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
摘要:-
___ 在中国的地缘政治问题上,还是要跟毛主席学习,要正确处理战略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毛主席一直把美国看作是主要对手和敌人,中国的主要战略方向是在总部沿海地区。西部只是次要战略方向。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这是我们的国策。”
___ 中国对于印度,总是教育为主,惩戒为辅。1962年那场令印度记忆深刻的反击战,也主要是这个目的,打出西南部中印边界几十年和平,再占据几个战略要点,中国就基本实现了目的。
___ 毛主席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倒是一些自认为比毛主席还高明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总是不那么明白。
內文:-
这个剧情已经上演太多次了。每次我们都是按照“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处理的,而印度人总是过段时间,就来试探一下中国人的底线。在中国这边受挫吃亏了,就开始向全世界哭天抹泪控诉中国人又伤害他的脆弱心灵。受关注比较大的2017年洞朗危机,就是这样。至于更小规模的摩擦,那就更多了。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句话用在印度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这个国家奇葩起来,估计连土耳其都害怕。
这一次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边境小规模肢体冲突,问都不用问,肯定是印度方面又挑衅在先,让我边防军人忍无可忍。
西部战区发言人发表的声明已经说得很清楚:
6月15日晚,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加勒万河谷地区主权历来属我。
印边防部队出尔反尔,严重违反两国有关边境问题协定协议,严重违反中印军长级会谈共识,严重损害两军关系和两国人民感情。
我们要求印方严格约束一线部队,立即停止一切侵权挑衅行动,与中方相向而行,回到对话会谈解决分歧的正确轨道上来。
这个剧情已经上演太多次了。每次我们都是按照“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处理的,而印度人总是过段时间,就来试探一下中国人的底线。在中国这边受挫吃亏了,就开始向全世界哭天抹泪控诉中国人又伤害他的脆弱心灵。受关注比较大的2017年洞朗危机,就是这样。至于更小规模的摩擦,那就更多了。
至于印度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时候激化边境冲突,我认为与两个直接的因素有关:一是印度国内疫情相当严重,确诊人数已经上升为世界第四,增长数量更是惊人,真实数量超越美国我都不觉得奇怪。因此而带来的国内压力、造成的内部矛盾都在激化,印度这个时候需要通过制造外部冲突事件转移一下国内的注意力,这点与特朗普、蓬佩奥的手段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二是美国在背后也发挥了一些作用。
不只是这次冲突,印度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制造摩擦的频率都可能会提高,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会成为新常态。
印度为什么会这样呢?更深层次的因素,内外都有。
外部因素跟中国战略的调整与中美矛盾的演化有关。
中国近年来一直在西部加强布局,印度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心态是排斥与警惕,其中对印度刺激最大的就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瓜达尔港已经开始运营,让印度心里很不舒服。
随着中国国力增长,中国需要更大的外部战略空间,西部亚欧大通道必须要打开,这就跟印度的战略利益产生交集。如果印度心态能够摆平,愿意和中国一起发展,就跟俄罗斯的亚欧战略跟中国的“一带一路”一样实现对接,那大家可以分享发展成果,那战略交集也会变成战略重叠,中国一直是这么希望的。
但印度不会这么想,他认为中国这是在压缩印度的外部战略空间,威胁印度的安全,所以印度会不断地给中国制造一些麻烦,搞一点摩擦。
从美国方面看,特朗普于2017年11月提出了“印度洋-太平洋战略”,要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之间建立新的安全框架,要建立对中国从海路到陆路的全面包夹。因为背后有美国在支持,印度又增加了一点点跟中国对抗的底气。
