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持久战——毛主席抗战「十大」思想之三

持久战——毛主席抗战「十大」思想之三
作者:刘振起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5-31


   【1938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的报告。】


毛主席“十大”思想,造就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战争需要武器,更需要思想。毛主席是中国抗战的精神领袖,被陈嘉庚先生颂为“中国的大救星”。从新的视角来研究探讨抗日战争,我们看到,毛主席的“十大”思想,犹如茫茫黑夜中的灯塔,为中华民族的抗战指明了方向,统御了抗日战争的总体进程,武装人民发挥了弥补中国武器落后的天然缺陷,造成了取得抗战胜利的巨大思想优势。
“一、中国必胜思想;二、全面抗战思想”(见【相关阅读】)


三、持久战思想

持久战,是毛主席提出的抗战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一伟大著作中。持久战思想,被国民党最高当局奉为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经蒋介石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我们知道,抗日战争,虽是国共两党合作,但在抗战思想、路线等方面是不同的,而且始终存在着对立。国民党一直想在抗战中减少共产党的影响,进而消灭共产党,可对于持久战思想,却是赞扬有加,可见这一思想的真理性力量和广泛共识度。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的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持久战,是毛主席的一贯思想。这一思想,他有过多次的表述。早在1935年12月,毛主席就在瓦窑堡共产党活动分子会议上,在分析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后,指出了要打倒包括日本帝国主义在内的敌人,必须持久战。


    【1936年7月,毛主席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1936年7月,毛主席在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更加清晰地估计了抗日战争的形势,明确地提出了通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方针。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毛主席不但在不同的场合强调持久战,而且把它确定为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战略指导思想。1937年8月24日,毛主席在洛川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鲜明地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并科学分析了抗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

1938年3月12日,毛主席在延安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又从中日对比的角度,阐明了要用持久奋斗来保卫祖国。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毛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论持久战》长篇讲演,系统阐发了持久战思想。


研究看,毛主席持久战思想,有效遏抑了以下“三论”:

一是“和谈论”。“和谈论”,主旨是与日本侵略者妥协,主要存在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中。1937年7月13日,《大公报》报道,蒋介石“希望以和平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宣称粮食、弹药、交通什么都没有一点准备,不能抗战。蒋介石认为,若一准备,日本人就知道了,日本一知道就会向我们进攻,那就要亡国。所以,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天津后,于8月13日进攻上海时,蒋介石政府便开始了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秘密谈判,至11月时,又通过德国大使陶德曼出面与日本调停。12月中旬,日本进攻南京,对南京居民进行了野蛮的屠杀。1938年1月16日,日本政府发表《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但蒋介石政府仍继续保持着对日本秘密联系的各种渠道。

虽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在毛主席持久战思想发布后,蒋介石及其政府的抗战策略,就融进了持久战思想的元素,这对于国民党抗战指导是产生了积极作用的。


二是“亡国论”。“亡国论”,在当时的社会和国民党政府中有着一定的市场。资料显示,早在抗战开始前,国民党上层就有“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论调。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又引发了“再战必亡”的悲观情绪和广泛议论。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以及周佛海为代表的投降派,公开地大肆主张与日媾和。毛主席的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论断,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稳定了中国抗战情势,坚定了中国抗战的信念。


三是“速胜论”。“速胜论”,在国共两党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抗战开始后,蒋介石及其政府既和日本秘密和谈,又把抗战胜利的前途寄托在国际局势变化和依赖美国、苏联等外力援助与干预上。淞沪会战时,认为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苏联一定会出兵,战争就可结束。尤其台儿庄战役后,“速胜论”就更加有市场,《大公报》发表社论,竟认为台儿庄战役后是日本侵略者的最后挣扎。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过于看重国民党200万正规军的力量,急于打大仗,对抗战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缺乏明确的判断。毛主席的持久战思想揭示的抗战进程和途径,扶正了中国的抗战认识,对确定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和规划军事部署,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力。

总之,是毛主席的持久战思想,指明了中国抗战方向,照亮了中国抗战前程,确保坚持了抗战胜利。

笔者掩卷思及,假若没有毛主席持久战思想武装,那样的一个混乱而迷茫的社会,中国的抗战是绝难坚持到最后胜利的。


【相关阅读】
刘振起:中国必胜——毛主席抗战“十大”思想之一
刘振起:全面抗战——毛主席抗战“十大”思想之二

2023年5月30日星期二

全面抗战——毛主席抗战「十大」思想之二

全面抗战——毛主席抗战「十大」思想之二
作者:刘振起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5-30


   【1937年4月,毛主席在延安机场】

毛主席“十大”思想,造就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战争需要武器,更需要思想。毛主席是中国抗战的精神领袖,被陈嘉庚先生颂为“中国的大救星”。从新的视角来研究探讨抗日战争,我们看到,毛主席的“十大”思想,犹如茫茫黑夜中的灯塔,为中华民族的抗战指明了方向,统御了抗日战争的总体进程,武装人民发挥了弥补中国武器落后的天然缺陷,造成了取得抗战胜利的巨大思想优势。“

一、中国必胜思想”(见【相关阅读】)二、全面抗战思想毛主席的全面抗战思想,制造了陷日本帝国主义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成为了中国争取抗战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那么,什么是毛主席的全面抗战思想呢?总的讲就是:全国军队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全面抗战。毛主席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汉奸卖国贼是一个强大的反革命势力,而中国革命的现时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要组织和团聚千千万万民众和一切可能的革命友军,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的汉奸卖国贼这个最中心的目标而攻击前进。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毛主席的全面抗战思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7月23日,毛主席发表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前途》,提出了8项办法:1. 全国军队的总动员;2. 全国人民的总动员;3. 改革政治机构;4. 实行抗日的外交;5. 宣布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并立即开始实行;6. 实行国防教育;7. 实行抗日的财政经济政策;8. 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1937年8月22日,在洛川召开的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毛主席起草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即:1.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 全国军事的总动员;3. 全国人民的总动员;4. 改革政治机构;5. 抗日的外交政策;6. 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7. 改良人民生活;8. 抗日的教育政策;9. 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10. 抗日的民族团结。由此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洛川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战历史告诉了我们,这条路线,是彻底的抗战路线,是胜利的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坚决执行了这条全面抗战路线,不但很快促成了敌后抗日战场的胜利展开,给予了日寇积极有效的打击,而且成功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了抗日队伍。年轻的朋友可能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没有画面感。

我要告诉诸君,这可不是像国民党的军队那样,与日寇正面对垒,打归打,打不过就向后撤。这可是直接深入到日寇占领的地区,去消灭日寇,解放那里的人民大众,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整个抗战史看,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对取得抗战胜利发挥了决定作用。试想,如果没有共产党的敌后抗战,日寇没后方顾虑,国民党军队就绝不是丢大半个中国了,而中国真就灭亡了。共产党的敌后抗战,绝对是超出了国内外一般军事家的用兵智慧,所以他们的结论认为中国必败无疑。

史料表明,从1937年9月至1938年底,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抗击着全部侵华日军的58%和全部的伪军,作战1500余次,歼灭日伪军50000多人。这个歼敌数量已超出了抗战时自身的兵力总数,并建立了10多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游击区,解放的总人口达到5千万以上,形成了辽阔的解放区战场,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力也由抗战开始时的4万余人发展到18.1万多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巨大抗战成绩。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还原真实的抗战,是对战争最好的纪念》,文章共写了三个内容,其中第一个内容的标题是:“消灭一个‘鬼子’有多难”。文中用真实的数据,对比了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和日军的兵力及其双方作战的结果。在此录下部分,以助我们对比认识共产党的抗战。

文章说:“抗战初期,不少国民党参战部队几乎是清一色的德式装备,这同日军甲种师团比存在优势,人数比是2:1,火炮比大约是3:1。按理说,3个师(一个军的编制)也可以对付日军一个师团。然而,打起来却往往是10个国民党德式装备师,才能敌得过日军1个甲种师。恰恰相反,日军1个大队往往可以对付国民党军1个师。”“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2万余人,国民党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三十六师等148个师和62个旅,总计70余万人,其中不乏德式装备部队。

最终,上海沦陷,日军宣布死伤4万余,而国民党军队统计死伤30万人。日军以22万人打败了国民党军队70万人。”

看看国民党的这些数据,再看看上面共产党的数据,我想结论应是一目了然的了。我感慨的是,共产党的武装,总兵力区区4万多,装备近乎是原始的, 1年多打了那么多的仗,消灭了多于自身兵力总数的敌人,还建立了10多块抗日根据地,解放了5千万的人口,自己不但没被日军消灭,反而扩大了4.5倍的力量。这就是奇迹,这就是毛主席全面抗战思想的胜利。

说到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就不能不说一说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依靠英、美、苏等国家支持,单纯由国民党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而拒绝民主改革,阻挠发动群众,反对全民抗战。这条路线,说穿了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日本全面侵略面前,在全国人民的压力面前,为着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进行抗战;另一方面是害怕共产党和人民力量的发展,以至害怕危及国民党官僚集团自身的利益,并企图在抗战中融化和消灭共产党。

这条路线,毛主席曾明确预断,国民党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存在着严重失败的可能。抗战历史给出了结论,证明了毛主席的预断是准确的。历史告诉我们,从1937年7月到1938年底,仅1年3个月,由于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和实行消极防御,抗战一败再败,损失兵力100余万,丢失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等大城市,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一直败退到四川,使中国的半壁河山陷入日寇之手。

国民党的首都南京,蒋介石计划以15万大军死守6个月,结果6天弃城而逃,日寇开动杀人机器,30万无辜的南京居民惨遭日寇杀害。总观抗战历史,这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战争,正是动员了最广泛的社会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全面抗战路线才取得了胜利。

【相关阅读】刘振起:中国必胜——毛主席抗战“十大”思想之一

毛泽东主席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

毛泽东主席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
作者:陈立旭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5-30



【提要】历史事实可见,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强调要用武力解放台湾。此后,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从未许诺放弃武力解放台湾而捆住自己的手脚。直到1972年中美高层会晤时,毛主席仍然坚持美军必须撤离台湾这一根本原则。对于美国煽动起来的“台湾独立”的歪风,毛主席以巨大的勇气予以坚决回击。


毛主席生前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花费了不少心血。他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在当时起到了反对分裂的作用,在后来为我党提出“一国两制”方案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笔。


一、统一祖国可以考虑采取武力与和平两种方式

建国初期,毛主席主要考虑用武力方式解放台湾。1949年成立了由粟裕任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积极筹划军事攻台。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在发表的《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提出的1950年任务,包括解放台湾。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以协防台湾为由武装侵入台湾海峡时,中国政府于1950年6月28日发表声明,严厉驳斥杜鲁门关于台湾地位的声明,斥责美国第七舰队侵台。中国政府指出:“美国的这一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不管美国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由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由东南转向东北,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暂时搁置。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在此影响下,1954年,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所谓“托管”、“代管”台湾的论调。对此,中国政府予以坚决反对,并严正指出:一切想把台湾交给联合国托管,或者交中立国代管,以及“中立化”台湾及制造所谓“台湾独立国”的主张,都是企图割裂中国领土奴役台湾人民,使美国侵台合法化。“这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允许的。”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任务,并于当年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于当年12月2日与蒋介石集团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对此,中国政府予以严厉谴责。12月5日,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在同缅甸总理吴努会谈时谈到美蒋“共同防御条约”说:这个条约实际上是美国为了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而搞的。首先,这个条约肯定了国民党的地位,说国民党代表中国;第二,国民党正式以条约方式承认美军在台建立基地;第三,这个条约规定任何方面不得对台湾和澎湖列岛动武,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能武力解放台湾;第四,这个条约又说经过协商后可适用台湾、澎湖以外的地区;第五,杜勒斯说,互不承认的国家,发生战争将不叫战争。这五条,实质是不让中国武力解放台湾。周恩来还表示,“我们反对战争,但不会被吓倒,我们热爱和平,但不拿主权去乞求和平。”12月8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完成自己祖国完全统一。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1―2月间发起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

由历史事实可见,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强调要用武力解放台湾。此后,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也从未许诺放弃武力解放台湾而捆住自己的手脚,直到1972年中美高层会晤时,毛主席仍然坚持美军必须撤离台湾这一根本原则。

毛主席在考虑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也考虑到:台湾问题与东西德、南北朝鲜问题不同。台湾问题是由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盘踞台湾而造成的,盘踞于台湾的国民党也只承认一个中国。两岸分离的原因在于国共两党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对抗。基于此,解决台湾问题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在中国人内部采取和平方式解决。

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从两个方面开展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谈判和缓远东局势问题。周恩来的这一声明得到了美方响应。从1955年8月至1970年,中美大使级会谈(即日内瓦一华沙谈判)了136次,核心就是台湾问题。二是向台湾方面提出和谈倡议。倡议的主旨是:如美军撤台,我们可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如果蒋介石接受,欢迎蒋介石派代表来北京谈判。并且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当时毛主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设想的主要内容是:争取逃台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返回祖国大陆与共产党合作;争取同国民党谈判和平解决台湾的问题;争取蒋介石与共产党再次合作以解决台湾问题;对于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上层,均可采取宽大的方针。根据毛主席的这一设想,周恩来于1954年8月12日在统战部召集的民主人士座谈会上代表中央提出对台工作方针时指出:“凡愿从台湾回到祖国的,我们是既往不咎。”“大家都有朋友在台湾,可以向他们做宣传工作。”8月15日,周恩来在宴请英国工党代表团时又说:“跑到台湾去的人愿意回来,我们都以宽大政策对待他们。”1955年4月17日,周恩来在万隆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吴努表示想调解中共和蒋介石的关系。当时吴努的兴趣集中在两点:一是如何和平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台湾后如何对待蒋介石;二是和平解放台湾后中国是否愿意同美国签订友好条约并接受美援。周恩来明确回答:“如果美国撤军,我们是可以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如蒋介石接受,我们欢迎他派代表来北京谈判,只要蒋介石同意和平解放台湾,并且派代表来北京谈判,我们相信即使蒋介石本人,中国人民也可以宽恕他。但蒋介石必须承认中央人民政府,不能自称代表中国。”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在万隆同八国代表团会议上又一次表示:我们愿意和蒋介石谈。同时,根据毛主席所确定的原则,周恩来在会见外宾的场合多次代表中国政府公开表示: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外国干涉。

