毛主席始终遵循《共产党宣言》指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凝成了绳,带领他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反动统治,开始了与传统的私有制进行决裂,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继而又开展了与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进行决裂,发动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革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命。要求大家“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改造非无产阶级世界观。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打下了群众基础。

新中国建立之际,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指出“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地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就要犯极大的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又反复强调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看看他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看看他主持下写的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否定阶级斗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帝国主义的本质,妥协退让、鼓吹“三和两全”的一系列文章,时至今日都感到振聋发聩!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毛主席的眼光穿越了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无人能够撼动他作为革命人民导师的地位!

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毛主席强调“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通过计划经济和举国体制,使得新中国生产力高速发展。从建国时的只会制作桌椅板凳,进行粮食加工的极其薄弱的工业基础上,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到70年代末成为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创造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大量科研成果,用二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主义上百年才实现的工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路。

“历史不是一个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现在一些人想搞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但历史数据不支持他们。

从1949年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1980年),社会总产值增长了15.1倍,年均增长9.4%。而全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只有4.8%到2.9%。

即便在文化大革命的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

毛主席去世时,留给我们的家底是:“国家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国库里留下了5000亿斤战备粮,500多万吨棉花,23.5亿美元,1280万盎司黄金储备,支援国外300多亿美元,还引进了几十亿美元的飞机和工业设备。这些实物相当于现在的几万亿人民币。”

针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毛主席不仅要求干部参加劳动,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而且提出了教育革命和接班人的培养,安排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和工农相结合道路,在“三大革命”斗争中改造世界观,使他们永远不忘记工农的利益。可以这么说,毛主席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生前就安排好了社会主义中国要走的路。

事实一次一次证明,什么时候按照毛主席指出的道路进行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就顺利发展,人民群众就扬眉吐气。什么时候背离了毛主席的方针、路线,社会主义发展就磕磕绊绊,人民就和我们离心离德,就会唱起“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

毛主席虽然去世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我们每一个真正热爱毛主席的人,都要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按照毛泽东思想来改造中国与世界。

毛主席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

​对毛主席的评价,只有经过历史的检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蒋跃飞:​对毛主席的评价只有经过历史的检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昆仑策研究院
以下文章来源于老蒋真话 ,作者蒋跃飞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今天是毛主席离开我们45周年的日子,想到这,内心里就油然地升起诸多的酸楚与感慨。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信心满怀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阔步前进。毛主席的在天之灵看到今天中国的成就心里该是多么的高兴啊!

但是与此同时,这四十多年也是党的队伍出问题最多的时期,党的各级干部中,有不少的人前腐后继,腐化变质。据中纪委披露:从2012年12月到今年5月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92人、厅局级干部2.2万人、县处级干部17万余人、乡科级干部61.6万人。如此多的干部背离初心使命腐化堕落,这是古今中外少见的。而这一点也恰是毛主席在世时最为担心的。


一、从毛主席暮年的一次哭泣想到的

1975年7月28日,毛主席在书房看书,当天值班大夫唐由之后来是这么描述的:

“房间里只有毛主席和我两个人,当时毛主席刚做完白内障手术不久,戴上眼镜的毛主席起先静静地读书,后来小声低吟着什么,继而突然嚎啕大哭,我看见他手捧着书本,哭得白发乱颤,哭声悲痛又感慨。事发突然,我既紧张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赶快走过去劝慰他,让他节制,别哭坏了眼睛。过了一会,主席渐渐平静了一些,同时把书递给我看,原来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词人陈亮写的一首词《念奴娇·登多景楼》。

”原词是这样的: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为了体味词中的意境,笔者今年利用五一假期,专程到镇江登上北固山,欣赏了多景楼。多景楼位于长江南岸,在镇江的北固山上,与江南名寺“甘露寺”毗邻。在楼上极目远望,滚滚长江尽收眼底,确有“鬼设神施,一水横陈,连岗三面”的气势。词中“危楼还望”,是说多景楼本身是危楼,还是比喻南宋政权是危楼,不得为知。陈亮说,我登上多景楼感慨万千。“今古几人曾会”,有几个人知道我内心的所思所想呢?“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朝廷的官员只考虑自己小集团的利益和个人升迁,谁在考虑河洛?“河洛”就是中原大地。就是谁在考虑北宋失去的土地上老百姓在受苦受难呢?