从印度内部因素看, 时不时制造与中国的紧张局面,既符合印度特殊的文化和国内整治氛围,又是印度维持一个“国家”想象共同体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
印度在心理上是一个自卑又自大的国家,这与其长期的殖民历史与自身文化有关。印度面对历史上的西方列强,内心是自卑和顺从的,印度的上层精英已经高度西化,且以西化生活方式为荣。
但正如患上殖民地综合征的人一样,他们对自己国内的一般民众,对待自己周边的其他国家,又会有一种高人一等的心态,表现为超强的自大和典型的欺软怕硬特征。这部分人,决定了印度的对外交往方式,印度对外是呈现出一个恃强凌弱的特点。周边的小国被印度欺凌的很惨,锡金更是被印度欺负没了。西方列强的那些欺软怕硬的风格,被印度政治上层精英学了个八九不离十。
要是印度周边没有中国,还不知道会嘚瑟成什么样。
面对中国,印度又是特别复杂的心态。面对从殖民(半殖民)地位站起来的中国,印度一直找不到一种合适的心态面对。中国体量不比自己小,所以欺负不了;但在心理上,印度又不喜欢客观承认中国的崛起,想维持自视甚高的心理优越感,又要面对现实的打脸。印度就经常表现为一种很矛盾的心态,实力上不具备,就靠想象力来弥补,这种骚操作,经常会让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
不少印度人觉得孟买比上海领先二三十年,我们觉得很神经,他们觉得很自然。印度类似的操作挺多。
印度作为一个现实的国家,又让人感觉到特别魔幻,是因为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一个虚幻的“强大”现实和“辉煌”的前景让自己不散架。
这种我们不太能理解的印度文化特点,恰恰是印度现实困境的一种映射。
印度历史上并不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存在,而只是一个文化板块或者是地理概念。印度靠外来殖民强行捏造成一个“国家”,但为了分而治之,这个国家又被内部植入了很多矛盾,比如宗教冲突,地区矛盾。
印度缺乏大一统的历史和文化,联邦制又制约着印度内部充满裂痕跟鸿沟,需要不断增强“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需要树立一个外部的“敌人”,塑造印度的危机来强化“国家”意识。
通过强化来自外部的威胁,强化“国家”意识共同体,是很多缺乏统一文化的国家都喜欢采取的手段。
中国人身边有这么一个近邻,小麻烦是少不了的;特别大的麻烦,印度暂时也没能力制造,所以会时不时的恶心一下我们。
对这个国家,你不能一点不重视,但暂时也不能过于重视。前者是因为印度毕竟是一个人口规模和中国差不多的国家,看地图又扼着印度洋黄金航线的咽喉。后者是因为,印度还没能力让中国把他当作主要的对手,中国还有着更强大的对手要面对。
中国对于印度,总是教育为主,惩戒为辅。1962年那场令印度记忆深刻的反击战,也主要是这个目的,打出西南部中印边界几十年和平,再占据几个战略要点,中国就基本实现了目的。
毛主席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倒是一些自认为比毛主席还高明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总是不那么明白。
现在在印度问题上,存在着两个不太好的倾向,一个是过于轻视印度,一个是过于重视印度。过于轻视印度,就是把印度描写的过于不堪,令人感觉印度是一个充满各种愚昧现象而又永远毫无希望的国家,对中国形不成丝毫的威胁。过于重视,就是把中印矛盾的地位看得过重,认为应该集中力量,把印度比较彻底地解决一下。
印度该不该解决?早晚要解决!但现在还不具备一劳永逸解决印度问题的条件,也暂时还不成为一个紧迫的必要性。
各种具体的原因就不罗列了,因为根本原因还是一个:印度还没那么重要,对我们的威胁还没那么大,中印矛盾暂时还不是中国外部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矛盾。
中国是一个外部环境特别恶劣的国家,跟周边没有强国存在的美国比,这点就更突出了。光是核武器国家,中国身边就有四个。存在着领土、领海争端的国家,又有那么多。有段时间,看看四周,似乎都有危机和挑战。中日矛盾、中印矛盾......。这些外部的矛盾都客观存在,需要中国面对,但最重要的还是中美矛盾。
环顾四周,因为美国因素,现在中国的外部安全压力还是主要来自东面的海上(南海成为问题也是因为来自东面海上的美国因素)。相比较而言,西南方向,虽然因为印度也面临一定的安全压力,时不时还要出现点摩擦,但和来自东部的安全压力比,目前还是处于次要地位。
因为美国是中国的主要对手,中美是外部的主要矛盾,东部是中国战略方向的重点。
根据矛盾分析法,在众多矛盾当中,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着次要矛盾的解决,所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是重点。中日矛盾和中印矛盾,目前都受到中美矛盾的制约。背后都有中美矛盾因素在里面,甚至有时候会成为中美矛盾的某种表现形式。没有美国在背后支持,东边的日本和西南的印度,都掀不起太大浪花。印度和日本,每次针对中国搞出点什么动静来,背后也多多少少会找到美国的因素。