1955年4月25日,周恩来在会见黎巴嫩前驻美大使马立克时指出,台湾问题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来说,这是我们的内战,我们打败了蒋介石,他逃到台湾,我们要解放台湾,这是内政,不允许任何外国干涉。外部来说,朝鲜战争后,美国占领了台湾,我们解放台湾,会碰到美国的武装力量。我们并不害怕他们,而是认为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在桌子旁会晤讨论这件事。我们不要战争,也不怕战争,当我们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我们就接受挑战,全力以赴。1955年5月12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驻联合国首席代表梅农时说:中国从来没有说过不同蒋介石谈判。应该由两方面直接谈判,这种谈判与中美之间的国际谈判性质不同。同年5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扩大会议上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时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1955年7月30日,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再次宣布这一方针时说,解放台湾有战争与和平两种方式,我们愿意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可能的话,中国政府愿意同台湾地方的负责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中央政府同地方当局之间的协商。1956年,中国即将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安定的环境,也需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进一步考虑了和平解放台湾的问题。此次毛主席考虑的重点,是团结台湾国民党上层以实现和平统一。

1956年1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古人有言,不咎既往。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针对台湾国民党当局,毛主席专门指出:“凡是能够团结的,愿意站到我们队伍里的人都要团结起来”,“不管他过去是做什么的,比如台湾,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毛主席还说,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根据毛主席这一设想,周恩来在当年1月30日代表中共中央在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我党的对台方针是:欢迎国民党回大陆参观学习,凡是愿意回大陆参观学习的,凡是愿意走和平道路的,不咎既往。凡在和平解放台湾上立了功的要受奖,台湾人员要站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为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1956年3月16日,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李济深的前卫士长马坤时说,如果你到了台湾,请你向蒋介石和你的其他朋友转达几句话。首先,你可以向他们说,蒋介石是我的老朋友,他认识毛主席,也认识我。我们同他合作过两次。最后一次谈判是在南京。那次谈判破裂后,打了三年内战,至今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把和谈的门关死。任何和谈的机会,我们都欢迎。我们是主张和谈的。既然我们说和谈,我们就不能排除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赞成和谈。周恩来还说,蒋介石还在台湾,枪也在他手里,他可以保住。主要的是使台湾归还祖国,成为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一件好事。如果他做了这件事,他就可以取得中国人民的谅解和尊重,而这件事也会像你所说的那样载入历史。

1956年6月28日,周恩来在一届人代会三次会议上进一步公开阐述我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时说,我国政府曾经再三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与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谈判。为了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爱国不分先后,不管过去犯过多大的罪过,都本着“爱国一家”的原则,采取既往不咎的态度。欢迎国民党军政人员为和平解放台湾发挥重要作用。希望他们回大陆省亲、探友、通讯,我们准备给以各种方便和协助。

概括这一时期毛主席和党中央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主要有五个内容:(一)省亲会友,来去自由;(二)既往不咎,立功受奖;(三)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四)和平解放,互不破坏;(五)留蒋军队,由蒋治台。


二、毛主席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路中,包含着在一个中国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并存

1956年,毛主席关于采用在一个国家里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方式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构想大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了。其标志是:第一,毛主席和周恩来都多次阐述了解放台湾的两种方式,并强调要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第二,他们都强调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即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的原则。国共两党只能在这个前提下来谈统一问题。第三,他们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意见:和平统一祖国后,对蒋介石可以谅解,蒋介石还可以在台湾,军队也还可以在他手中掌握,其他具体问题和步骤都可以协商。从以上三点来看,到1956年,毛主席关于采用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方式,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虽然还是初型,但大的框架已经有了。

毛主席还考虑,应该把党中央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在上述框架之下加以具体研究,使之进一步成熟后,确定下来,并在党内统一认识。根据毛主席的这一想法,1956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和平解放台湾的指示》,指示指出:目前对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必须改变方式,才能适应当前新的情况和政策。对外宣传应该采取强调同不去强调异的方针,强调“爱国一家”。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中央指定统战、调查、宣传、公安、外交、侨委、总政、军情等部门负责人,成立对台工作组,协助中央统一掌握对台工作。不久,中共八大召开。这一思路和框架又为中共八大所肯定。八大文件指出:“我们愿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谈丧失了可能性或和谈失败之后。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解放台湾的正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

毛主席和党中央关于力争用灵活方式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得到了广大爱国人士的拥护,他们中许多知名人士主动提出愿意在国共两党之间斡旋,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此间,毛主席在会见这些朋友时,又在原有构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怎么样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案,其内容是:台湾必须回到祖国怀抱,以实现祖国统一。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订个协议公布。”“台湾可以派人来大陆看看,公开不好来就秘密来。”毛主席还说,台湾只要与美国断绝关系,可以派代表回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对于毛主席所提具体方案,周恩来还做了进一步说明,他说:蒋经国等安排在人大或政协是理所当然的。蒋介石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如果陈诚愿意做,蒋经国只好让一下做副的。其实陈诚、蒋经国都是想干些事的,陈诚愿到中央工作,不在傅作义之下,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工作。如果目前台湾方面有难处,我们可以等待,希望蒋氏父子和陈诚也拿出诚意来。毛主席和党中央当时提出的这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案,使已经初步形成的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构想框架中的内容更完善、更充实了,表达的语言也更加明确、具体了。这就是:中国必须统一,台湾必须回到祖国怀抱;台湾回归祖国后,“一切可以照旧”,台湾“可以实行三民主义”。由此可见,当年毛主席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虽然没有使用“一国两制”的词汇,但其基本内容就是“一国两制”。


三、毛主席为实现解决台湾问题构想而殚精竭虑

毛主席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在实践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毛主席在斗争的风浪中坚持了这一构想并使之更加接近现实。

实践毛主席所提出的构想,首先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遇到了挑战。

这个挑战来自美国。美国历届政府都奉行将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蒋介石逃台后,美国扶持蒋介石的重要目的,是使台湾成为在亚洲防止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环节,把台湾建成美国在太平洋“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毛主席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而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构想,对美国实行自己的战略打算是一个严重威胁。而且,毛主席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对台湾当局所产生的一定影响,也使美国担心国民党集团脱离自己的控制从而削弱其在亚太地区的力量。因此,毛主席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引起了美国的不安。为了不使毛主席的构想变成现实,美国在这一时期里,加紧推行其“两个中国”的政策。在美国政府的默许、支持下,美国国内出现了一支鼓吹台湾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诸如“台湾地位未定”、“台湾居民不是汉族”、要“实行公民投票实现台湾自治”等论调。

对于美国新煽动起来的这股“台湾独立”的歪风,毛主席以巨大的勇气予以坚决回击。当美国鼓动“台湾独立”时,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于1958年2月10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讲话,严厉批驳了“台湾地位未定”和“台湾自治”的谬论。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局势和台湾海峡的形势,毛主席以伟大革命家的气魄,在美国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毅然决定炮击金门。炮击金门不仅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气焰,更重要的是把台湾问题保持在一个国家内部问题的范围之内。正如毛主席在炮击金门当中亲笔写的《告台湾同胞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中所说的:“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打一些炮,引起你们注意。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确实不是美国人的领土。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我们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炮击金门是为了帮助蒋介石守好金门,炮击是为了“以利他们固守。”“这是为了对付美国人的。这是民族大义,必须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与此同时,毛主席和周恩来仍然积极寻求与蒋介石集团对话的渠道。1959年12月14日,周恩来接见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芨、宋希濂等人时提出:你们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做台湾方面的工作。嗣后,杜聿明等人均通过各种渠道致信台湾国民党军政要员,说明大陆对台政策,希望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祖国统一。这些行动,对台湾方面也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60年初,美国开始推行两面对华政策,一方面继续从政治、经济方面逼迫台湾与大陆脱离关系,以此为前提给台湾以军事援助,力图借此打开缺口,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另一方面设法增加与中国大陆的接触,寻找与中国政府的新的折衷方案。毛主席敏锐地看到:这种情况加深了美蒋之间的矛盾,利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1960年5月22日,毛主席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对台工作问题。此次会议根据新的情况确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是: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在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要蒋介石等人现在过来也有困难,问题是要有这个想法,逐步创造条件,一旦时机成熟了就好办了。为了贯彻这一总方针,中共中央还提出了更为宽松的对台政策新的四点具体意见:1.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悉委于蒋(介石);2.台湾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作破坏对方团结之事。十分明显,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提出的这一对台工作总方针和四点具体意见,是毛主席1956年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的进一步发展。四点具体意见使毛主席当时提出来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更宽了,办法也更具体了。可以说,当时我党为解决台湾问题而形成的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政策的内容已经比较完备了,以后就是怎样加以表述的问题了。

实践用在一个国家内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的办法来和平统一祖国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解决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坚持了两条方针:一是坚持这一问题是中国人内部的事,应该由台湾海峡两岸人民自己处理,不允许外国插手;二是坚持从宽的方针。只要坚持一个中国,台湾回归祖国以后,可以高度自治。为了贯彻这两个方针,毛主席和党中央自1960年5月22日提出对台工作总方针和四点具体意见之后,又于1963年初对四点具体意见作了新的补充。补充的内容是:台湾回归祖国后可以行使更大的自治权利,除外交以外,军队、人事都由台湾的蒋介石和陈诚全权处理。台湾社会改革不仅可以从缓,而且在条件成熟时也要尊重蒋介石、陈诚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

1963年初,毛主席把进一步充实了内容的在一个国家里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具体意见,通过周恩来出面,请张治中、傅作义致信陈诚,加以转达,并再次做了更具体的说明。周恩来在请张、傅二人写信时,还把毛主席的这些具体意见归纳成“一纲四目”。“一纲”就是: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蒋介石与陈诚的意见妥善处理。“四目”是:1.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蒋介石与陈诚全权处理;2.台湾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3.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指陈诚)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4.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同时还向台湾方面表示:这些意见是中央政府的。不久,周恩来又请有关人士转告陈诚:台湾归回祖国以后,可以行使更大的自治权利,除外交以外,军队、人事均可由台湾朋友自己来管。他还说:过去送去的信件虽然是一些朋友个人写的,但政府是支持的,我们个人在政府中担负的工作可以变更,但上述对台工作的政策是不会改变的。

由上可见,1963年初毛主席提出并由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和平统一祖国具体意见,实质上就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方案。“一纲”就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四目”实际上就是在一个国家里实行两种制度。“一纲四目”实际上是毛主席1956年提出的用在一个国家内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办法和平统一祖国初步构想的更具体的方案。需要指出的是:毛主席50年代中期提出、60年代初期进一步充实了内容从而方案化了的在一个国家里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的构想,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后来我党在80年代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四、毛主席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构想对国民党当局的影响

值得强调的是,毛主席关于采用在一个国家里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方式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对国民党方面发生了重大影响,起到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应该肯定的是,蒋氏父子是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但在50年代初期,他们急于借助美国力量自保和“反攻大陆”,对美国分裂中国的打算警惕不够。5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分裂中国阴谋的揭露和强调中国必须统一、决不允许分裂的立场,对蒋氏父子有一定影响。从那以后,蒋氏父子开始对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保持警惕了,在许多问题上他们不买美国人的账。1954年9月9日,杜勒斯到台湾同蒋介石会谈,提议把台湾交给联合国“托管”或者交给中立国“代管”,还提议台湾中立化或建立“台湾独立国”,当即遭到蒋介石的拒绝。1954年12月3日,美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后,美国试图掌握对台湾军队的指挥权。对此,蒋介石是坚决抵制的,决不把军队交给美国人指挥。对于成立台湾和美国军事协调会议,蒋介石也一直坚持要由国民党方面主持、主导不允许美国人掌握主持权和主导权。对在日本国内的“台独”势力,蒋氏父子采取了不支持和分化的措施。分化的结果,1956年,日本“台独”头目廖文毅宣布解散在日本的“台独”组织。1958年3月17日,按照蒋介石的意见,美军驻台军事机构实行改组合并,成立美驻台协防军援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实际上也是由国民党控制整个协防军的,美军指挥官只处于助手地位。同年5月25日,蒋介石直接了当地对美国记者说:我们反攻大陆,“无须美国直接参战。”1958年10月1日,蒋介石公开发表谈话说,他在是否撤退金、马驻军问题上并没有接受杜勒斯谈话的义务。