可见,毛主席此时与这首词产生了共鸣,“今古几人曾会”,他的忧虑有几个人能够理解呢?那么,他忧虑什么呢?就是“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党内的一些人只考虑小团体和个人的利益,国家与人民的大事谁去关心呢?想到此,不禁使他老泪纵横。今天的我们读到此处,也不禁心酸万分。

“门户私计”问题,恰是我们党执政以后,面临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丢弃了初心使命,丧失了理想信念的个人主义,说到底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影响。看看党内出现的问题,大量的都是一些干部不思进取,背离宗旨,只是谋划着个人的门户私计。这样的局面,怎能不令毛主席忧心忡忡呢?毛主席逝世后的几十年实践证明,毛主席的担忧是应验了的。难怪美国的某政客都预言说,中共挺不到一百周年。可笑的是,在中共一百周年前夕,他自己却先挂了。


二、毛主席一生都在同党内的各种资产阶级错误思想作斗争

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党内的许多人出身于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即使是无产阶级出身,有的也会蜕化变质。因此,资产阶级的各种错误思想在党内有着广阔的市场和顽固的影响。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各种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牢固地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课题。

毛主席毕其一生都在不懈地进行这一斗争。解放战争前,毛主席同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的斗争暂且不论,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就提醒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他谆谆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后不久,1951年下半年他就在党内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运动,集中解决党内开始发生的贪污腐化问题。1953年8月,他在全国财经会议上,又专门强调“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他说:“现在有些干部争名夺利,唯利是图。比阔气,比级别,比地位。有些党员,过去各种关都过了,就是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同年三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还会长期存在。”1969年,他在一次讲话中说“一部分党员不想前进了,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直到1966年8月,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规定了“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总之,建国以后,如何使我们党经得住执政的考验而不改变颜色,是最令毛主席牵挂于心的重大历史性课题,越到晚年,他老人家越是忧心忡忡。

记得在九十年代的后期,有一次我在党校给领导干部进修班讲党史课,在讨论环节上,有个年纪大些的学员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以前都说资产阶级在党内,当时我还没意识到,更没有看到。但是现在我仿佛看到了。”是的,看看如今揭露出来的那些大老虎们,诸如,周永康、令计划、徐才厚、郭伯雄之流,哪个腐败的高官不是蜕化变质分子?哪个不是“门户私计”?至于那些苍蝇级别的腐败分子,哪个不是利欲熏心的唯利是图之人?如果放在战争年代,这些人个顶个的都是叛徒!在这些人身上已经看不到一丁点共产党人的影子。这些人主要是十八大前二十多年来,在党内生成的。尽管有的领导也说过,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但是,在党的健康肌体上,在如此不算太长的时期内,竟然滋生出如此多、如此严重的恶性肿瘤,作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人,是有愧于毛主席老人家、有愧于人民共和国,有愧于人民大众的。

三、 怎样看待毛主席晚年犯的「错误」

据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曾在王震将军身边工作过的李慎明同志证实,王震将军在谈到苏联解体的教训时说过:“毛主席比我们早看至少五十年!”

1962年1月,毛主席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上,对未来50年到100年的世界变化作出了准确的总判断。

他说:
“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由这一点出发,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

看看近些年的世界局势演变,毛主席说的许多话,真是振聋发聩呀。

由此我想到了大约是在一九九一年的夏秋之交时节,我给本市老干部局的少数市级离休干部讲“关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毛泽东热问题”,这是一个很小范围的活动,当时听课的不到十个人。在讨论时,有个老干部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毛泽东的错误越来越少。”是的,这话说的很有道理。许多问题,毛主席早就看到我们前头不知多少年,后来人对毛主席的认识和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显得肤浅和偏颇了,包括一些已经有了所谓组织结论的观点,也未必能够站得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的:“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这两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飞跃,都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实现的,这次十九大报告的结论是对毛主席伟大历史功绩与伟大历史地位的新概括和新肯定。我们应以此为指导来看待和评价民主革命28年的历史和建国后30年的历史。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这个问题上,往往是人民群众最敏感、最有发言权。俗话说,“国难思良帅!”近三十余年来,社会上多次流行“毛泽东热”。我印象最深的是两次,一次是九十年代伊始,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出现了一次较大范围的“毛泽东热”;再就是前不久这次,以纪念毛主席诞辰127周年为高潮,背景是这几年来中美关系的恶化,特别是去年疫情导致的国际局势演变,以及我国成功应对疫情的经验。对这些的背景进行深层次思考,都会情不自禁地从毛泽东思想中找到正确认识和应对的答案。