在中国的地缘政治问题上,还是要跟毛主席学习,要正确处理战略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毛主席一直把美国看作是主要对手和敌人,中国的主要战略方向是在总部沿海地区。西部只是次要战略方向。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这是我们的国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当然也会基于一定的条件发生转化,但现在,这种足以导致矛盾转化的条件还没出现。
但另一方面,中印矛盾虽然还没有改变次要的地位,但在中国外部矛盾的地位是上升的,重要性在提高。这跟国际格局和中国的战略重点在悄悄地发生一定程度的调整有关。中印矛盾的地位上升,并没有改变中美矛盾是主要的外部矛盾,而且从根本上还是中美矛盾演化的结果。
特朗普政府已经把中国明确为主要的战略对手,遏制中国成了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目标。而中国随着国力上升,也为了应对来自美国的挑战,也要做一些调整。
从中国角度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这与中国的特殊地缘条件也是吻合的。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的,历史上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西太平洋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又要面对世界还处在海洋世纪这个事实。实际上,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意味着中国的外部战略海陆并重的同时,也体现为东西并重的趋势。
几十年前,“中国主要注意力只能放在中国的东方,而不能也没有必要放在中国的西南方”,现在情况已经开始变化,东部虽然依然是中国最主要的战略方向,但对西部战略方向的注意力明显增强。
随着中国跟印度的战略利益冲突越来越大(至少印度是这么认为的),中国应该越来越重视这个对手。
而且,印度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让印度更加值得重视。
印度长期是一个地理概念,现在是一个联邦,但印度国家主义政治力量的上台,印度内部的凝聚力正在改变。
现在印度执政的人民党,就是一个国家主义意识形态浓厚的政治力量。莫迪本人不但民族主义意识强烈,对曾经印度的种族暴力冲突事件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还兼备宗教狂热和种族倾向。
印度要解决国内松散的局面,国家主义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历史上,德意志是如何从松散的众多小邦联合变成一个有凝聚力国家的,主要靠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并不能解决内部的社会矛盾,更多依靠对外的激进对外扩张战略,激化与周边大国的冲突,促成国家意识的巩固,实现国内矛盾的转嫁。
这就是我们不能过于轻视印度的重要原因,印度的税制改革,也是印度增强内部统一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个实现内部统一的印度,就会成为中国的真正对手。给印度的国家主义政治力量足够的时间,这并非不可能。
对付印度,暂时还是坚持现在的策略比较好,集中更多资源应对中美这个主要矛盾。印度发起挑衅,中国就要给予必要的反击。只是要掌握一个度,暂时还不能把中印这个次要矛盾,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能够击退印度的军事挑衅和冒险就可以。
等到中国解决好中美这个外部的主要矛盾,印度问题并不那么难解决。印度内部社会矛盾那么多,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都很严重,内部还有军事割据,外部还有巴基斯坦这个死敌,都有很多的利用空间。
对中国来说,一个分裂的印度,才是一个最好的印度。否则,以印度的尿性,早晚要作妖。说到底,在印度真正的解决完上述的内部和外部问题之前,暂时还没有资格成为中国需要直接以举国之力应对的对手。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载“明人明察”微信公号【作者授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