1956年7月毛主席和党中央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指示和具体意见,1960年提出的对台工作总方针和四点具体意见,对台湾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台湾当局一方面口头上仍说要“反攻大陆”、“光复大陆”,但另一方面对台湾岛内和海外的“台独”分子及其活动也加大了打击的力度。1960年9月4日,台湾当局逮捕了一批“台独”分子和有“台独”倾向的人,取缔其组织和活动,始终不让“台独”势力成气候。1961年4月28日,国民党还专门组织了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纪念活动,表明了他们也是坚持一个中国、维护祖国统一的立场的。1961年下半年,美国对台搞“拉陈(诚)抑蒋(介石)”阴谋,美国政府邀请陈诚访美,企图在是否从金门、马祖撤退蒋军的问题上,离间陈诚和蒋氏父子的关系,扩大他们之间的矛盾,达到他们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目的。毛主席看穿了美国的阴谋,决定以促成蒋氏父子与陈诚的团结,来击破美国“拉陈抑蒋”的阴谋。他通过周恩来出面表示:“我们希望蒋介石、陈诚、蒋经国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在陈诚赴美之前,周恩来还提醒台湾当局要加强内部团结,把军队抓在手里,美国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周恩来转达说,毛主席一再表示,只要蒋介石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它从中国分裂出去,那么,我们就不改变目前对他们的关系,希望他们不要过这条界。周恩来还说:“陈诚还有些民族气节,看来不会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在毛主席和党中央对台政策的影响下,陈诚和蒋氏父子没有落入美国搞的“两个中国”的圈套。1961年8月,陈诚访美,美国国务院将1955年以来中美大使级谈判记录拿给陈诚看,想以此拉拢陈诚。但陈诚看了之后,反而十分感慨地说:“中共拒绝美国的一切建议,而坚持美舰队及武装力量退出台湾的作法,不受奸诈,不图近利,是泱泱大国风度。”陈诚明确表示,他也要站在维护祖国统一,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一个中国、不搞分裂的立场之上。陈诚还说:国民党也要向历史作交待。同时,台湾当局内部原本矛盾很深,但在维护一个中国的问题上反而加强了团结。1961年8月14日,陈诚回台后,专门向蒋介石汇报了访美经过当年11月12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八届四中全会上发表了题为《贯彻本党的时代使命和革命任务》的讲话,讲话中表示了坚决维护一个中国,反对分裂的立场。

毛主席和党中央于1963年进一步提出并由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和平统一祖国具体方案,对台湾当局也有一定影响。1963年1月12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九大上发表讲话时,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立场。同时,对“台独”势力开始采取严厉措施加以打击。1964年9月,台湾大学政治系主任彭明敏等秘密起草“台湾独立宣言”,被国民党政府发现后予以逮捕。此后,蒋氏父子凡是发现有“台独”分子活动,都毫不手软地把他们逮捕。1966年10月22日,宋美龄在美国旧金山发表演讲,严厉斥责“两个中国”的谬论,对在美的“台独”势力起到了分化、打击作用。1968年6月10日,蒋介石在接见日本新闻编辑访问团时,重申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政策,又一次打击、分化了海外“台独”势力。1970年1月3日,美国帮助“台独”头子彭明敏逃出台湾赴美活动,此后不久的1月15日,在美国的默许下,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的“台独”团体组成了“台湾独立联盟”,总部设在纽约。蒋介石于此事发生的前两天即1月13日发表谈话,预先警告,进行强烈谴责,并且表示“台湾政府的一个中国的立场永不改变”。更加耐人寻味的是:1965年3月5日陈诚病逝后,在他留下的遗言中,既没有提“反攻大陆”,也没有提“反共”,反而在遗言中向蒋介石建议:对中共不能“反潮流”;不能为外国动用台湾的兵力;不能信任美国;不能受日本的愚弄。实际上陈诚在他的遗言中表明了他关于要和共产党和解以实现中国统一的态度。当时国民党内一些人建议在发表陈诚遗言之前,要加上“反攻”和“反共”的内容,陈诚的亲属不同意,找到蒋介石,蒋介石表示:同意可以不修改。这一事情说明,蒋介石在两岸和平谈判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是有考虑的。

历史事实证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意愿。毛主席当年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意愿,顺应了历史潮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笔。今天,谁想违背人民意愿,抗拒历史潮流而搞分裂祖国的活动,不仅不会有好下场,而且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2023年5月29日星期一

统一全中国,一直是毛主席难以释怀的一个心愿

统一全中国,一直是毛主席难以释怀的一个心愿
作者:王在希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5-29




【编者按】最近有报道,百岁老人基辛格先生在接受《经济学人》访谈中说到,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时,毛主席曾表示“我们可以暂时不要台湾,再过一百年再去管它”。此话在网上迅即引起反应。当时毛主席究竟有没有说过此话?如果提及台湾,原话是怎么说的?有没有被基辛格先生曲解?至少我们现在无论从官方报道,还是从《毛泽东年谱》及各种正规传记史料中,均未发现有任何记载能证明基辛格此言。更重要的是,今非昔比,时势已变,新时代的中国正处于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如果一百年不要台湾,还怎么实现民族复兴?一个没有完全统一的大国,民族复兴从何谈起?“祖国必须统一,祖国必然统一!”为此,我们重新编发国台办原副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副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王在希同志2018年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而撰写的《毛主席运筹帷幄 情系台湾》一文,以重温老人家始终牵挂祖国统一的拳拳之心。


毛主席运筹帷幄 情系台湾

毛主席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到他老人家晚年,一直牵挂心头、念兹在兹的一件事情,就是台湾问题。在他人生最后的近30年中,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问题最后成了他抱憾终身的一件事情。

早在1949年淮海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毛主席就思考在发动渡江战役同时,顺势解放台湾。他曾经要求当时三野实际负责指挥的粟裕副司令员研究攻打台湾问题。粟裕研究后表示,实施渡海两栖登陆作战,必须要有海空军的火力支援。而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只有陆军,尚未建立海军和空军,所以毛主席当即决定:立即建立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在发起渡江战役同时,在江苏泰州宣告成立华东军区海军,由张爱萍出任首任司令员兼政委,并内定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为首任台湾省委书记。同年11月11日,解放军空军在东北宣告成立,由曾经在苏联留学的四野参谋长刘亚楼同志出任首任司令员。1950年4月1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央军委直属的人民海军,由萧劲光出任司令员。可以说,毛主席当年决心建立海军和空军的初衷,就是为了解放台湾,海空军首任司令员人选都是毛主席亲自选定。毛主席曾经幽默地说,我选了一个晕船的担任海军司令,选了一个晕车的担任空军司令。


【1959年,毛主席与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在中南海交谈】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思考用一年左右时间进行准备,在1950年3月解放海南岛之后,准备1951年前后顺势解放台湾。当时毛主席内定由粟裕同志担任解放台湾总指挥,时任九兵团司令的宋时轮已经开始组织华东军区部队进行夺岛训练。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防我军乘机解放台湾,于6月27日派遣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使得我解决台湾问题变得复杂化。由于朝鲜战争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毛主席被迫下决心于10月25日将我原来准备解放台湾的50万大军改成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从而失去了一个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机会。


【1950年5月17日,第三野战军成立以粟裕为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并以50万人的兵力,投入对台作战准备】

1953年朝鲜停战后,毛主席重新考虑在适当时机解决台湾问题。1954年底,台湾当局与美国签署了一个《共同防御条约》,台湾被置于美军的直接保护之下,我解放台湾不仅要对付国民党军队,还要对付驻台美军,解决台湾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复杂。


【1953年2月,毛主席视察海军“洛阳”舰】

1955年,毛主席决定先打一江山岛,肃清浙江沿海国民党军队盘踞的岛屿,同时测试一下美台“协防条约”的水温。一江山岛战斗是我军第一次陆海空联合作战,在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指挥下,打得非常顺利。我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之后,蒋介石非常紧张,随即下令将驻守大陈岛的部队和居民数万人主动撤回台湾。

1958年,美国认为新中国政府已经稳定,要求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以台湾海峡中线为界,搞“两个中国”。此举遭到蒋介石拒绝。毛主席闻讯后,决定配合蒋介石,打了一场震惊中外的“823金门炮战”。毛主席明确指示,“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金门炮战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挫败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显示国共内战还没有结束,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和国共内战的延续。不久以后,炮战改成单日打炮,双日休息,以便金门岛上国民党军队能正常得到物资补给。金门炮战堪称军事史上一个奇迹,充分显示出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斗争艺术和异乎寻常的智慧。


   【毛主席在1958年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在这次会议上,他决定炮轰金门】

另一方面,毛主席从1950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一直运筹帷幄,在准备武力解放的同时,谋划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早在1950年3月,毛主席亲自起草给张治中发电报,约张“来京面叙”,争取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1956年,毛主席在内部正式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即“一纲四目”:除了外交统一于中央政府外,第一,台湾人事安排、军政大权悉由蒋介石负责;第二,如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补助;第三,台湾的社会改革从缓;第四,国共双方保证不做破坏对方的事情。

1957年初,蒋介石终于决定派人到大陆进行试探接触。经过协商,中共方面提出四点意见:(1)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2)统一后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高度自治区。(3)台湾的政务仍归蒋介石两党,中共不派人前往干预。(4)国民党可派人担任中央政府领导,但外国军事力量必须撤出台湾。这些都是毛主席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思想,后来成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958年金门炮战后,毛主席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国民党举行谈判,和平解决台海危机。

1959年2月,毛主席在党内一次会议上,专门谈到国共两党内部接触情况。他说,台湾是蒋介石当政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我看还是蒋介石好。


 【1976年2月,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随着中美关系改善,毛主席再次思维如何解决台湾问题。1974年南海西沙之战,我海军北海舰队派四艘军舰南下增援,按照惯例军舰都是绕道台湾东部南下,毛主席指示,直接走,通过台湾海峡,考一下蒋介石。午后正在闭目养神的蒋介石听到这个报告,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西沙战事紧哪!放行”。我海军舰艇顺利通过台湾海峡,由此可见毛主席的智慧,以及在关键时刻作出重要判断是那样的自信。

统一全中国,一直是毛主席难以释怀的一个心愿。1975年底,毛主席身体已经极为衰弱,但他老人家还在思考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并作出重要批示。据毛主席长女李敏透露,毛主席直到临终前,曾对家人说,南宋时陆游有首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走了,以后台湾和大陆统一的时候,你们要告诉我一声。由于种种原因,毛主席最终未能看到两岸统一,台湾问题成了他老人家终生的一大遗憾。

以上内容仅仅是公开散见于国内报刊杂志网络媒体有关报道,只是冰山一角,毛主席生前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付出的心血,远不是一篇短文、寥寥数语可以完整概括。但仅从以上内容,也足可看出台湾问题在毛主席老人家的心头之重,也足可留给我们后人无限的启示。他对台湾问题的许多论述和思维,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思考,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大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者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原副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副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

2023年5月28日星期日

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纪实

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纪实
作者:康彦新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5-28



1948年3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经历了一年多艰苦转战,挥戈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来到西柏坡,与先期到达这里的中央工委、中央后委会合,实现了五大书记撤离延安后的大团圆。

从此,西柏坡走向历史前台,成为“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值此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75周年之际,我们回眸历史,从中共中央决定东渡说起,追随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踏过的足迹,探寻和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杨家沟:毛主席审时度势,为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决定东渡黄河向西柏坡转移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决定:由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由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到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

经过一年的艰苦征战,全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1948年3月,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发起了宜川战役,继而又挺进黄龙山区,连克10城,完成了对洛川、延安的战略包围,延安变成了一座孤城。在此形势下,党中央走出黄土高原,向华北转移走向全国的条件已经成熟。据时任中央后委副书记杨尚昆回忆,中共中央前往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的事,党中央早在1947年12月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就已经决定。为了顺利实现转移,中央后委、中央工委和中央前委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1948年1月4日,叶剑英、杨尚昆就中央机关向西柏坡转移的问题致电中央工委朱德、刘少奇、董必武:“三交机关经中央批准将于3月初出发,搬到平山与工委会合。

”为此,中央后委派时任军委三局局长的王诤于1月10日前后前来工委请示,并布置通讯工作。刘少奇、朱德和董必武接到电报后,立即于1月5日致电中共中央:“三交机关搬到平山与工委会合甚好。陕北中央机关是否亦搬来,搬到平山后,是否应长期打算,请即复示,以便做各种准备。”1月20日,周恩来和任弼时正式通电中央后委叶剑英、杨尚昆,明确了中共中央核心向东转移的决定。同时指示后委的转移按照原定计划行动。

据汪东兴回忆,3月9日下午,毛主席召集他和叶子龙说:“中央前委商议,准备东渡黄河。自从蒋介石指挥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我们中央前委在陕北转战一年了。目前全国各战区的形势对我们越来越有利,我们在大范围内由被动转为主动了。