因此,笔者认为,对毛主席的认识,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需要在更大、更广阔的历史时空中来检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毛主席作为中国千百年一遇的世纪伟人,其博大深邃的看待世界的视野与眼光,治党、治国思想,即使在其离世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也未必能够做到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更可况在他去世仅几年做出的某些结论呢?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

毛主席,我们永远怀念您……

​毛主席逝世45周年,我们永远怀念您……
原创 东部微信编辑部 东部战区

文丨芝鹏、张仁浩、胡颢正、程伟伟


今天
2021年9月9日
是毛主席逝世45周年的日子
我们永远怀念您


1976年9月9日,秋风含悲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一颗巨星陨落中华大地
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
享年83岁
 

您虽已远去
但您仍然活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
中国人民永远缅怀您
今天
让我们再一次穿越历史云烟
一起缅怀您的丰功伟绩
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曾说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您曾说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您曾说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您曾说
人民万岁
 

您曾说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您曾说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您曾说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创建了一个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设了一个先进的党
——中国共产党
缔造了一支人民的军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
创建了一个科学理论
——毛泽东思想
这一切
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中国从此实现了由弱到强
由衰而盛的伟大转折


怎能忘
韶山冲,湘江流
英俊少年为国忧
背井离乡争自由
坎坷磨难真理求
办夜校,讲习楼
最爱与工农交朋友
 

怎能忘
秋收起义,井冈山头
武装革命滚滚洪流
星星之火成燎原
夜空闪烁像北斗


怎能忘
安源煤矿您奔走
社会阶层分析透
劳苦大众聚拳头
革命分清敌和友
 

怎能忘
四渡赤水铸不朽
巧渡金沙鬼见愁
红军不怕远征难
雪山草地写风流
万里长征凯歌奏
惊天地,泣鬼神,打日寇
血写历史千古留
 

怎能忘
宝塔山,小溪流
黑夜油灯长守候
忧国忧民整夜未曾休


怎能忘
大义凛然赴重庆
鸿门宴上斗魔头
西柏坡上威风抖
三大战役显身手
百万雄师过大江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三座大山,巨手搬走
四大家族,摧枯拉朽


怎能忘
拼搏奋斗,红旗如海,凯歌高奏
天安门城楼巨人挥手
新中国挺胸抬头
华夏儿女,傲立神州
 

也许有人会问
45年过去了
为何只要提起毛主席的名字
无数群众仍然泪流满面
许多人就有讲不完的感恩
 

也许有人会问
45年过去了
为何一提起毛主席的名字
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敬爱之情溢于言表
 

也许有人会问
45年过去了
毛主席为啥受到群众如此爱戴
总是让人怀念……


 因为
您是这样一个人——
 

一辈子不贪钱
 
一辈子节俭度日

 


一辈子让敌人闻风丧胆

 
一辈子读书不已

 
一辈子与人民心贴心
 
直到现在,只要提起毛泽东
大家依然充满崇敬地说
您是这样一个人——
 
一生信念坚定
 
一生踏实务实
 
一生坦荡无私
 
一生清正廉洁
 
一生文韬武略
 

您虽然已经离开我们45年了
但您依然活在人民的心中
因为,您是一位伟人,心系人民
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您是一种精神,滋养人民
历经时代,风雨不变


您来时为改天换地
走时留下太平盛世
您注定是一代伟人
 
By

曾经,毛主席告诫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人民牢记于心、奋发图强
如今,全国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
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努力奋斗
 

曾经,毛主席嘱咐我们:
“一定要收复台湾”
如今人民解放军常态“绕岛巡航”
绝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曾经,毛主席激励我们: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如今,我们不仅有了核潜艇
还有万吨大驱、航空母舰
 

曾经,毛主席指示我们:
“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
如今
已经有了歼-20、运-20的人民空军
正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今日之中国
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
我们在赞叹今日之中国的伟大成就时
更加不能忘了毛主席


2021年9月9日
是毛主席逝世45周年的日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
让我们深情缅怀
一代伟人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