去年,蒋介石赶我们过黄河,我们偏不过,在陕北拉着你的队伍转圈子。一年后的今天,我看过黄河的时机到了,把你们两位找来就是商量一下,咱们什么时候过黄河?准备怎么过法?具体由谁组织指挥?”周恩来说:“现在黄河上游正在化冰,我的意见是不是3月下旬东渡黄河较为适宜。”任弼时说:“东渡黄河要准备船,要找有经验的船工,与他们商量看什么时间过黄河合适,一定要保证安全渡河。”叶子龙说:争取用10天时间准备,我提议让汪东兴同志具体组织东渡黄河的准备工作。”毛主席随即表示同意,并特别提醒大家说:“准备工作一定要注意保密,时刻提高警惕,防止敌人侦察到我们的动向。要马上发报给陕甘宁边区的林伯渠,请他派得力的地方干部协助。同时也给贺龙发报,请他通知晋绥边区政府派人在黄河东岸接应。东渡时间暂定为3月下旬。”周恩来对汪东兴说:“东兴同志,你明天召集有关同志开会布置,争取11日出发,中央前委东渡黄河是一次大的战略行动,任务很艰巨,就拜托给你了。”汪东兴接受任务后,经过认真考虑,说:“东渡黄河的工作需要仔细策划,渡船、技术船工、木材,还有粮食、草料、当地治安工作等等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支援。”3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了东渡黄河转移华北的决定。周恩来在杨家沟向中直机关做了形势报告和转移动员报告,指出:一年来,敌我力量对比已经起了根本变化,中央坚持在陕北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党中央决定东渡黄河转移到华北。黄河渡口:毛主席望着滚滚的黄河慨叹“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究竟在哪个渡口渡黄河,中央经过了周密选择和部署。

3月11日,周恩来派中央前委第九支队司令部警卫科科长慕丰韵去选渡口。慕丰韵接受命令后,带领一个班的人马,跑遍了延安附近的几个渡口。返回后,把各个渡口的情况一一向周恩来报告。周恩来仔细了解各渡口的情况后,经过综合考虑,最后决定从吴堡县川口渡河。据慕丰韵回忆,中央确定川口后,他跑到川口了解有多少船工、多少船等问题。为确保安全,还组织人马进行了三四天的试渡。之后,又到对岸去了解群众基础。直到完完全全放下心来才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则要求更细,甚至考虑到渡河要多少分多少秒,敌人在黄河沿岸空袭怎么办等等。为预防万一,中央还决定,中央领导人不乘同一条船渡河。一切万事俱备。

1948年3月21日早上,天气晴朗,毛主席从有“小延安”之称的杨家沟出发。临走时,他嘱咐绥德专区和米脂县政府的干部领导人民渡过困难,保证中央机关住过的杨家沟以及梁家岔、王家湾等村庄不许饿死一个人。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来到了川口,在这里毛泽东接见了20名民兵船手。民兵们介绍了船的性能、黄河的水性特点、乘船等知识。

23日早晨,毛主席来到黄河岸边的渡口,此时大部队已经开始渡河,民兵渡船小分队也早已在这里待命。毛主席坐在一块灰白色的石头上,对船工说;“劳累你们了,陕北是个好地方,陕北的小米吃了13年,实在不愿离开呀。”

临登船时,依照陕北的风俗习惯,工作人员拿出一瓶早已准备好的酒,让毛主席喝酒御寒。毛主席高兴地喝了两口又递给任弼时,他与其他中央领导谁也不肯喝,把酒递给了民兵,并吩咐每人一定要喝一口。毛主席大步走到黄河边上,看着混浊的黄河水,说:“我马上就要过黄河了,来不及向陕北老乡告别,请你们转达我对他们的问候,谢谢他们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告诉陕北人民,我们不会忘记他们的一片心意。”与人们一一握手后,毛主席登上了渡船。

第一条船上是毛主席;第二条船上是周恩来;第三条船上是任弼时和陆定一。三条船拉开距离,向对岸驶去。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人留下了咏颂黄河的无数优美的诗句。而此刻,中共中央就要离开陕北渡黄河了,面对汹涌激荡的黄河,毛主席想了很多,无限感慨。望着渐渐远离的渡口和岸边聚集的人群,毛主席双眼变得湿润了……忽然朝着叶子龙说:“脚踏黄河,背靠陕北。怎么样,子龙,给我照张相吧!”叶子龙匆匆拿出了照相机。当镜头对准毛主席的时候,他站稳了身体,敛去了笑容,脸上露出了一副严肃的神情。叶子龙抓准时机按下了快门。当船行至河中心时,风越刮越猛,一块块大小不等的浮冰随着像粥一样浓稠的河水互相碰撞,发出巨大的声响。

船随着洪流时而跃上波峰,时而被掼向涛谷,浊浪如墙似壁般地遮住了船上人们的视线。为了安全,任弼时建议在河心停一下,但毛主席却鼓励民兵们说:“不要紧,用力划,越快靠岸越安全。”民兵握紧手中的桨板,使足劲,凭着丰富的经验,乘风破浪飞速向对岸划去。


此时,毛主席面对滔滔洪峰,望着那随漩而下的浮冰,望着那奔腾咆哮的浊浪,早已陷入了沉思。忽然,他回头对大家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东岸,热情的人群早已翘首期盼!

登岸后毛主席再次回望黄河,深情地说:黄河真是一大天险啊!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长时间,日本军队打过来,我们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击去了。过去黄河没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应当整体规划和治理,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船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

双塔村:毛主席纵论战局,决战的后30个月中国革命将“传檄而定”3月23日中午,毛主席等在山西临县高塔村的下滩里登岸,骑马沿黄河东岸而下,当晚住在寨则山村。24日中午,又沿崎岖的山路,溯揪水河而上,到达临县三交镇的双塔村,与住在这里的中央后委会合。中央后委书记叶剑英已先期赶往西柏坡,由副书记杨尚昆主持工作。当天晚上,杨尚昆陪同毛泽东一行到三交看望后委的同志们。回到住处后,中央研究决定: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同志等一行带一架电台和部分警卫人员共100多人,经晋绥军区所在地兴县蔡家崖,走北线前往西柏坡;杨尚昆率领前委的其他人员和后委的最后一批人员徒步向西柏坡开进。据杨尚昆回忆,在这里给他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是批评晋西北的土地改革搞得很“左”。这件事虽然是康生和陈伯达在那里搞的,但主席说:“你们后委就住在这里,这些事情都知道,可是你们根本不反映,你们读的马列主义到哪里去了?!”另一件事是毛主席高瞻远瞩地对战争发展形势作了估计。他认为:同蒋介石的这场战争,可能要打六十个月。六十个月者,五年也。这六十个月又可分为两个三十个月。前三十个月是我们“爬坡到顶”,也就是打到我们占优势;后三十个月,叫做“传檄而定”,那时候,我们是“下坡”,有的时候不用打仗,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毛主席一行在双塔村住了两个晚上。


3月25日在向西柏坡转移的动员大会上,周恩来传达了关于这次行动的路线和注意事项,并且分析了全国的形势。毛主席也激情做了讲话:“到华北平山一带,那里的条件要好一些,对指导全国工作有利,所以行军是艰苦的,前途是光明的!翻过太行山这个最高的山坳,也将是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以后就越来越好了。全国的胜利很快就要到来,同志们,努力吧!”任弼时也指出:“大家都是经过战争锻炼的,10多天路程不算什么。我们是跟毛主席一步步走向胜利,沿途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听了中央领导的讲话,大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会场里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蔡家崖:毛主席关注土改运动的健康发展,完整提出土地改革总路线3月26日上午,中央机关离开双塔村,取道白文、康宁,当天下午到达晋绥军区司令部的驻地兴县蔡家崖。军区首长们都早已把自己住的房子腾出来了,全部让给中央领导居住。毛泽东等在蔡家崖停留的一周时间里,连续三天听取了贺龙等晋绥分局和军区负责人关于晋绥解放区战争情况及土改整党、工农业生产、工商业政策、农民互助合作、支前等情况的汇报。4月1日,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毛主席给到会的晋绥分局和军区党政军干部200多人作了著名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并强调指出:“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就是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左摇右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在这里,晋绥的有关领导还提出想请毛泽东去《晋绥日报》讲讲如何办报纸的请求,毛主席当即表示同意。4月2日,毛主席接见了《晋绥日报》社的编辑人员,了解了《晋绥日报》的工作情况,系统地对办报等问题作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讲话。讲话中,毛主席以黄河船上的老艄公为比喻来说明报纸要掌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说:“你们注意了吗?黄河渡船上掌舵的老艄公,在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眼睛总是盯着对岸,端正航向,把舵掌稳当。如果老艄公只看脚下的浪花,就会手忙脚乱,把船弄翻了。”在讲到团结问题的时候,说:“你们看过《三打祝家庄》的戏吧!头两次打败了,后来研究了为什么失败,大家心一齐,采用里应外合的方法,结果第三次打胜了。”他很赞赏用编者按的形式对报纸上发表的材料作批注,说:“金圣叹批注《三国志》,有人说不好,我看是好的,这样做使人看时有个头绪,当然,批注得不完全对。”谈到宣传经验中要选择能说明问题的典型素材时,他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性质相同的,只要研究一个典型材料,能说明问题就够了。你硬要分出大乌鸦、小乌鸦、肥乌鸦、瘦乌鸦、中国乌鸦、外国乌鸦,把一铺摊材料都搞上,被材料埋住,还是总结不出经验。”毛主席在讲话中还告诉大家:“我们的政策,不仅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应当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我们正在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有关土地改革的各项政策,都应当在报上刊登,在电台广播,使广大群众都能知道。群众认识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标,就会齐心来做。这和打仗一样,要打好仗,不光要干部齐心,还要战士齐心……”毛主席的讲话激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讲话后,毛主席为《晋绥日报》写了两副题词。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神池:毛主席看到“为人民服务”,露出满意的微笑1948年4月4日,毛主席一行离开蔡家崖,经岢岚、五寨,于4月5日下午到达神池,住进了当时的县委大院。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是一位瑞士传教士早年间在神池县修建的。据神池县文史资料的记载,当年迎送党中央的是中共雁门区党委宣传部长、神池县土改工作团团长郑林。

据郑林回忆:前一天,他接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通知,毛主席和周恩来、任弼时要在神池宿营。于是,他把自己居住的房子腾了出来,木地板被擦拭一新,新糊了窗户纸,在长条几案上摆好纸墨笔砚,正墙上特意挂上一个木边玻璃镜框,框内是毛体“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毛主席刚下了车,屋还没进,烟还没抽一支,茶没喝一口,连身上的尘土还没扫净,就关心地询问群众生活情况。可以看出,在毛主席的心中,只有人民群众。迈进温暖的小屋,毛主席抬头看到了“为人民服务”5个字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当天,郑林向毛主席、任弼时汇报了神池土改、整党和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情况,毛主席听后要求神池县一定要结合土改工作,努力发展生产,组织好群众生产自救。傍晚时分,郑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县委门口来回踱步,心中充满了几分渴望、几分期待。深夜,郑林看到毛主席的屋里还亮着灯光,想到患病感冒后的主席一定是在阅读报告或是起草文件,他的心头一热,定定地站在寒冷的春夜里守候着。那夜的灯光一直点亮了曙光。4月6日,毛主席一行从神池出发,沿途所经村庄,几乎看不到强壮的男人,只有赤身裸体的孩子,甚至连十六七岁的姑娘也衣不遮体。中午到达宁武,看到这座历史名城重镇已是残垣断壁、弹痕累累,人烟稀少,空空荡荡了。毛主席感慨地对身边人员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车过古雁门关,已是黄昏时分,毛主席招呼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一起登上长城去看雁门关。毛主席手拄着柳木棍,站在雁门关上,放眼长城内外,远处群山迷雾,霞走云飞;近处重峦叠嶂,峭壑阴森。两座大山对峙,形状犹如天造的两扇大门,护卫着山间一条盘旋幽曲的穿城之路。毛主席慨叹到:“这里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有三关之首之称。”任弼时说:“雁门关、宁武、偏关合称三关,相传是宋代著名将领杨六郎镇守。”周恩来说:“相传杨六郎镇守的三关在河北徐水、唐县一带,不是这里。”毛主席笑着说:“历史上的许多事情,如果没有史书记载,经后人七传八传,时间久了,也就说不清楚了。但是可以确信,这里是李牧大败匈奴的地方。”周恩来应道:“三关要冲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毛主席若有所思,将手中的木棍向长城远处指一指说:“中国这么大,长城万里长,凡有关的地方,人们都说自己这里是第一关。”五台山:毛主席与周恩来一起撞响千年万斤古钟过了雁门关继续南下,很快就到了代县。代县是晋绥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的交界处,晋察冀军区已派保卫部长许建国前来迎接。4月7日,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及陆定一、胡乔木、汪东兴等一行人乘车向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进发。原计划当天晚上赶到五台山,不料山路崎岖难行,车开得较慢,行至五台山北麓山区时天已渐黑。天不凑巧,又下起大雪,毛主席一行只好夜宿在繁峙县伯强村。

拂晓时分,天上仍飘着雪花,毛主席来到院子里,对身边警卫员说:“昨天,晋察冀军区已经派部队清扫了山路上的积雪,这一下又要有多少战士为我们的行军清扫道路呀,战士们又得受累受苦了。”为探明路况,周恩来一大早便和许建国上山了。毛主席则利用这段时间,召集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座谈。毛泽东了解了五台山的情况后,风趣地说:“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佛爷!我们不要迷信佛爷,要团结起来,做天下的主人。”午后,周恩来等人从山上回来,说:“主席,今天不能走了,现在部队正在二次清扫道路。今晚不下雪,明天天气好的话,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恰在这一天,前线传来我军攻克洛阳的喜讯,毛主席就在这个小山村写下了《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了我党城市工作的政策和原则。4月9日,瑞雪初霁,旭日东升。五台山群峰银妆素裹,分外妖娆。当到达五台山区海拔2800多米的鸿门岩时,风大雪厚,坡陡路滑,行车十分危险。为保证安全,周恩来迎着刺骨的寒风,站在冰天雪地里,一直等候毛主席的汽车到达后,才一起相互搀扶着越过高峰雪坡。一直抱病行军的任弼时也以顽强的毅力,拉着马尾巴,一点点攀过了鸿门岩。傍晚时分毛主席一行抵达台怀镇,就宿于塔院寺方丈院。次日,毛泽东等在地方干部的陪同下游览了台怀镇寺庙。在寺门口,毛主席看到一副对联“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颇为赏识,便说:“是呀,大家要知道自然界中的三春鸟捕捉害虫,是保护农作物和树木的益鸟。”在显通寺有一座上万斤重的铜钟。毛主席风趣地告诉周恩来,“今日我们不当和尚,也要去撞撞钟去。”

在代县县长的陪同下,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位战友一起动手,用力撞响了铜钟。浑厚的钟声传出寺外,传遍了整个五台山。当日下午,毛主席、周恩来等一起鉴赏了康熙御衣、吴道子绘画真迹等珍贵文物,并作了“很有价值,好好保存”的指示。之后,离开五台山继续东进,走射虎川,过铁铺、石咀,登上长城岭,后经龙泉关终于进入河北省阜平县境内,当晚居住在下不落水村。城南庄:毛泽东面对轰炸说“没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4月11日,毛主席从阜平县不落水村出发,当晚到达西下关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刘澜涛早已在此迎候。12日下午,毛主席的车队随着聂荣臻、刘澜涛乘坐的汽车离开西下关,沿着胭脂河经阜平镇的东化村、阜平村,于傍晚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城南庄。任弼时在城南庄主持召开了有阜平、定县、曲阳三县县委书记和部分区委书记参加的座谈会,探讨土改和整党工作试点的经验和问题。

毛主席将他起草的《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草稿发给大家征求意见。正在阜平参加土改和整党试点的邓颖超出席了座谈会,毛主席握着她的手说:“你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取得了成绩,又有了经验,很好啊。可你这个后勤部长没有当好。这么久,你连到前委来慰问也没有啊。可苦了恩来呀。”邓颖超笑着说:“恩来的身体很好,又有警卫员照顾,又有主席的关心,我不去也很放心呀。”毛主席开玩笑说:“那可不行。我们都代替不了你这个后勤部长啊。”周恩来也笑着说:“通信联系,也等于见面了。”4月23日,根据在西下关村的决定,周恩来、任弼时先去西柏坡与刘少奇、朱德会合,毛主席暂留城南庄作去苏联的准备。在城南庄,毛主席一如既往,抽出一切可能抽出的时间,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有一次毛主席对聂荣臻说,一进入河北,车一下子就被群众包围了,使他对河北的群众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就好像当年在江西到了兴国一样,群众都是笑逐颜开。”4月30日到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城南庄召开了扩大会议,除中央5位书记外,出席会议的还有陈毅、粟裕、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张际春等。会议主要研究了怎样促使中国革命全面胜利的到来和怎样迎接这一胜利的问题。毛主席在会上提出了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后方发展生产、反对无政府状态等三点战略性意见。毛主席的这些意见后来被归纳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16字行动方针。在军事方面,会议还研究了采纳粟裕提出的暂不渡江南下进攻的战略部署。5月16日,国民党特务上演了一幕惊险轰炸的闹剧。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中详细叙述:“那天早晨,我正在吃早饭,听到有机群的轰鸣声。急忙走到院里,敌机的轰鸣声越来越大了。

于是我快步向毛泽东同志的房间走去。我走到他屋内的时候,他身穿蓝条毛巾睡衣,正躺在床上休息。我以很轻而又急切的声音说:主席,敌人飞机来轰炸,请你快到防空洞去。毛主席坐起来,若无其事,非常镇静,很风趣地对我说:不要紧,没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我想,不能再延迟了,就当机立断,让警卫人员去取担架。取来担架以后,我向赵尔陆同志递了个眼色,便把毛主席扶上了担架。我们两人抬起担架就走,在场的秘书和警卫人员,七手八脚地接过了担架,一溜小跑奔向房后的防空洞。刚进防空洞,敌人的飞机就投下了炸弹,只听轰轰几声巨响,毛主席居住的小院附近升起了一团团浓烟。”

城南庄被轰炸后,毛主席离开住了35天的城南庄,移居花山村。5月26日,毛主席离开花山村,经灵寿于当天午夜到达西柏坡。至此,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完成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转移,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在西柏坡,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指点江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完成了中国革命史上最辉煌、最壮丽的篇章。

75年过去了,西柏坡也因其铸就的辉煌,载入民族史册,成为最耀眼、最璀璨的明珠。

中国必胜——毛主席抗战「十大」思想之一

中国必胜——毛主席抗战「十大」思想之一
作者:刘振起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5-27




毛主席“十大”思想,造就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战争需要武器,更需要思想。毛主席是中国抗战的精神领袖,被陈嘉庚先生颂为“中国的大救星”。从新的视角来研究探讨抗日战争,我们看到,毛主席的“十大”思想,犹如茫茫黑夜中的灯塔,为中华民族的抗战指明了方向,统御了抗日战争的总体进程,武装人民发挥了弥补中国武器落后的天然缺陷,造成了取得抗战胜利的巨大思想优势。


一、中国必胜思想

中国必胜,是毛主席的伟大预见,也是毛主席最鲜明的抗战思想。这一思想有多重要呢?它犹如一个将亡的人,获得了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是的,这一思想,给了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念。

在新中国为国民提供了70多年和平生活的今天,人们不会再去思考80年前那样一个最为迫切且最为重大的国事问题:中国能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如果拿这个问题问时下的年轻人,他可能会觉得毫无厘头和不值得回答。可80年前,这个问题是摆在所有国人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且答案几乎是否定和疑虑的。

同样,国际上更是认为中国不可能战胜日本的。我们知道《西行漫记》这部书,它是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访问延安后的著作,通过他书中的表达,我们可以窥见到当时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斯诺访问毛主席,当毛主席讲到中国必将战胜日本时,斯诺写到:“但是这是多么荒谬可笑!共产党是真的认为中国可以打败日本这样强大的战争机器?”即使毛主席分析了战胜日本的理由后,斯诺仍然认为正统的军事思想家会认为这在技术上是有谬误的。

“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日本”,这种观点的背后实际上还有潜在的惯性推断在里面:中国战胜过谁呀?谁也没有战胜过。8个国家打你,你失败;2个国家打你,你失败;1个国家打你,你还失败。更直接的是,日本打你几次,你几次都失败。时下的日本更加强大,中国是必败的。这可以说是当时具有普遍性的主流观点。所以,当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失败论、亡国论就充斥于政府和市井。以至于使得毛主席,不断地来说明中国必胜的道理,反对妥协退让,驳斥亡国论,号召坚持抗日。

在公开发表的《毛泽东选集》四卷中,我们看到抗战期间他的若干文章中,在《毛泽东年谱》记载的抗战期间他在共产党及其武装的诸多会议上的讲话中,都在强调中国必胜的道理,强调坚定抗日胜利的信念。例如,《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等等,特别是《论持久战》,立论的基础就是驳中国失败主义。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以他人不及的哲学思维高度,说明白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道理,这对那个时候的中国来说,就像阴霾中的太阳、暗路上的明矩,给了中国抗战的希望和力量。

这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无人能说明白,中国的抗日难以预期,就可能导致失败的亡国论蔓延,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可除了毛主席,还真就无人能说明白,何以证明?我们看看大知识分子梁漱溟的话就能明白这一点。抗战期间,梁漱溟访问延安,与毛主席有过较长时间的谈话,他比较后说到:毛泽东对于抗战必胜,以至于如何抗日,怎样发展,讲的头头是道、入情入理,使我信服。“蒋介石的讲话、文告,我听过、看过多次,个别交谈也有若干次了,却没有像这一次毛泽东那样有这么大吸引力和说服力。”问题明摆着,国家的最高元首、抗战的最高统帅蒋介石都说不明白,那么国民政府的其他人又有谁能说明白呢?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论及,这就是梁漱溟的位态。梁漱溟是北大的著名教授,不是一般人,可谓是大知识分子。也正因为是大知识分子,他才能多次看国民政府的文件、听蒋介石的讲话,并与蒋介石多次个别交谈。他的多次、若干次,说明了蒋介石以及国民党政府没有透彻清晰的判断与抗战思路,也说明了社会的普遍焦虑、疑虑和悲观,实质上是对取得抗战胜利没信心。从上面梁漱溟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梁漱溟是听了毛主席的话,才信服了抗战必胜的道理,或者说,毛主席让梁漱溟信服了抗战是能够胜利的。

这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最高统帅和国家政府说不明白,高级知识分子有疑虑,那社会一般民众就可想而知了。正是这样,毛主席曾描述,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抗战以后,公开的亡国论没有了,但暗地里有,而且很多。有一个学生从湖南给毛主席写信,讲他宣传抗战胜利时,有文化的很有兴趣,可他的亲戚们,都说“中国打不赢,会亡”。我们可以想一想,有文化的很有兴趣,说明这是新观点,而亲戚们都认为打不赢,那就是家里人直言不讳了。看看,这是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亡国论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没有战胜的信心,势必妥协退让。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招致了大半个中国沦陷,几千万人死亡,无法计数的巨量财富被掠夺和毁灭,中华文化遭到歇斯底里的破坏,中国陷入难以言状的苦难。记得一个朋友对我设问,如果是毛主席咋样?当时我的直觉是,这个朋友不是很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但是,也确实没有专门研究记述毛主席抗日的著作,实属情理之中,可我还是为这位朋友叫好,说明他知道蒋介石妥协退让政策的恶果。我说,如果是毛主席,他根本不会给日本侵略者机会。因为,从1931年“9·18”事变,毛主席就试图通过与国民党订立抗日协定来抗日,1935年8月,他又主张组织抗日联军联合抗日,该年12月,他主持通过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议,1936年5月以红军名誉再次要求一致抗日,8月又给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送信,9月再次决议建立统一战线抗日,可蒋介石惧怕,对日本委曲求安,却集兵力剿共安内,这就给了日本侵略者机会,以至于助患为恶。可以设想,如果有必胜的信念,开始就决绝抵抗,日寇绝不可能猖狂至极,它的逐次增兵将会在全国抗日中被阻断,侵略亦会被战胜。

研究中国的抗战史,还有一个现象冲击你的思考,这就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高级大员、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国民党军队的部队,出现了大量投降日寇的汉奸卖国贼和伪军,而共产党、边区政府、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高级干部和部队,则没有一个投降的、没有一个部队化伪的。这两种现象,强烈而鲜明的对比着,很值得思考。是啊,同样是由中国人组成的军队,同样是由中国人组成的政府,那咋就这么大的区别呢?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理解和回答肯定是多样的,但有一点也是肯定的,这就是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领袖的思想直接关联的。

我们说,对于一个政党来说,领袖的品位影响甚至决定着政党群员的品位,而政党群员的品位又决定着政党的品质。这样的一个逻辑关系,用民间的俗语说,就叫“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所以,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高级大员、国民当军队的高级将领和部队的投降,与蒋介石的妥协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有大量的国民党部队还是在蒋介石的怂恿下化伪的。而共产党、边区政府和八路军、新四军的高级干部和部队没有一个投降的、没有一个化伪的,则直接决定于毛主席的中国必胜思想和坚决抵抗意志的灌输。

与日本侵略者妥协,实质上就是投降。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投降呢?毛主席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指出了它的根源,即投降主义根源于民族失败主义。毛主席一言中的。古今中外的投降,概莫是失败思想导致的。战败了,打不赢了,没信心了,才会投降。有山西王之称的阎锡山,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在西安事变中开展“营蒋抗敌”签名运动,后与共产党达成合作抗日,协助红军在五台山周围建立根据地,曾向毛主席表示两军团结,坚决抵抗日寇进攻,并创办《自由中国》杂志宣传抗日,但临汾失守后,对抗日逐渐丧失信心,后来发展到与太原日军高级人员往来甚密,滑到投降边缘,经毛主席、周恩来派王世英苦劝,才抑制了他的投降活动。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毛泽东中国必胜思想的极大价值。是的,毛主席科学认识了中日战争本质规律和世界战略格局走势,高屋建瓴,提出了中国必胜思想。这一思想,首先传导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再由共产党和人民武装的各级组织传导于每个共产党员和指战员,继而再由这些共产党员和指战员传导于全国人民,这就坚定了很多人的抗战意志。知道:苦难是暂时的,牺牲是值得的,因为最终胜利是我们的。不言而喻,有了胜利的信心,也就不会投降!

因此说,毛主席中国必胜思想,对于取得中国抗战胜利的作用,是怎么说也不为过的。

还听到一种观点:中国抗战胜利是因为美国投了原子弹。这种观点对不对呢?显然不对。中国抗战胜利,根本的是中国的坚持。这其中,核心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武装、中国人民的坚持。当然,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出兵,其他国家的援助,都帮助了中国抗战的胜利。我们知道,开始美英法等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是取绥靖主义的,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它们才明确支持中国,而且还是按照“先欧后亚”战略实施,至于投原子弹,那更是到了中国抗战的最后年头,这时中国的抗战,已经过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而且开始了局部的反攻,试想,没有中国抗战的坚持,也就轮不到美国的原子弹。准确的说,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出兵,其它国家的援助,帮助中国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还是毛主席说的明白,要抗日成功,中国也必须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这不是说,没有外国的援助,中国就不能抗日。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红军和中国的人民,准备同任何国家联合起来,以缩短这次战争的时期(埃德·斯诺:《西行漫记》)。这是毛主席早在1936年就指出了的,也为铁一般的抗战史实充分说明的。
(未完,待續......)

2023年5月20日星期六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永遠的毛泽东主席
一九七0年五月二十日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出现一个反对美帝国主义斗争的新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及其追随者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各国人民不断地用革命战争打败侵略者。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各国人民必须有所准备。但是,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

美国侵略者在越南、老挝打不赢,阴谋策动朗诺—施里玛达集团的反动政变,悍然出兵柬埔寨,恢复轰炸越南北方,激起了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愤怒反抗。我热烈支持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反对美帝及其走狗的斗争精神,热烈支持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级会议的联合声明,热烈支持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领导下的王国民族团结政府的成立。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加强团结,互相支援,坚持持久的人民战争,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取得彻底胜利。

美帝国主义屠杀外国人,也屠杀本国的白人和黑人。尼克松的法西斯暴行,点燃了美国革命群众运动的熊熊烈火。中国人民坚决支持美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我相信,英勇战斗的美国人民终将得到胜利,而美国的法西斯统治必然失败。

尼克松政府内外交困,国内一片混乱,在世界上非常孤立。抗议美国侵略柬埔寨的群众运动席卷全球。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成立不到十天,就得到近二十个国家的承认。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形势越来越好。东南亚各国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朝鲜、日本和亚洲各国人民反对美日反动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反对美以侵略者的斗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北美、欧洲、大洋洲人民的革命斗争,都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反对美帝及其走狗的革命斗争。

美帝国主义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其实是纸老虎,正在垂死挣扎。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不是越南人民、老挝人民、柬埔寨人民、巴勒斯坦人民、阿拉伯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怕美帝国主义,而是美帝国主义怕世界各国人民,一有风吹草动,它就惊慌失措。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2023年5月9日星期二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关于统一战线的斗争艺术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关于统一战线的斗争艺术
铁沐臻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5-09


【摘要】统一战线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实事求是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为了更长远的战略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必要性的让步政策;同时坚持预见性思维和底线思维,要求在统一战线范围内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及斗争过程中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根据对形势的精准判断,制定了“利用矛盾,分化敌人,团结多数,孤立少数,集中优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丰富而精妙的统一战线斗争艺术,对我党在新时代处理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形势变化和毛主席的政策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意欲完全侵占中国,这样也有损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利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仅改变了中国内部的各个矛盾的主次地位,也让中日和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中国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中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降为次要矛盾,团结、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是当时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毛主席立足世界全局,以全局和局部辩证关系的思维方法分析后判断:在这个整体的世界中,日本侵华是和美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利益根本对立的,所以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矛盾也是可以利用的。

根据国内外实际情况的变化,毛主席认为,要团结和争取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力量,建立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调动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家支援中国,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毛主席说:“现在,世界的侵略者结成一种侵略阵线,破坏世界的和平,反侵略者则团结世界上大多数人民保卫世界的和平,反对侵略战争,这样两个相反方向的阵线在全世界斗争着”。由于美帝国主义扶植的买办资产阶级代表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战争有利于日本趁中国的内乱大规模侵略中国,也对欧美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也不利,美帝国主义也不得不让蒋介石停止对红军的战争。正如毛主席所说:“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吞并中国的行动,使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美国帝国主义完全为着他自己帝国主义的目的,是同日本帝国主义势不两立的”。

由于日本欲灭亡中国,使买办资产阶级代表蒋介石及全国一切非亲日派资产阶级也不得不自卫。所以,毛主席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提出,我们中国共产党应该利用非亲日资产阶级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孤立日本帝国主义,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主席提出,中国共产党愿意以自身对武装力量的独立领导、对根据地的独立领导为前提,建立全面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更广泛的发动全国人民的抗日力量,毛主席提出废除国民党买办独裁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要求。

毛主席精准判断,国内阶级矛盾由于中日民族矛盾的加深,降到了次要地位,但是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于是,他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变化,调整对内对外斗争策略,以适应抗战时期形势需要。一方面,毛主席根据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客观事实,为了消灭日本侵略者,提出停止国共战争,争取一切抗日力量,孤立日寇,消灭汉奸,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毛主席根据国内阶级矛盾还很严重的事实,为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等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提出发展民主政治、改良民生、建立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要求。

综上可见,毛主席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正确判断了各个矛盾主次地位的变化紧紧把握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从而制定了正确的政策。毛主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把握矛盾特殊性原理,仔细区分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帝国主义的区别。他深刻知道,因为日本要灭亡整个中国,所以比欧美帝国主义扶植的买办资产阶级代理集团更危险。国内阶级矛盾降到次要的地位,中日矛盾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矛盾。同时,毛泽东对帝国主义国家也保持着警惕,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靠自己的力量为主。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欧美帝国主义多次酝酿出卖中国来换取和日本妥协。

正如毛主席在《矛盾论》所说:“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非到过程完结之日不会消灭。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上,根本矛盾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而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激化了,存些暂时或局部解决,有些缓和,有些发生。”毛主席通过分析国内外各矛盾在各阶段上的变化,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矛盾地位做出了精准判断,于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同时,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毛主席也在不断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调整他的战略。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指明方向、提出与时俱进的政策,这是毛主席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毛主席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斗争艺术

正如毛主席在《论政策》所说,要“利用矛盾,分化敌人;团结多数,孤立少数;集中优势,各个击破。”毛主席判断,首先,国民党内其他帝国主义扶植的势力和日本扶植的势力相互制约,导致国民党的内部分裂。于是,国民党内的亲欧美派是可以争取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所以,我们要争取一切国民党内非亲日派,孤立亲日派。其次,由于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领导集团是代表反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剥削压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帝国主义力量和封建主义力量的代理集团,所以不能忽视和他们的矛盾,不能被他们“收编”,要和他们进行不可掩盖的阶级斗争,保持我党的独立自主。于是,毛主席领导下,我党坚决要求蒋介石集团彻底向内部和平、民主方向转变,督促其整改。同时,毛主席领导下,中共实行调动广大人民的全面抗战,积极争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人民民主,动员广大人民,反对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

为了体现我党在统一战线的诚意,毛主席制定了对抗日的买办资产阶级、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抗日的地主阶级的让步政策:军事上,我党同意改变红军,以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和新四军为我军新名称;政治上,我党同意将陕甘宁苏维埃政权改为陕甘宁边区,并边区建立代表工农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开明绅士、民族资产阶级共同组成的“三三制”政府;经济上,暂时不消灭地主阶级,暂时不实行土地改革,但是以减租减息的方式减轻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

在抗日战争期间,王明受斯大林的错误指示,为了维护苏联利益,不顾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方针,意欲抛弃我党对抗日战争独立自主的领导权。而毛主席精准制定了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底线,写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毛主席坚持底线原则:八路军和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军队,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共产党保持独立自主,不受任何其他政治经济集团控制;中国共产党绝不放弃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同时,毛主席坚决要求国民党反动集团做出让步,要求他们抛弃内战、独裁的企图,抛弃脱离群众的习惯,要求他们积极和我党以及其他一切民主党派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毛主席坚决不放弃我党在抗日战争中独立自主的领导权。而且,毛主席领导我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党拥有独立自主领导抗日战争的能力。毛主席积极领导我党独立自主统筹国内的民主团结斗争,在工农武装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积极召开工农有选举权的民主代表大会。在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员和组织下,全国人民积极争取民主,开展群众运动。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大范围的发动敌后游击战争,真正发动了我国当时最广大地区(乡村)的最主要人口(农民),成为了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力量。在我党独立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中,毛主席强调,既反对关门主义又反对尾巴主义,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毛主席游刃有余的指挥下,我党成功在抗日战争时期肩负起了独立自主的领导责任。

为什么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共产党能真正肩负起独立自主领导抗日战争的责任呢?第一,民族资产阶级有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且脱离群众;第二,蒋介石集团是欧美帝国主义扶植的买办资产阶级和国内大资产阶级的傀儡,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根本无法组织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坚持实行全民族广大人民广泛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组织起中国最主要人口,实行全面的人民战争。

以坚持抗日战争中我党独立自主领导权为前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坚持统一战线和独立自主辩证统一,是毛主席在抗日时期统一战线策略艺术的重要表现。

三、毛主席在统一战线中粉碎蒋介石反共阴谋的斗争艺术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仍然极其狡猾的策划反共阴谋。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蒋介石不仅不集中力量反击日本,不仅对日本侵略者消极避战,而且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毛主席临危不惧,坚持底线思维,利用国内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阶级和集团之间的利害关系,制定“团结多数,孤立少数”和“政治上积极进攻,军事上积极防御”的政策,三次粉碎了蒋介石的反共阴谋。

毛主席坚持从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团结一切积极反法西斯的力量,向全国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揭露蒋介石破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阴谋,表明我党反法西斯的诚意。毛主席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避免四面出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从而孤立挑动反法西斯阵营内乱的国民党顽固势力。

首先,毛主席发表了大量揭露蒋介石反共阴谋的文章,向国内外制造舆论,直接揭露、反对反共高潮;其次,批判了对蒋介石集团完全信任和彻底与蒋介石决裂的两种错误观点,呼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范围内展开斗争、反对投降和分裂;而且,站在世界全局解释世界的整体性,告诫蒋介石和他背后的英美国家,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趋紧张,毛主席立足国际全局判断——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联系越来越强,蒋介石对于欧美帝国主义的依附性也越来越强,我党可以争取的统一战线力量越来越多,所以可以更加积极参与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注意“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作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联合苏美英等大多数。

在统一战线内粉碎蒋介石反共阴谋的斗争中,毛主席指出,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首先,毛主席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我党成功掌握了政治主动权。第二,毛主席指出,在斗争中,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这样,我党坚决反对斗争中的冒险主义,成功减少了大量损失,保存而且发展了大量革命力量。第三,毛主席指出,掌握斗争的分寸,坚持适度原则,反对与蒋介石集团无意义的长期消耗性的斗争,不能因为和蒋介石集团在统一战线内的斗争忽视和日本斗争这一当时的主要矛盾。

毛主席曾经向胡耀邦提问“政治是什么”,但胡的答案并未让他满意。他一语道破:“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胡耀邦听后佩服不已。在抵御国民党反共高潮的时候,毛主席提出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的支持,包括争取全国广大工农群众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争取全国一切非亲日派资产阶级的支持,争取国外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和集团的支持等。我党我军在团结争取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义力量的支持下进行坚决斗争,终使蒋介石反共高潮一次次以失败而告终。毛主席粉碎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共阴谋,生动诠释了他所说的“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这一通俗而又深刻的道理,生动体现了作为大政治家的毛主席的精谋善断。


结语: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涵盖国内外的丰富而精妙的统一战线斗争艺术,对革命政治力量有着普遍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我党在新时代处理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有着重要指导意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应当学习、继承和发展毛主席关于统一战线的斗争艺术,正确处理错综复杂且极其严峻的国内外矛盾和风险挑战,为夺取世界反霸斗争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历史性贡献。

2023年5月8日星期一

抗战时期,毛主席制定国际战略的重要方法

抗战时期,毛主席制定国际战略的重要方法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5-08




【编者按】在认真研判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制定政策举措和战略策略,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并行之有效的重要的工作方法。这一方法的精髓要义,简而言之,也就是“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全面抗战时期,国内国际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政策举措和战略策略也就需要不断调整。在这一时期我们党的国际战略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一直注意遵循并坚持运用这一方法,对于指导全党分析和把握形势变化,推动抗战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研读本文,重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筹帷幄、统揽全局,领导全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程,对于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各项工作,当有裨益。


抗战时期毛主席制定国际战略的重要方法
——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
高长武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的国际战略思想,学术界已经作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多着眼于阐述和评价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历史意义,缺少从工作和决策方法的角度进行解读的深入研究。通过结合历史文献和具体历史背景,全面梳理抗战时期毛主席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会发现毛主席制定国际战略时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方法: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


所谓“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就是在制定战略、策略时,需要首先对局势作出正确判断,然后再据此确定战略、策略。这实际上阐明了“局”与“略”的前后因果关系,也指明了制订战略、策略所应遵循的一条重要方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国际战略的制定显然就应该围绕这一主要任务来制定。正如毛主席所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很明显的,应该是抗战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抗战时期中共国际战略的目标是再清晰不过了,但是,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这就决定了国际战略不可能一成不变。实际上,整个抗战时期,毛主席熟练运用“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这一方法,及时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国际战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抗战时期毛主席对国际战略的调整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到1938年中期

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5年策划所谓“华北自治”,再到1937年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加深对中国的侵略,这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和政治局势,也影响了整个远东地区的局势。

日本侵华加剧之时,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正经历着艰苦的反“围剿”、长征并最终胜利到达陕北的历程。虽然面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始终密切关注着日本侵华的一举一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通过分析,毛主席对抗战爆发前后的国际形势作了如下判断:

第一,随着德意日三国力量的增长并奉行法西斯主义疯狂扩张,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面临挑战,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在迫近。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意日三国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并陆续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疯狂扩军备战,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改变世界格局,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吞并中国的行动,使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美国帝国主义完全为着他自己帝国主义的目的,是同日本帝国主义势不两立的,太平洋战争是必然的结果。”1936年11月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之后意大利也宣布加入。这标志着德意日法西斯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为重新瓜分世界,结成了威胁世界和平的侵略集团。毛主席由此预见到了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他指出:“日本的侵略政策是不会停止的,因此战争无可避免。德日协定之后,战争的威胁更加紧了一步。”


第二,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及德意的扩张,世界正在逐渐形成侵略和反侵略两大阵线。1937年6月22日,毛主席在同美国学者彼森谈话时提出这样一个论断:“资本主义世界也已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部分:一部分希望和平,保持现状;另一部分,由法西斯侵略者和新的世界大战的煽动者组成”。1938年2月11日,在延安反侵略大会上,他更是直接将世界划分为侵略和反侵略两大阵线。他指出:延安反侵略大会以及“伦敦将举行全世界的反侵略大会”,“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性的”,“现在,世界的侵略者结成一种侵略阵线,破坏世界的和平,反侵略者则团结世界上大多数人民保卫世界的和平,反对侵略战争,这样两个相反方向的阵线在全世界斗争着”。

第三,世界是一个整体,和平不能分割,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是世界性的任务。毛主席认为,“世界和平不能分割,世界是一个整体,这是现在世界政治的特点”。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个世界性的任务,苏美英等国是无法继续保持中立的。“日本侵略不仅威胁中国,而且也威胁世界和平,尤其是太平洋的和平。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同时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特别是和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各国即美、英、法、苏等国的人民的敌人。日本的大陆政策和海洋政策不仅指向中国,而且也指向这些国家。”

在对国际局势作出如上判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内抗战的局势,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制定了是团结和争取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国际战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共一直视美英等国为对内剥削压迫人民、对外侵略掠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国家,是革命的斗争对象,是不可能搞合作的。对比可见,这一国际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国际战略的重大调整。

在坚持这一国际战略的前提下,毛主席提出了如下几条策略:

第一,采取区别对待政策,将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区别开来。毛主席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和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都是为了世界的进步”,需要相互支持,“不应忘记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的区别”。同时,对于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毛主席也主张区别对待。他认为,美国帝国主义完全为着它自己帝国主义的目的,是同日本帝国主义势不两立的,美日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利用的。从1936年到1938年间,毛主席陆续会见了斯诺、史沫特莱、韦尔斯、彼森、拉铁摩尔等美国记者和友好人士,欢迎他们造访延安,感谢“中国人民之友”、“太平洋关系学会”、“泛太平洋协会”、“中国学会”等美国社会团体采取的声援中国抗战的行动,赞赏美英等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战的一些做法。1936年,毛主席在同斯诺的会谈中,肯定了美国在东亚国际关系中的积极角色。1938年2月,在回答记者“对于美国一般感想如何”的提问时,毛主席指出:“美国民主党的赞助国际和平,罗斯福总统的谴责法西斯,霍华德系报纸的同情中国抗日,尤其是美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抗日斗争的声援,这些都是我们所欢迎与感谢的。”毛主席的这些表态和做法,是要缓和并修好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同时也为建立反对日本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主张的提出作了烘托。

第二,提出建立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调动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家支援中国。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改变了此前“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一切帝国主义”的外交战略,提出了与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家建立反日联合阵线的主张。12月27日,毛主席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专门就此阐释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国际援助;不,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 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支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1936年7月,毛主席在同斯诺谈话时更是明确指出:中国“要同各国、各国人民、各党派和各群众组织团结起来,组成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1937年3月,在回答史沫特莱的提问时,毛主席进一步作了阐释:“我们的统一战线是抗日的。因此,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而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正向中国侵略。但是我们要求英、美、法、苏等国同情中国的抗日运动,至少不反对;在这个基点上我们愿意同这些国家建立友谊的关系。”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7月23日,毛主席就明确提出:“立刻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紧密地联合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够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战胜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敌人的。”随后召开的洛川会议又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一条便是:“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至此,建立反对日本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主张是越来越清晰和明确了。

第三,保持对美英等国的警惕,清醒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两面性。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虽然美英等国与日本的矛盾渐趋尖锐,但是它们作为帝国主义国家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追逐利润的本质,决定了它们不可能一下子与日本决裂,而是奉行所谓的“中立”政策,玩起了两面手法,一面对中国抗战表示同情,并给予一定支援以牵制日本,另一面又希望通过牺牲部分中国权益,与日本达成妥协,以维护它们在远东和中国的既有利益,当然还不忘向日本出售武器和战略物资,大发战争财。“英、美、法等国政府为它们自己的帝国主义的利益表示援助中国,还限于口头上的同情,而没有什么实力的援助。”毛泽东这话可谓一语中的。


二、1938年中期到1940年6月

时间进入1938年中期后,国际局势再次发生显著变化。在欧洲,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实际上是将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德国,作为德国向苏联进攻的交换条件。11月,英国正式承认意大利吞并阿比西尼亚。这表明,英法等国对德意法西斯的绥靖主义政策达到一个顶峰。在远东,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了侵华策略,军事上停止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集中主力对付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政治上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企图诱使国民政府投降,分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美英等国对中国提供了一些援助,使中国能够牵制和消耗日本的力量,但同时也几次酝酿出卖中国来换取同日本的妥协,甚至有意将日本帝国主义这股祸水引向苏联。一时间,“东方慕尼黑”的阴云在中国上空徘徊。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美英法等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欧洲战场,“东方慕尼黑”的阴云更为浓密了。此时还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共对局势判断的事情:1939年8月,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随后苏联和共产国际放弃了共产国际七大确定的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重新回到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战争的反帝统一战线的主张。

毛主席密切关注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并及时察觉到了“东方慕尼黑”的危险。他从剖析英法等国所谓“不干涉”和“中立”政策的实质和危害入手,对可能出现的“东方慕尼黑阴谋”进行了揭露。他指出,所谓“不干涉”政策的目的,“在于纵容侵略战争,自己从中取利。因此,英法根本拒绝苏联历来提出的组织真正的反侵略阵线的建议,而采取‘不干涉’的立场,纵容德意日侵略,自己站在一边看。其目的在于使战争的双方互相消耗,然后自己出台干涉”。执行这一政策,“曾经牺牲了半个中国给日本,牺牲了整个阿比西尼亚、整个西班牙、整个奥国、整个捷克给德意。这一次又想牺牲苏联”。他还特别针对1939年7月24日英日两国签订的《有田——克莱琪协定》指出:“英国反动派将以共同瓜分中国和在财政上经济上帮助日本为条件,换得日本充当英国利益的东方警犬,镇压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牵制苏联”。而“在某种适合于日本的时机,日本将发起东方慕尼黑,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中国订立城下之盟,用以达其灭亡中国的目的”。可以说,“东方慕尼黑阴谋”的酝酿,是当时中共制定国际战略所面临的关键“局”。

略从局出。很显然,与这样的“局”相对应,应该采取的“略”就是揭露并化解“东方慕尼黑阴谋”。为此,毛主席和中共中央采取了许多应对策略。

第一,发出指示,制造舆论,正面揭露和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1939年7月2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指示》,指出:党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推动各方共同起来,在舆论上行动上反对任何形式的“东方慕尼黑”阴谋。毛主席也通过发表谈话、演讲或文章等方式,在多个场合揭露美英等国绥靖政策的本质和危害,提醒人们防范“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危险。

第二,批驳对太平洋国际会议抱有幻想的错误观点,呼吁坚持抗战和团结、反对投降和分裂。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英美法等国和中国主和派阴谋召开所谓太平洋国际会议,同日本妥协,出卖中国。有许多人宣扬,“太平洋国际会议是有益于中国的,这不是什么慕尼黑,这是复兴中国的步骤!”1939年6月30日,毛主席专门发表文章对这类观点进行了批驳。他指出:“我们坚决地斥责那些认为太平洋会议并非东方慕尼黑的无稽之谈。所谓太平洋会议,就是东方慕尼黑,就是准备把中国变成捷克。我们坚决地斥责那些认为日本帝国主义能够觉悟、能够让步的空谈。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根本方针是决不会变的。”“武汉失陷后日本的甜言蜜语”,“乃是诱鱼上钩取而烹之的阴险政策,谁要上钩谁就准备受烹”。他还专门揭露英法等国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的真正目的,是“坐山观虎斗”,“以待时机一到,就策动所谓太平洋调停会议,借收渔人之利”。毛泽东忧虑地指出:反对投降和分裂,“是全国一切爱国党派、一切爱国同胞的当前紧急任务”。他呼吁全体中国人民,放弃任何幻想,行动起来,“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和团结,把投降阴谋和分裂阴谋镇压下去”。

第三,揭露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本质目的,主张与苏联及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建立反战争反侵略统一战线。美英等国的绥靖政策,让毛主席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多认识。1939年9月14日,他在延安干部大会上直截了当地指出:“以为英法波方面总多少带有一点进步性,这是极端糊涂的见解。”帝国主义的本性是掠夺。“不论是德意日,不论是英美法,一切直接间接参加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只有这一个反革命的目的,掠夺人民的目的,帝国主义的目的”。他还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共产党员应该懂得,争取所谓民主国家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同苏联,同各国人民,同各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一道建立统一战线的时期,已经过去,这种可能现在已经没有了。而现在唯一可能的,就是苏联同所有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同所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一道,建立反战争反侵略的统一战线。”这与抗战之初毛主席主张建立的反法西斯统一阵线的主张有了显著区别,“民主国家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已不在联合的对象内了。

第四,重申世界整体性观点,告诫英美等国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虽然对美英的做法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将之排除在“反战争反侵略的统一战线”外,毛主席依然留有余地,不忘以世界整体性的观点告诫他们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为此批评孤立主义的观点说:“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他提醒英、美等国,中国如果战败,英美将“不能安枕”,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德意日发动侵略战争,“任何国家欲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

这些策略和举措,有力地揭露了“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实质和危害,有效阻止了其成为现实。然而形势总是比人快,随着二战战火的蔓延,国际局势又发生了微妙变化,中共的国际战略面临着再次调整。


三、从1940年6月到1944年底

1940年6月5日,德国对法国发动全面进攻,10日,意大利向英法正式宣战,二战战火扩大。6月26日、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面临的形势。毛主席指出:这样的形势,“一方面将促进德、意帝国主义扩大战争胜利的贪欲,促进日本帝国主义加紧进攻中国与侵略南洋的野心;另一方面,又将促进美国帝国主义加紧武装起来走上战争的轨道。目前帝国主义营垒中的形势是:一方面——德、意、日扩大战争,一方面——美国、英国及法国残余不得不对抗德、意、日”。中国目前处在新的环境中,“从英、美、法方面发动的东方慕尼黑危险,已经不存在了,或至少可以说很大地减少了”。毛主席的分析见微知著,透彻入理。随着战火蔓延,美英法与德意日矛盾的激化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之间实现妥协的可能性至少就大大降低了。

正如毛主席预料,1940年9月,德意日签署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集团正式形成,这样美英法与德意日之间的矛盾就更没有回旋的余地了。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这一事件作分析。毛主席认为:三国同盟条约订立后战争会扩大。中国有可能利用帝国主义大战来解决中国民族战争的胜利问题。我们要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对付共同的敌人,应加紧反对德意日同盟的宣传。这里,所谓共同的敌人,显然是指德意日法西斯,尤其是日本。11月6日,在给周恩来的电报中,毛主席则直接表示:“蒋加入英美集团有利无害,加入德意日集团则有害无利,我们再不要强调反对加入英美集团了,虽然我们也不应该提倡。目前不但共产党、中国人民、苏联这三大势力应该团结,而且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以期制止投降打击亲日亲德派活动。” 加强与英美的外交联络,与此前把他们排除在统一战线之外相比,这是一个明显变化。

进入1941年后,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发生了三件有代表性的事件:4月13日,苏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些事件的发生自然受到了毛主席的关注。关于苏日签订条约,4月14日,毛主席致电周恩来指出:“日苏条约使苏联彻底解除被攻威胁,对国际对中国发言权增高,使英、美利用三国同盟为反苏工具之幻想最后破产,对制止中国投降与反共危险有积极作用。”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苏日条约问题。毛主席在会上指出:苏日条约订立之后,苏日双方都得到自由,但对中国问题没有解决。17日,毛主席再次致电周恩来指出:“日苏条约对蒋给了一个严重打击”,条约签订后,“第一日本威胁加重,第二美、英重心在对德,第三苏联获得自由”,“蒋投降与反共将更加困难”。为什么这么判断?条约的签订,对苏联来说,暂时巩固了东线和平,在西线战争风险迫近的情况下避免了可能的两线作战的危局;而对日本来讲,北线有了保障后,就可以向中国西南腹地和东南亚地区进攻。这样,美英等国及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媾和的可能性就大大地降低了。

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国际局势和应对策略。会议通过了毛主席代表中央起草的《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决定指出:“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着反对法西斯而斗争”,“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这里直接用了“联合起来”这样的词汇,比此前的“加强联络”显然更进了一步。6月26 日,毛主席修改的《解放日报》社论指出:“苏德战争是世界政治的新的转折点。以前的世界政治的旧面貌,因苏德战争而终结”。社论认为,苏德战争和苏联参战已经改变了二战的性质。在同日起草的一份电报中,他还指出:“英、美、华都站在苏联方面,现在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两大阵线的对抗,其前途对苏对华有利。” 7月12日,毛主席起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的党内指示指出:“在目前条件下,不管是否帝国主义国家,或是否资产阶级,凡属反对法西斯德意日援助苏联与中国者,都是好的,有益的,正义的;凡属援助德意日反对苏联与中国者,都是坏的,有害的,非正义的。在此标准下,对于英国的对德战争,美国的援苏、援华、援英行动及可能的美国反日反德战争,都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而是正义的,我们均应表示欢迎,均应联合一致,反对共同敌人”。这些论述核心意思有两条,一是说二战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变,已经从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变成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二是说英美等国不再是斗争对象,而应成为联合对象。

如果说苏德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初露端倪,那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则彻底促成了这一战线的形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二天,中共即发表宣言,声明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侵略美英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战争,法西斯阵线和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明朗化了。同日,中共发出《关于建立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对统一战线的建立背景、组成部分和积极意义作了说明,并特别指出,建立这一统一战线特别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他方面,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宣言,宣布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在这样的局势判断下,中共的抗战国际战略也就相当清晰了:积参与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并注意“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作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以增加英美抗战力量,并改进中国抗战状况”,也就是说,要从之前单一联合苏联转向同时联合苏美英,甚至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更侧重与美国的联合。

侧重与美国的联合也是根据当时的局势采取的符合实际的策略。当时反法西斯阵线中的几个大国中,苏联忙于应对德国入侵,没有更多的力量支援中国;法国本土被占领,撤退出来的力量联合英国陷入与德意的苦战;只有美国地位特殊,本土没有受到战争波及,援助中国有经济军事实力的保障。除此之外,发展与美国的合作,不仅可以争取到一些援助,增强抗日力量,同时也有可能通过美国向国民党政府施压,抑制其发动反共内战。

这一时期中共与美国的合作在1944年达到高潮。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推进,国共力量对比出现微妙变化,特别是国民党政府在豫湘桂战役中溃败,让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感到失望,对日军南下可能危及美国太平洋战局的部署感到不安。应中共之邀,这年6月和7月底、8月初,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先后访问延安。

在美军观察组访问前夕,毛主席对当时的形势作了这样的分析:罗斯福可能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力量之间做出选择,我们争取变为铁托;如果蒋介石的力量太弱,美国反攻非经过我们不可,它就有可能直接援助我们。毛主席的乐观估计是建立在他对美国特别是对罗斯福的看法之上的。他认为,尽管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政治家,但他是资产阶级领袖中的进步派,主张联苏抗击法西斯,对华政策是共同抗日,抑制中国内战,希望国民党实行民主改革。毛主席还认为,美国要打败日本,要在中国登陆,必然需要中共的合作;战后,美国要为战时庞大的生产力寻求市场,中国也是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出于这样的形势判断,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受到热情接待,毛主席同访问团成员多次谈话交流,宣传中共的统一战线策略,而且亲自作出部署,积极与美军开展搜集情报、设立电台、搜救飞行员等方面的合作。

1944年9月,中共公开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0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介入国共谈判。11月7日,赫尔利访问延安。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与其进行四次会谈,并签订了《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定》,围绕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问题提出了五点草案。至此,抗战时期中共与美国的合作关系达到了高潮。


四、1944年底到抗战胜利

事情的突然转向往往出人意料。赫尔利从延安回到重庆后态度马上来了个反转,背弃他在延安的承诺,转而支持蒋介石提出的旨在维持国民党一党独裁、取消人民军队和抗日民主政权的三点“提示案”。事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一段时间里,关于美国对华政策还发生了一些事情:多次批评蒋介石政策的史迪威被撤职,中缅战区随之撤销;对中共比较友好的美军观察组成员包瑞德、戴维斯被调离;美国各报对重庆的批评突然缓和下来;美国逐步增加援助蒋介石政府的物资,以加速装备重庆军队。1944年12月,在遥远的欧洲还发生了斯科比事件。在击退德国法西斯后不久,驻希腊英军司令斯科比就指挥英军并协助希腊政府进攻长期英勇抵抗德军的希腊人民解放军,逮捕和屠杀希腊爱国人民,并宣布解散希腊人民解放军。

这些事情的发生不能不引起毛主席的警觉和重视,并对此前一段时期的国际战略特别是对美外交政策进行重新评估。1945年4月1日,毛主席会见谢伟思,请他转告美国政府:一旦中国发生内战,希望美国对国共双方采取不插手政策。4月24日,毛主席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再次告诫美英政府:“我们要求各同盟国政府,首先是美英两国政府,对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呼声,加以严重的注意,不要使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违反中国人民的意志,因而损害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我们认为任何外国政府,如果援助中国反动分子而反对中国人民的民主事业,那就将要犯下绝大的错误。”同时,他非常重视斯科比事件的发生,并多次谈到此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政府“希望某些同盟国的将领们在中国境内执行英国斯科比将军在希腊所执行的职务。他们对于斯科比和希腊反动政府的屠杀事业,表示欢呼”。他告诫那些“给蒋介石撑腰的外国人”,要推出斯科比,那是不行的。他特别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注意中国将来会有斯科比老先生来刮油水”,千万不要出斯科比,“变成希腊”。

与此同时,毛主席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对整个国际格局的分析上。他对国际格局作了如下分析:其一,世界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神圣的正义的战争,已经取得了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其二,世界将走向进步,决不是走向反动。当然应该提起充分的警觉,估计到历史的若干暂时的甚至是严重的曲折,可能还会发生;许多国家中不愿看见本国人民和外国人民获得团结、进步和解放的反动势力,还是强大的。中国仍然不团结,中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其三,法西斯国家被打败后,并不是说就没有了斗争。反法西斯的人民大众和法西斯残余势力之争,民主和反民主之争,民族解放和民族压迫之争仍将充满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其四,资本主义在向下走,社会主义苏联和人民民主力量向上走。从经济上说美国居于领袖地位,但经济之外还有政治,政治与经济结合起来才是更强大的,那就是苏联;而且苏联在经济的量上说不如美国,但苏联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它产生了伟大无比的力量。毛主席还颇具深意地要求党内干部看清大局:“我们的同志要注意,要看大的东西,要看普遍的大量的东西。许多同志往往对于普遍的大量的东西看不见,只看见局部的小量的东西。十月革命,砍掉了资本主义一只脚;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法西斯资本主义打倒了,法国内部最坏的东西垮台了,许多小皇帝也垮台了,小国家起了变化,都进步了,这又砍掉了资本主义一只脚。这些都是大事情,必须看到这些大事情,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才能在分析时不会犯错误。”这表明,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显的时候,毛主席已经预见到了战争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以及出现世界两极格局的可能性。这一判断为中共国际战略的调整提供了直接依据。

1945年4月以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明确转向则助推了中共国际战略的调整。4月2日,赫尔利公开宣布:美国不会同中共合作,美国援助只给国民党政府,污蔑中共及其军队阻碍中国统一。不久后,罗斯福病逝,极力反苏反共的杜鲁门上台,公开对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毛主席对美国这一政策进行了严正批评和反对。他明确指出,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说明了美国反动派的猖狂。但是一切中外反动派阻止中国人民胜利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7月10日、12日,毛主席为新华社连写两篇评论告诫美国政府:美国这一政策是“安放下中国大规模内战的地雷”,“将给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以千钧重负和无穷祸害”,“从而也破坏美国人民及其他同盟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和平共处的共同利益”。然而,美国对此置若罔闻,至此,中美抗战时期形成的合作关系趋于结束。

这样,在抗战胜利前夕,根据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中共的国际战略再次发生调整,由之前的同时联合苏美英,再次转向侧重联苏。而这一战略的变化,也深远地影响了此后中共及新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五、结 语

由上述可见,在抗战时期国际战略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毛主席一直遵循并坚持运用“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的方法。抗战爆发后,毛主席及时观察到了抗战爆发对中国国内局势和远东乃至世界局势的影响,作出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已经成为中共的主要任务的判断,进而制定了对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外建立反对日本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当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东方慕尼黑”的阴云在中国上空酝酿之时,他又把国际战略的着力点放到了揭露、批判并防范美英等国牺牲中国利益与日本媾和的阴谋,与苏联和世界人民共同建立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统一战线上;当二战战火进一步蔓延,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二战性质转化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之时,他又适时提出了联合苏美英等国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而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显,世界两极格局初露端倪,美国对华政策由扶蒋容共转为扶蒋反共之时,他在批评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的同时,提醒中国人民防止斯科比事件在中国的重演,同时将联合苏美英的战略实际上调整为侧重联苏的战略。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个阶段上,毛主席对国际战略的制定与调整,都不是随便的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总是先从对国际局势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判断开始。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了这些国际战略的有效和正确,进而也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和正确。

从本质上讲,这一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在战略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局”就是局势,“略”就是方法。“谋局”就是要弄清楚局势怎么样、怎么发展,属于世界观范畴;“谋略”就是要弄清楚在既定的局势下该怎么办,属于方法论范畴。“谋局”决定“谋略”,面临什么样的“局”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略”。毛主席东曾形象地概括说:“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全局在胸”就是“谋局”,而“下一着棋子”则是“谋略”。当然,面对同样的“局”,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谋的“局”、“略”也会不同。国际局势往往错综复杂、变化无常,正确的“谋局”、“谋略”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国际局势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是制定国际战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中国的事情放到国际局势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加以认识,把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作为制定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当我们对国际局势及其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判断的时候,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才能推动我们的各项工作,即使一时面临很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困难取得发展;相反,当判断发生重大偏差的时候,就很难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就会阻碍工作的开展,即使客观形势比较有利,也会错失良机,甚至遭受挫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制定国际战略时,这样的历史经验教训需要认真学习和记取,“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的方法值得永远坚持和运用。

(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无弦琴上有希声”,修订发布)

2023年5月4日星期四

写在青年节

写在青年节
作者:铁沐臻
昆仑策研究院 2023-05-04
以下文章来源于毛澤東思想研究。




五四青年节是无产阶级革命青年的节日。五四运动的先锋是青年,主力则是无产阶级。广大青年同胞要继承、发扬毛主席对青年斗争的指示精神,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付出青年独特的力量。

纪念五四运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五四运动以来青年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等各领域斗争的历史,从中寻找启示,服务于今天的实践。我们不仅要宣扬五四青年的热情、意志,更要明白五四运动以来,青年的斗争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现实启示,不仅要宣扬“好”,而且要知道为什么“好”。

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青年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密切联系最广大人民群众。

一方面,真正的革命青年的立场必须是无产阶级的立场;另一方面,青年必须联系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阶级立场和人民观念的辩证统一。毛主席曾教育青年们讲,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有明确反对的目标。

“人民”指在各个时期拥护无产阶级性质革命力量、与无产阶级有共同利益的大多数人口,“人民”在抗日战争阶段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在解放战争时期包括一切反对“三座大山”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拥护中国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一切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是无产阶级以及其他在各个特定的时期和地区内,和无产阶级有共同利益的同盟阶级、阶层、集团。由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不变,但是在不同时期、地区有着不同的主要任务,所以“人民”的范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的变化,但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导性、能动性要素的最广大劳动者,始终是人民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毛主席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也就是说,真正革命的青年,必须明白,中国革命的根本力量是占全国最大多数人口的劳动群众,只有紧紧站在最大多数人民一边、与极少数反动势力作斗争的青年,才是革命青年。

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青年要认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勇当革命先锋。

列宁同志说,不同的阶级的划分标准——第一,是否占有生产资料;第二,在社会劳动过程中的分工、地位;第三,价值分配中的多少。彻底消灭剥削阶级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立场的革命青年的最终奋斗目标。建立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从剥削阶级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青年,必须牢记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先锋。

毛主席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防修反修,青年始终要当先锋,起模范作用。毛主席讲:“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这是全国除开顽固分子以外,一切的人都承认的。”



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青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主席对青年的要求。毛主席在1939年说,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定律谁都不能推翻。但是我们目前的阶段目标是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全国青年应该为此而努力。分阶段、有步骤、关注实际,是毛主席教导下青年团组织活动的优良作风。毛主席还讲:“过去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怎么样呢?这也是青年要懂得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党和青年团在毛主席领导下,极重视经验教训的详细总结。


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青年内部,必须团结统一。

青年团的革命实践离不开内部的团结统一。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就告诫青年:“现在中国青年运动不统一,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你们应该继续要求统一,因为统一才有力量。你们要使全国青年知道现在的形势,实行团结,抗战到底。”内部团结一致,才不会被别有用心的反革命分子分化、利用。内部要稳定,要有纪律。

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青年要自觉服从党的领导,配合党的中心任务,结合自身特点做好工作。


毛主席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讲:“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重视矛盾特殊性,是毛主席在《矛盾论》《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论述的经典道理。在青年团建设上,毛主席也科学运用了这一原理。

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青年要勇于实践,将自己锻炼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讲,领导有出主意、用干部两大必要职能。培养好的干部,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指导、专业教育,另一方面要“放开手”让被培养者在实践中锻炼。毛主席极其重视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锻炼青年,他说:“要充分相信青年人,绝大多数是会胜任的。个别人可能不称职,也不用怕,以后可以改选掉。这样做,基本方向是不会错的。青年人不比我们弱。”

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青年要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一方面,毛主席反对将青年团的规矩弄太细、把框子搞得太小;另一方面,毛主席要求,青年团要严格遵守纪律。不得触犯底线,要发扬内部民主,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论联合政府》,毛主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根本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三大独特作风。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青年区别于其他任何青年的三大作风,也是毛主席所说的党的者三大作风。

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青年,要学为人民服务的真本事。

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青年学习运动,学的是真本领。毛泽东时代的青年在理论学习上,学的是实实在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以及可用于实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学的是有利于革命与建设工作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学习上,最典型的是知青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让广大青年深入基层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作风、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广阔天地炼红心,时刻不忘广大人民,在实践中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

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青年,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青年!



听,这是毛主席对我们说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总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作者系大二学生;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